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周紀(2)(1 / 3)

變法令施行一年,上訪抱怨、抨擊指摘新法的老百姓有幾千人。這時候太子也觸犯了法令,公孫鞅說:“王子犯法,卻不加處罰,法令將失去公信力,就更難推行了。王子都犯法,還指望誰來遵從法令呢?”就要處罰太子。因為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隻能找替罪羊接受刑罰了,於是就處罰太子傅公子虔,又在太子師公孫賈的臉上刻了字以示懲戒。這樣一來,第二天,全國上下人人都敬畏新法了。

新法施行10年後,秦國道不拾遺,盜賊匿跡,百姓為國家戰鬥時表現得很勇敢,但卻不敢在私下裏鬥毆,舉國上下秩序井然,欣欣向榮。

起初上訪抱怨變法的那批老百姓中,又有重新來國都誇獎新法好的。公孫鞅說:“這些都是擾亂法治的奸民!”就把他們全部流放到邊疆去。從此以後,議論法令的聲音都消失了。

圍魏救趙

孫臏和龐涓原是同門師兄弟。後來龐涓在魏國做將軍,自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想害他,就把孫臏請到魏國。孫臏到魏國以後,龐涓誣陷孫臏,致使孫臏膝蓋骨被挖(孫臏名字中的“臏”字即由所受髕刑而來),又在他臉上刺字,想讓他成為廢人,到死也沒什麼出頭之日。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

有一次,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孫臏想法子求見來使,說動了齊國的使者,使者就把他藏在車子裏,偷偷帶回了齊國。

到齊國以後,孫臏的卓越才能得到了齊將田忌的賞識,還受到了客卿的禮遇,將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請教兵法,同樣佩服得五體投地,還將他奉為老師。

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侵入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

第二年,齊威王調兵遣將,發兵救趙。本來齊威王想讓孫臏做統兵的大將,孫臏以受過刑罰的人不可以出任大將為由推辭。於是,田忌被任命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隨軍出發,坐在隨行的給養車裏,為田忌出謀劃策。

田忌想率軍直奔趙國,孫臏說:“想勸開打架的人,自個兒先張牙舞爪的,不好;想製止械鬥的人,自己先舞槍弄棒的,不智。隻要避實而就虛,讓他們不得不罷戰言和,那麼問題也就解決了。

“如今魏國攻打趙國,部隊傾巢而出,國內防守空虛。您不如率軍突襲魏國的都城,占據交通要道,進攻防守薄弱的地方,魏國就不得不調前線的軍隊回師自救了。那麼我們就一舉兩得,既解了邯鄲之圍,又乘機打擊了魏國。”田忌依照孫臏之計,率領軍隊襲擊魏國都城大梁。

十月,邯鄲沒能堅守住,向魏軍投降。但魏軍也很快接到魏王要求火速回援都城的文書,不得不倉促回救。此時,齊軍早已埋伏在魏軍必經之地——桂陵,以逸待勞,經過一番激戰,魏軍大敗,連龐涓也被生擒。

孫臏減灶殺龐涓

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龐涓率領魏、趙聯軍侵犯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把大臣們召來,商議對策,說:“對韓國應該早救還是晚救?”成侯說:“不如不救。”田忌說:“韓弱魏強。不如早點去救。”

孫臏於馬陵道射死龐涓

孫臏則認為:“韓魏兩國剛剛交戰,我國如果現在救援,等於是我們替韓國承受了魏國的進攻壓力。而且,還得不到韓國應有的感激。

“魏國有吞滅韓國的野心,一定會盡全力進攻;韓國眼看要被滅亡,必然到齊國來哭訴求援。我們應該等這個時候再出兵,既能救韓國於危難之際,還可以趁魏軍疲憊撿個大便宜。這樣,既有雙重的好處,還能獲得好名聲。”

齊威王聽完大加讚賞。於是私下裏答應韓國使者出兵,然後送他回國。韓國仗著齊國許下的出兵諾言,就大膽出擊,與魏軍交戰。結果五次連戰連敗,隻好往東依附齊國。

齊國抓住時機出兵,派田忌、田嬰帶領軍隊,孫臏為軍師,徑直向魏國都城攻擊,來解救韓國的危機。

龐涓聽說後,慌忙回師馳援。魏國國內也發動全國兵力,任命太子申為將軍,以抵禦田忌大軍。

孫臏對田忌說:“韓、趙、魏三國的軍隊向來驍勇彪悍,以為齊國男兒怯戰,故瞧不起齊軍。會打仗的人應該因勢利導,《孫子兵法》亦有雲:‘從一百裏外奔襲,會損失上將軍;從五十裏外奔襲,隻有一半士兵能到達。’”

因此,在進入魏地以後,田忌便命令士兵逐漸減灶,第一天築10萬口灶,第二天築5萬口,第三天隻築2萬口。龐涓數著三日裏齊軍逐漸減少的灶台,越來越高興,說:“我就知道齊軍膽怯,才進入我國境內三天,士兵逃走的就超過一半了。”於是便留下步兵,自己挑選了騎兵精銳,日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推算龐涓的行程,到達馬陵附近差不多也就傍晚了。馬陵道路狹窄,而且兩邊地勢險要,便於埋伏。於是他讓士兵砍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樹上寫下一行大字“龐涓死此樹下”,然後派齊軍裏擅長射箭的人,帶一萬張弓弩埋伏在道路兩旁,並傳下令去,隻要看到火把燃起,就一齊向火光處射箭。

當天夜裏,龐涓果然到達馬陵。經過那棵大樹時,隱約看到樹上有字,因天黑看不真切,就點起火把去照。六個字還沒讀完,周遭的齊軍伏兵萬弩齊發,箭如雨下,魏軍頓時大亂,爭相逃命,一下子就潰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