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熊在媽媽懷裏抽泣著說:“等我當了爺爺,我一定要做個好爺爺,就像爺爺那麼好。”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千萬不要浪費。我們要珍惜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光,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寫給家長的話--變死亡困惑為“生命教育”
孩子對死亡的意識遠比大人想象的要早。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家長若總是遮遮掩掩,模糊回應,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和恐懼。
給孩子安全感
孩子最恐懼的是有一天爸爸媽媽也會死去,這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要怕,爸爸媽媽會看著你長大,我們還會在一起生活很久很久。”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在陪伴著他,愛著他,保護著他,他就會有安全感。
一位媽媽在臨終時,對孩子說:“媽媽不久就要到天上為你去種一棵枇杷樹(兒子特喜歡吃枇杷),如果你以後學習努力,各方麵都很好,那麼媽媽就會非常高興,那棵枇杷樹上的枇杷也就會越來越多。”
這位媽媽充分理解了孩子的心情,用溫馨的語言讓孩子知道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會陪伴他。這樣,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就不會轉化為焦慮,同時也幫助孩子對死亡有了正確、健康的概念。
給孩子上“死亡課”
美國的家長更傾向於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了的回答。他們將“死亡”視為一種“情感知識”存入孩子的“知識庫”,以便將來寵物或者家庭成員真的離開人世時,孩子可以動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識”,來理解他將麵臨的深深悲傷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10歲的尼克養了隻貓,取名沙羅,十分疼愛。當沙羅被車子碾死後,尼克悲痛難忍,痛哭不已。父親羅布把小貓的屍體收拾起來,然後帶著一個工具箱和一些板條,來到兒子身邊,對他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在院子裏為沙羅舉行一個葬禮,你來幫幫忙,好嗎?”尼克含著淚水答應了。他們釘了一個小箱子,在裏麵墊上一個柔軟的材料,還在院子裏挖了一個小墓坑。第二天早上,全家聚集在一起,為小貓沙羅舉行了一個小小的葬禮。
事實上,美國一些小學校裏甚至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由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當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且讓學生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台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
引導孩子珍惜生命
更為重要的是,家裏的小寵物死了,或者童話書裏的主人公去世,都是可以給孩子滲透“生命教育”的時機。父母的提示,目的不僅僅是讓孩子認識到死亡,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快樂地認識人生,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比如,父母可以在孩子追問死亡問題時,給他們看《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爺爺有沒有穿西裝》《老鼠爺爺的告別信》《出生後的一天又一天》等書籍,引發孩子對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