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為什麼每次都把我當出氣筒(2 / 2)

如果我們自己不知道怎麼跟爸爸媽媽說,還可以告訴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讓他們去幫忙說服爸爸媽媽。

另外,為了避免父母拿我們撒氣的發生,在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盡量少犯錯,多做讓他們開心的事。比如自覺地複習功課,主動做掃地、拖地、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或者主動關心他們,哪怕是給他們倒一杯水。

爸爸媽媽肯定是愛我們的,隻是有時候可能忽略我們的感受。多與他們交談、溝通,讓他們認識到你已經長大了,應該尊重你。當然,有時候,我們也要學著去體諒父母,因為他們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難免有心情不好的時候。

寫給家長的話--別讓自己的壞情緒傷害了孩子

大人的壞情緒傷害孩子的心靈

心情不好的時候,一些行為就難以控製,尤其是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卻發現孩子把地板弄得一團糟,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但家長卻容易忽略這無意中的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有多深。

林先生因為項目出了一點兒差錯,挨了領導一頓批評。回家後,7歲的兒子卻非要拉他一起玩捉迷藏,他不耐煩地甩開兒子的手,吼道:“自己去玩,別煩人了。” 惹得兒子大哭,失控的他又抬手打了兒子一巴掌。

妻子一邊哄孩子一邊說:“你在外麵受了氣,拿孩子出什麼氣?”事後,林先生很愧疚,並想了一個補救的方法。第二天,他專門去買了一把兒子喜歡的衝鋒槍,向兒子道歉,說自己昨天心情不好,不該衝他發火,更不該動手打他。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就暴跳如雷,那他的孩子也一定是容易煩躁和發怒的。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心情不佳時對孩子說的話,很容易刺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其變得驚懼,迷茫,自卑,自我貶低,全無學習上進的熱情,甚至悲觀厭世。

養成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的習慣

作為父母要養成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的習慣。盡量不要把在外麵受到的冷落、批評等不如意的心情帶回家。每個兒童都是有尊嚴的、獨立的個體,不應該看作是家長的私有財產。高興時,對孩子又摟又抱又親,不高興時就又打又罵給冷眼,這樣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尊重和平等。

如果心情實在很糟糕,既不想壓抑,也不想發泄給家人,那就開誠布公地告訴孩子:我今天很煩惱,很生氣,為什麼很生氣。這樣的傾訴既排解了壓力,也加強了和孩子的溝通。

另外,若夫妻雙方發生矛盾,不要當著孩子的麵爭吵,以免孩子失去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