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後周紀(1)(1 / 3)

周、漢高平之戰

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太祖郭威因病逝世,由郭威養子、晉王郭榮(即柴榮)繼承皇位,也就是後周世宗。

柴榮

北漢世祖劉崇聽說後周太祖去世,十分高興,打算大舉入侵,因此派人向契丹借兵。二月,契丹派遣他的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領兵至晉陽,有兵、騎兵1萬多人。劉崇親自率領士兵3萬人,一路從團柏南下,直奔潞州。

北漢軍隊駐紮在梁侯驛。昭義節度使李筠派他的將領穆令均領兵迎戰,帶有步、騎兵共兩千,李筠自己率領大部隊駐紮營地於太平驛。

北漢前鋒都指揮使張元徽與穆令均交戰,佯敗引穆令均追擊,北漢的伏兵突然出擊,殺死穆令均,後周士兵被俘殺者1000有餘。

柴榮聽說北漢軍隊入侵,決定禦駕親征,朝廷群臣都說:“劉崇從平陽兵敗逃跑以來,勢力縮小,士氣沮喪,一定不敢親自前來。陛下即位不久,人心容易動搖,不宜輕易行動,由將領迎戰即可。”

柴榮說:“劉崇對我國大喪幸災樂禍,輕視我年輕新近即位,而且誌在一統天下,這次必定親自前來,我一定要親自前往。”

馮道還在一再爭辯,柴榮說:“想當年唐太宗統一天下的時候,未嚐不親自出征,我又哪敢苟且偷安!”

馮道說:“還不知陛下能否成為唐太宗?”

柴榮說:“以我們兵力的強大,打敗劉崇跟大山輕易壓碎雞蛋一樣簡單。”

馮道說:“還不知陛下是否可以成為大山?”

柴榮很不高興。隻有王溥鼓勵親征,柴榮於是親自出戰。

北漢軍隊勢如破竹,直逼潞州。三月初三,柴榮詔令天雄節度使符彥卿率領士兵從磁州固鎮穿插到北漢軍隊的後麵,同時以鎮守節度使為副將,即郭崇。又詔令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阻止北漢軍隊於晉州之東北,任命保義節度使韓通為副職。

十一日,柴榮從大梁出發,十八日過澤州並紮營於州城之東北。劉崇不知道柴榮到達,所以經過潞州時沒有進攻,領兵向南,晚間紮營於高平城南。

十九日,後周軍隊之前鋒營與北漢軍隊交戰,發起攻擊,北漢軍隊後退。柴榮擔心敵軍逃跑,讓各路軍隊快速行動。

劉崇率領中軍在巴公原擺開陣勢,張元徽與楊袞分別在他東西布陣,軍容十分嚴整。這時後周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後續部隊尚未到達,後周軍將都很擔心。

此時柴榮無比堅決,命令白重進與侍衛馬步都虞侯李重進率領左路軍隊位於西邊,樊愛能、何徽率領右路軍隊位於東邊,精銳騎步居於中間由向訓,史彥起率領,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兵保衛柴榮。柴榮騎著戰馬身著鎧甲並親臨前線督戰。

劉崇看見北周軍隊不如自己人多,後悔召來契丹軍隊,對眾將說:“我隻用自己的北漢軍隊就可破敵,何必再叫契丹!今天這個機會,不但可以戰勝後周,而且能讓契丹佩服我北漢。”眾將都認為說得對。

楊袞驅馬向前,查看北周軍士氣,對劉崇說:“真是勁敵啊,不可輕易冒進!”

劉崇揚起兩頰長須說:“機會難得,不要再多言,試看我指揮戰鬥!”楊袞沉默,心裏不高興。

此時東北風大起,過了一會兒忽然又轉成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監李義稟報劉崇:“現在可以開戰了。”劉崇下令開戰。

樞密直學士王得中牽住馬勸諫說:“李義應該斬首!風刮成這樣,不利於我軍呀!”

劉崇說:“我的主意已定,老先生不要多說,省得丟了性命!”

劉崇命東路軍首先進攻,張元徽率領1000騎兵攻擊周軍右翼。

交戰不久,周軍的樊愛能、何徽帶著騎兵首先逃跑,右翼軍隊潰敗,千餘步兵棄甲向劉崇稱臣,向北漢投降。柴榮意識到戰況甚是不利,自己帶著貼身親兵冒著弓箭、石塊督戰。

宋太祖趙匡胤當時擔任後周負責警衛的將領,對同伴說:“陛下如此危險,我們怎麼能不竭力死戰?”

又對張永德說:“敵人驕傲輕敵,隻要堅持便可戰勝!您手下有許多能左手射箭的士兵,請領兵登上高處,作為左翼,我領兵作為右翼攻擊敵軍。能否安國就在此役!”

張永德聽了他的話,兩人各自率領兩千人突前戰鬥。

趙匡胤身先士卒,快馬衝向北漢前鋒,士兵拚死戰鬥,以一敵百,終於擊退北漢軍隊。

內殿直馬仁瑀對眾人說:“陛下受敵人圍困進攻,那還要我們幹什麼?”驅馬拉弓,大聲呼喊,連斃數十人,令士氣更加振奮。

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對柴榮說:“敵軍氣勢已盡,離失敗不遠了,請陛下握住韁繩留在原地,看我等如何打敗敵軍。”然後立即率領幾百名騎兵深入敵陣。

劉崇得知柴榮親臨戰陣,重賞張元徽讓他乘勝追擊。張元徽前往攻陣,坐騎摔倒,被後周士兵所殺。張元徽是北漢有名的猛將,北漢軍士氣由此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