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語言解困境
南齊一著名的書法家王僧虔曾和當時的皇上太祖蕭道成進行書法比試,比賽結束後,太祖需要王說出誰第一,誰第二,作為一代書法家王僧虔給予了如此巧妙的回答:臣的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書法,皇帝中第一。
這一模糊又巧妙的回答讓我們深受啟發。其實在生活中你如果能巧妙的運用模糊語言,或許也能為你擺脫許多困境。
模糊語言至少有以下功能:
(1)模糊含蓄的語言能帶給人迷一樣的感覺,讓人琢磨不透。
(2)模糊含蓄的語言有時甚過直截了當的語言,他更能給人以溫暖,不會傷害到他人。
(3)模糊含蓄能體現一個人內在的素養,而不會赤裸裸的讓人看透。
(4)模糊含蓄的語言更能讓人回味無窮,懸念重重。
(5)模糊含蓄的語言更能讓去思索去感悟。
以上說明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能忍耐,要學會用含蓄有深度的言語去與對方互動,在適當的場合,我們要學會隨機應變,不要感情用事,傷害朋友,破壞友誼,要學會用含蓄的語言化誤會為理解,化絕交為永恒,化傷害為寬容。如果我們都用一顆寬容、理解的心去對待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愛人等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活力,充滿激情,永遠不會樹敵,朋友也會遍天下。
智語妙言應付尷尬
生活中的有些尷尬事,總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光臨。如何應付,一要靠智慧,二要靠妙語。我們來看下麵的這些例子。
著名詩人莫非應邀到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作家班舉辦學術講座。詩人講到自己的詩作時,準備朗誦一段,可詩稿卻放在一個學員的課桌上,詩人便走下講台去拿。由於是階梯式教室,詩人上台階時,一不留神一個趔趄倒在第二級台階上,學員們頓時哄堂大笑。詩人穩住身子,轉向學員,指著台階說:“你們看,上升一個台階多麼不易,生活是這樣,作詩亦如此。”這一哲理性的話語頓時贏得了熱烈的掌聲。詩人笑了笑,接著說,“一次不成功不要緊,再努力!”說著,裝著用力的樣子走上講台,繼續他的講座。
有一次,林肯在擦皮靴,某外交官不無揶揄地問:“總統先生,您總是擦自己的靴子嗎?”林肯不動聲色地回答說:“是啊,那你是經常擦誰的靴子呢?”林肯的高明在於他巧妙地繞開對方所提出的一個判斷性問題,進而找出破綻,給對方回敬了一個特指性的反詰。
1972年,尼克鬆訪華,登長城的時候,他因為腿疾隻上了三步石級,就站著不動了。於是有記者問他:“總統先生,您為什麼不登上最高峰?”尼克鬆輕鬆地說:“昨天我與毛澤東的會見已經是最高峰了。”尼克鬆的高明也在於他善於跳脫,巧妙地避開私事談國務,雖然答非所問,卻能趣在言中。
楊瀾在主持一次知識問答類節目時,問道:“阿拉伯某小國的公園裏,常常有武士模樣的人搖著鈴鐺走東串西,這是幹什麼的?”參賽者的回答各種各樣,結果都是錯的。最後楊瀾告訴大家謎底:“這是賣茶水的人。”此時楊瀾見參賽者情緒有些低落,趕快補上一句:“看來這地方的水真是太寶貴了,賣茶水的人也穿戴得這麼漂亮,把我們都迷惑了。”這句話看來很平常,可一聲“我們”,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化解了參賽者由於回答錯誤可能帶來的尷尬;一個自圓其說的道理,消除了參賽者心中的不快,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冷場。
一次,一位客人造訪,其中一位女客人還帶著一位五歲多的小女孩。交談中,男主人見小女孩活潑可愛,便不時逗她玩。在親近中,小女孩突然驚奇地叫起來:“叔叔,你頸子上怎麼有個疤?”麵對天真而又很不合適的問話,使在場的人都陷入了尷尬之中,倒是男主人急中生智,作了巧妙的解答:“這不是疤,這是花,這叫‘頸’上添花。”一句幽默的解答,不僅頓時使眾人解脫了尷尬的局麵,而且,更活躍融洽了交流的氣氛,使主客之間進入了歡快輕鬆的佳境。在這裏,主人用的便是引喻解說技巧。“疤”和“花”本是互不相幹的兩種物體,在男主人的巧妙牽引變換下,使事物在人們的印象中實現了美的轉化,從而創造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勝境。
在一些場合中,人們總是會碰到一些進退兩難的局麵,也許是自己言語失態,也許是周圍環境令自己始料不及,也許是對方反應不如事先預料的那樣敏捷。在這種情境下,人們有必要學會控製環境,也就是要隨機應變,才能控製局勢。
我國著名作家諶容訪美期間,一次應邀到某大學演講。
大學生們的思維活躍,給諶容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她也都給以直率的答複。
突然,有人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