正文 第31章 清代的統製政策(1 / 2)

為了統治疆域遼闊的國家,清代統治者一麵在懷柔邊疆藩屬,壓迫中原;一麵在羈縻中原知識分子來減輕抵抗;還有一麵是壓迫中原知識分子而討好下層民眾。這樣三個方麵的用心,可謂是很周到的。清代統治者施行的統製政策有:\r

首先,滿洲人盡力拉攏蒙古人,共同統治漢人。滿洲人是入關前先征討、招撫、安定了漠南蒙古,後入關定鼎中原。清朝皇帝對於蒙古和西藏,采取特別懷柔的政策。尤其是對蒙古人,更是刻意拉攏,清朝皇室與蒙古王公貴族互通婚姻,對蒙古王公貴族有一係列的保護政策,優待他們像親兄弟一樣。滿洲人要想統治中原,唯恐自己的力量不夠,需要拉上蒙古人幫忙。清朝皇帝對蒙古貴族多封貝子、貝勒、親王之類,成為滿洲的親族。但禁止蒙古人和漢人通商。清代的社會是滿洲人第一,蒙古人第二,再下才輪到漢人。對邊疆民族地區,采取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眾建而分其勢的政策進行統治。清朝皇帝特別信奉喇嘛教,想借宗教來羈縻、統治蒙古和西藏地區,把蒙藏地區的藏傳佛教分為四大部分,達賴喇嘛主前藏,班禪主後藏,哲布尊丹巴主喀爾喀蒙古,章嘉胡土克圖主內蒙古。四大活佛有崇高的地位,又各有領地,互不統屬,形成了四大喇嘛分主教權的局麵。宗教在滿洲人運用下,也成為一種法術了。為了管理邊疆事務,特設理藩院。\r

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統治蒙古、新疆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屬於中央一級的機構,清統治者通過理藩院實施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加強與他們的聯係,體現了清政府“以蒙古為長城”的打算和安排。理藩院管理院務的是滿洲人,下麵有蒙古人,不用漢人,采取滿蒙混合的用人辦法進行管理。理藩院根據《大清律》《蒙古則例》《回部則例》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理藩院對清政府的統治發揮了積極作用,加強了民族之間的團結,有力地維護了中國的統一。\r

其次,對漢人知識分子奉行又拉又打的政策。滿洲人進入中原,麵對漢族高度發展的文化,為了統治的需要,很快選擇了儒學,特別是程朱理學作為鞏固統治、維係人心的官方正統思想。他們的一切政策,是用滿洲部族來控製漢人。滿洲人進入中原,漢人當然要反抗,反抗的領導者就是知識分子。滿洲人於是承襲了中原的科舉考試製度,開科取士,表示開放政權,讓中原讀書人依然有得官做,準許漢人參加政治,並準許做政府裏最高的官。但實際上卻有另外一套辦法防製漢人。比如每一個衙門滿漢夾用,外省督撫,多用滿人,少用漢人等。滿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壓迫中原知識分子而討好下層民眾,以此來瓦解、分化中原社會的抵抗力。經過康熙帝、雍正帝統治後,中原無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還不斷有十分可怕的文字獄。這些種種壓迫,漢人知識分子都是承受者,都無法逃避和違抗。\r

文字獄。顧名思義是以文字作品定罪的案件。對一切文字著述,隻要清代統治者認為觸犯了君權,或有礙於自己的統治,必置之重典,興起大獄,往往一案株連數百人,打擊對象主要是漢人知識分子階層,許多漢人知識分子和普通的下層民眾成為專製製度的犧牲品。清代的文字獄始於康熙時期,發生在康熙二年(1663年)的《明史》案中,是清代統治者製造的最早的一起文字獄大案。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文字獄最為猖獗和殘酷的時期,乾隆朝達到高峰,文字獄案件多達一百餘起。龔自珍謂之“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知識分子為避禍不敢研究現實問題,鑽進故書堆,考據訓詁求生存,無謂現實一大堆。文字獄政策,是清代統治者為控製思想、鞏固統治而實行的文化專製高壓政策,極大地扼殺了知識界和全社會的活力和創造性。清代是中國文字獄發展的頂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