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唐紀(2)(1 / 3)

太宗說:“我是大唐的天子,難道可汗的事務也要我負責嗎?”朝廷群臣及各民族首領一起高呼萬歲。從此以後,太宗給西北各族首領的璽書中,都蓋著“天可汗”的印章。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河內人李好德得了心病,對百姓胡說八道,太宗下詔審理此事。

大理丞張蘊古上奏說:“好德生病有醫生證明,依法不應治罪。”

治書侍禦史權萬紀彈劾張蘊古說:“相州是張蘊古的籍貫,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為相州刺史,張蘊古為了討好李厚德,所以弄虛作假。”

太宗大怒,下令將張蘊古斬首,很快又後悔了,於是下詔說:“以後如果判了死刑,即使下令立即處決,也要再上奏三次才能執行。”

當年十二月,太宗根據自己雖然下令在處決死刑犯前要複奏三次,但有關部門仍然往往流於形式、三次複奏往往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實際情況,頒下製書,增加複奏次數。結果很多被冤枉或是判刑過重的人,因此得以幸免。

第二年年底,太宗到監獄親自對囚犯進行審核,見到應該處死的人,心生憐憫,就放他們回家,但是約好到來年秋天再回到京師接受死刑。並且下令把全國的死刑犯都放回家,讓他們到期趕往京師領刑。

又過了一年,當初全國放回家去的死刑犯,共有390人,在沒有人監督管理的情況下,都自己按期趕往監獄報到,沒有一個人逃亡。太宗於是全部赦免了他們。

太宗對執政的官員說:“朕常常擔心因為個人的原因而造成賞罰不公,所以希望你們諍諫。你們也應接受別人的勸諫,不能因為自身的原因而討厭別人違背自己的意願。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勸諫,又怎麼能對別人勸諫?”

太宗曾經問魏征:“群臣上書,大多都很有可取性,可以采納;而等到召見他們當麵詢問的時候,往往都語無倫次,這是什麼原因?”

魏征回答說:“我觀察各部門的上奏,他們經常要思考好幾天,可是在您麵前卻隻能說出一點。何況進諫的人擔心陛下生氣,陛下如果不和顏悅色,他們怎麼敢暢所欲言呢?”

從此,太宗在接見大臣的時候,神情更加和藹可親,曾經說:“隋煬帝多猜忌,臨朝的時候很少和群臣說話。朕跟他不同,與群臣親近得像一個人一樣。”

太宗還曾詢問身邊的大臣:“創業與守成哪個更難?”

房玄齡說:“建國之初,我們與其他人一起起兵反隋,以實力相競爭,然後使之臣服,最艱難的是創業!”

魏征說:“古往今來的皇帝,都是從艱難中取得天下,在安逸中失去天下,所以守成更難!”

太宗說:“玄齡與我經過生死拚搏才擁有天下,所以知道開創大業的艱難。魏征與我共同安定天下,經常擔心因為富貴而生出驕傲奢侈的毛病,因為忽視小問題而導致發生災禍,所以知道守成的艱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了;守成的艱難,各位應該與我共同慎重麵對。”

房玄齡等人謝恩,說:“陛下能夠這樣說,是天下百姓的福氣!”

太宗善於駕馭臣下,讓群臣為他分憂。李世曾經得急病,藥方說“龍的胡須燒的灰可以治療”。太宗親自剪下自己的胡須,讓他治療。

李世叩頭跪拜到流血不止,太宗說:“這是為了社稷,不是為你,有什麼可謝的!”

李世曾經侍奉太宗宴飲,太宗似乎不經意地對他說:“朕想在大家中找到可以照顧我孩子的大臣,沒有人能比得上你,當年你對李密尚且患心不二,又怎麼會辜負朕?”李世流淚辭謝,咬破指頭流血發誓,因此喝醉,太宗把自己的衣服蓋在他身上。

太宗把晉王李治立為太子後,曾經對身邊的大臣說:“朕自從立李治為太子,遇到事情就趁機教育他,看到他吃飯,就說:‘你知道耕種的艱難,才不至於餓肚子。’看到他騎馬,就說:‘你知道馬的勞逸,不要耗盡它的力量,才能經常騎它。’看見他坐船,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看到他在樹下休息,就說:‘隻有穿過墨線矯正的木頭才是直的,君主接受勸諫才能聖明。’”

太宗在未央宮過夜,衛士已經走過去,太宗忽然在路邊草叢裏看見一個人帶著刀,就質問他,那人回答說:“我聽見衛士經過,害怕不敢出來,衛士沒有看見我,我便在那裏躲著。”

太宗帶他回宮,對太子說:“這件事一旦被發現便會處死幾名衛士,你從後麵立刻送他出去。”

太宗坐轎,有衛士不經意間擦到太宗的衣服,十分害怕,甚至變了臉色,太宗說:“這裏沒有禦史彈劾你,我也不會加罪於你。”

太宗死前,寫成《帝範》十二篇賜給太子,對他說:“這裏麵包含所有修身治國的道理。有一天我死了,便隻有這些文字能告訴你一些道理。”

太宗還告訴太子,要以古代的聖哲先王為師,要效法他們,知道一些治國之道。太宗認為自己即位以來,有很多事情都不應該做,如錦繡珠玉之類的享受不能免除,還不停地興建宮室,平時喜好打獵,羅致鷹犬駿馬,又巡遊四方,使各地疲於供給,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千古第一諫臣魏征

唐高祖的時候,魏征擔任太子洗馬,經常勸說太子李建成趕快把秦王李世民鏟除。等到李建成失敗被殺,李世民召見魏征時說:“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呢?”

魏征像,圖出自清·劉源繪《淩煙閣功臣圖》。

大家都替魏征的安危擔心,魏征卻從容地回答道:“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一定不會有今天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