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唐紀(11)(1 / 3)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代宗去世,德宗繼位。由於是初登帝位,德宗勵精圖治,用人不拘級別等次,提拔了正在貶謫中的道州司馬楊炎出任宰相一職。

租、庸、調是唐初期的賦稅製度,有田地就要交租,有人就要服庸,有戶口就要納調。玄宗末年,戶籍逐漸破壞,賦稅製度漸漸脫離現實。

等到安史之亂爆發,戰事四起,各處征收賦稅都是逼迫催促,所謂標準也不複存在。征收賦稅的部門增加,然而彼此沒有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隨意增加賦稅科目,自己訂立名稱,新老交替重複征收,沒有束縛。

有錢的人家裏即便是人口多,也可以通過做官做和尚來減少苛捐雜稅。貧困人家人丁多,躲都沒有地方躲。因此有錢人過得逍遙自在,而窮人過得潦倒不堪。

征收賦稅的官吏乘機貪汙,當地居民隔三差五就要向其交稅,不勝困窘,很多都逃亡成為浮戶。本地的百姓,已經逃得所剩無幾了。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聽取了宰相楊炎的諫言,詔告天下,實行兩稅法:首先,計算州縣每年需要的費用,以及上繳朝廷的數目,然後向百姓征稅,以預算支出的方式來約束賦稅。

無論主戶、客戶,都按現在的居住地確定戶籍。不管是兒童、青年、中年還是老年,都按貧富劃分等級。流動經商的人,在所居州縣納稅1/30,要求其與當地居民共同交納賦稅,不得僥幸逃免。當地居民的賦稅,分秋天、夏天兩次征收。

免去租、庸、調及其他的苛捐雜稅,所有賦稅事務都由度支部負責。

德宗平亂

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初一,大赦天下,將年號改為興元,唐德宗下詔責怪自己說:“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都是有功勞的舊臣,各自鎮守一方。是朕統治指揮得不正確,使他們產生疑懼;全是朕的過錯,朕沒有做好君主,別人又有什麼罪!對他們及他們所管轄的將士應該一如既往好好對待。

“朱滔雖受朱泚牽連,但兩人天各一方,肯定不是同謀。暫且念及他曾立下功勞,對他的基本宗旨也是寬大的,若能為朝廷盡忠盡職,同樣允許他自新。

“朱泚不顧君臣禮儀,篡奪皇位,破壞帝王的陵墓,罪行無法述說。他獲罪於朕的祖先,朕不敢赦免。被他威脅逼迫的官員百姓在官軍還沒趕到長安前,隻要能脫離朱泚,效忠朝廷,並且回到原來的轄區或原來的軍隊,都可以免其罪行。

“響應詔命趕赴奉天以及繼續收複京城的各軍、各道將士,都將賜給他們奉天定難功臣的稱號,免除他們的墊陌錢,稅間架,竹、木、茶、漆稅,榷鐵稅等兩稅以外的所有附加稅。”

赦書詔告天下後,得到了百姓將吏的擁護。

第二年德宗回到長安,李抱真入朝對他說:“山東頒布赦書,士兵們感奮痛哭,臣見他們這樣擁護您,便知賊寇成不了氣候!”

朱泚把國號改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將年號改為天皇。

王武俊、田悅、李納看到赦令,都自動削去王號,上表認罪。隻有李希烈倚仗自己有強大的兵力和雄厚的財政,還一心想要稱帝,他派人向顏真卿打聽一些有關稱帝的禮儀。顏真卿說:“老夫曾經做過禮官,記錄的都是諸侯拜見天子的禮儀。”

李希烈堅持僭稱皇帝,國號稱為大楚,改年號為武成。設置百官,讓其追隨者鄭賁做侍中,孫廣為中書令,李緩、李元平為宰相。重新命名汴州為大梁府,全境分為四節度。

李希烈派部將辛景臻對顏真卿說:“如果你再不臣服於我,就自焚好了!”於是在庭院堆起了柴草,還往上麵澆了油。

顏真卿馬上要跳進火裏去,辛景臻趕緊將他攔住。

李希烈又派部將楊峰給陳少遊及壽州刺史張建封送去赦書和賞賜。誰知張建封竟把楊峰拘禁起來在軍中示眾,拉到市中腰斬;陳少遊知道這件事後十分害怕。張建封還把陳少遊與李希烈來往的情況報告給德宗。

德宗很滿意,授予張建封濠、壽、廬三州都團練使的官職。

李希烈便以部將杜少誠為淮南節度使,命其帶領1萬多步、騎兵首先攻取壽州,然後到江都上任。

張建封派遣部將賀蘭元均、邵怡守禦霍邱、秋柵。杜少誠最終還是沒有攻破防線,於是轉向南方寇犯蘄州、黃州,準備切斷長江的通路。

這時,德宗命令包佶監督運往江淮的賦稅,溯江而上到奉天,行至蘄口,適逢杜少誠進犯。曹王李皋派蘄州刺史伊慎率領7000士兵迎敵,永安戍一戰就消滅了杜少誠的士兵大約1萬人,少誠脫身逃跑,包這才能夠繼續前進。

入朝以後,包佶向陳少遊報告了遭堵截一事。陳少遊非常恐懼,在所部收繳錢財,補償了以前劫奪的財政賦稅。

李希烈認為夏口是上遊要衝,派驍將董侍招募了7000名不怕死的士兵攻打鄂州。刺史李兼偃旗息鼓閉門嚴守,董侍將房屋拆除並燒毀了城門。李兼率士兵出城作戰,大破董侍,德宗委任他為鄂、嶽、沔都團練使。從此李希烈東懼曹王皋、西懼李兼,從此不再對江淮有非分之想。

朱泚在奉天兵敗之後逃回長安,李晟準備收複長安。雖然劉德信和李晟的軍隊都駐紮在東渭橋,但劉並不受李晟的節製。李晟將劉德信騙至自己軍隊駐紮的地方,曆數他滬澗失敗的責任和沿途剽掠的罪行,然後斬首。又派人到劉德信的軍中安撫將士,沒有人敢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