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尊重並相信父母
可能很多人都做過努力,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分開。可是,到最後,我們卻發現曾經的努力都無濟於事。
不如接受這樣的事實,對於爸爸媽媽之間的感情問題,我們無能為力。所以,當我們還讀不懂爸爸媽媽之間的問題時,請讓自己相信,爸爸媽媽之間的問題需要他們自己去處理,這是他們的事情。
而且,雖然我們與爸爸媽媽骨肉相連,但我們不需要為他們承擔什麼。這不是我們的錯。
做一個孩子可以和應該做的
我們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從他們那裏承接了生命,這是我們和他們之間最重要的連接。珍惜這份禮物,活得積極、健康很重要。
有些孩子覺得爸爸媽媽離婚就是不愛自己了,就想通過不學習、逃課、打架等方式博得爸爸媽媽的關心和愛,或是通過這種方式報複父母。這種做法既傷害自己,也傷害爸爸媽媽。
記住,我們隻是個孩子,如果說我們有什麼能做的,那就是照顧好自己,好好地麵對自己的人生。
寫給家長的話--用愛讓孩子走出父母離婚的陰影
孩子小時候在心理上很依賴成年人,他們會本能地認可身邊的成年人展示出來的世界的樣子,並堅信不疑這個世界和自己有關。比如,爸爸媽媽恩愛,他會覺得因為自己是好孩子;爸爸媽媽吵架,他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好。
所以,離婚和由於離婚帶來的一係列改變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給孩子的人生播下仇恨的種子,使他對愛情不信任,對婚姻產生恐懼感,進而對整個人生懷有疑慮和危機感。
離婚時: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很多父母在離婚的時候,會說這些話,如“都是你不聽話,所以爸爸不回家,不要我們了。”“爸爸在外麵找了個壞女人,不要我們了,他是個壞蛋。”“爸爸不要你了,我們再也不理他了,不要他來看我們,好嗎?”“兒子,你要記住,天下的女人都是狐狸精。”等等。
這是在把消極情緒撒在孩子身上。本來,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如果又人為地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則更加會令孩子傷心和痛苦。
和孩子解釋離婚時,家長雙方一定要態度平和,並且說明爸爸媽媽離婚不是孩子的錯,是大人們自己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仍然很愛他,隻是不能住在一起而已。
雲舒和丈夫離婚了,她決定把離婚這件事情告訴女兒。
周日,她和女兒去公園遊玩。玩得高興的女兒說:“爸爸怎麼不來和我們玩呀?”雲舒心平氣和地說:“我和你爸爸離婚了。”
女兒不相信,她又說:“不是爸爸不要我們,是爸爸和媽媽之間有了問題,我們不願再住在一起。但爸爸、媽媽都會像從前一樣愛你。隻不過愛的方式變了——如果這周媽媽陪你玩,下周也許就是爸爸陪你玩。”
女兒似懂非懂,問:“是爸爸不好嗎?”雲舒很冷靜地說:“分手不一定是誰有錯,是雙方感情出現了問題。不是我們哪個人的錯,更不是你的錯。”女兒知道事情後,很久都不說話。
雲舒不準別人在女兒麵前說前夫的壞話,並提醒自己做個樂觀的單身媽媽,陪女兒去興趣班、逛街、遊玩,並鼓勵女兒和爸爸製訂每周出遊的計劃。
後來,女兒在作文裏寫道:“我的爸爸、媽媽都是很好的人。雖然他們分手了,但他們對我的愛沒有改變,我也一樣深深地愛著他們。”
離婚後:繼續對孩子表達愛意
離婚後,盡管孩子判給對方撫養,盡管每個月都付了養育費,盡管孩子並不認可,甚至充滿怨恨,家長也要多和孩子相處,對孩子繼續表達愛意。
比如,每個星期都給孩子打電話,並且不要在固定的時刻詢問他在做什麼;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多拍一些照片,並把照片寄給他;隻要有時間,就和孩子一起參加他特別感興趣的活動,比如打籃球和看電影。認識和了解孩子的朋友,邀請他們到家裏做客。
最重要的是,不要通過貶低配偶來加強自己與孩子的聯係。離婚後,應該建立和善、諒解的關係,共同愛護孩子,讓孩子從父母離異的恐懼中逐漸走向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