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慢慢長大,就有了自主意識,就不再願意什麼事情都聽父母的,有了自己做決定的需求和願望。這種需求是健康的、自然的。
如果我們從小就能有意識地培養表達意見、做出選擇和做決定的能力,那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我們就能獨立地解決難題。如果總是什麼都需要父母決斷,我們就會變得沒有主見。
如何向爸爸媽媽表達自己的意見
當爸爸媽媽散步或看電視等比較悠閑和愉悅的時候,我們可以跟他們聊一下我們的看法。
除了麵對麵地溝通,我們還可以嚐試用寫信的方式與爸爸媽媽談一談,或者,給父母留字條,發短信等,和父母講講我們是怎麼看這件事的,希望父母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的理由,等等。至少,要得到父母的理解。
如果和父母在一件事情上有分歧,可以坦誠地和他們聊一聊,說說彼此這麼做的理由和依據,設想事情發展的後果。然後綜合所有人的意見,選出最好的辦法。
寫給家長的話--學會凡事和孩子商量
沒有發言權,孩子難獨立
如果做父母的總把“選擇權”和“決定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製,自信心會受打擊,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等孩子長大後,他就會缺乏判斷力和選擇的能力,缺乏責任感和主見。那時候,父母想訓練他獨立自主就很難了。
要改變這一點,最好就是適當放手,還給孩子必要的發言權和決定權。
孩子再小,也要尊重他的意見
父母要有這種意識——“孩子是小人,小人也是人。”尊重孩子在家庭和教育中的地位,任何涉及孩子的事情,應該多尊重或聽取孩子的意見。比如,對話時,不要中斷或反駁孩子;不要幹涉孩子自己喜歡的方式等。
張先生女兒桐桐房間的窗簾舊了,張太太帶著她去買新的。回來後,桐桐很高興地對張先生說:“我早想要個天藍色的窗簾,終於有了。”原來,買窗簾的時候桐桐說了自己的想法,媽媽說了她的意見,然後兩人綜合了一下最後做出了選擇。桐桐最後說:“我長大了,你和媽媽更像我的朋友了。”
孩子看問題常有與成人不一樣的視角,也常有成人想不到的新奇發現和想法。凡事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傾聽一下他們的看法,即便最後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勇敢地說出來,也會令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裏是受尊重的。
多信任和支持孩子
當孩子決定做某事時,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或危險的事情,家長應該多給予信任和支持。即使孩子最後失敗了,相信孩子也能從中得到深刻的經驗和教訓,為自己以後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