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與戰爭
什麼是大國?曆史上有哪些國家可以稱之為大國?近代以來戰爭的形態經曆了怎樣的演進?大國崛起的內涵是什麼?大國崛起為什麼要以戰爭的方式完成?
2014年10月,當中國人從“黃金周”假期休假回來後,突然發現自己即將成為全球GDP第一國家的公民。10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2014年10月號《世界經濟展望》,該報告顯示,2014年美國GDP將是17.416萬億美元,中國GDP將達17.632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是自從1872年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至今,首次在購買力水平衡量的GDP上落後於另一國家。
無獨有偶,世界銀行也進行了類似統計,顯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14年10月10日超過美國。
對於中國經濟規模此次“第一”,各界人士幾乎均表示“要淡定”。大部分普通民眾也認為,這個“第一”與實際感受“有出入”。
而媒體給出的標題則是:中國經濟又“被第一”了。
對購買力平價這一衡量經濟規模的標準存在質疑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即便中國名義GDP超過美國,也不能說明什麼——中國GDP總量超越美國,隻是時間問題,這在學界不是秘密。
首先,英國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時候,人均收入也達到世界前沿水平。而在人均GDP方麵,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可能是50年或70年。2013年世界各國GDP的排名,雖然中國位居第二,但按人均算,中國GDP遠遠排在了第九十九位;而以人均收入而論,2013年中國人均收入6629美元,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被甩在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國家之後。中國還有2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看著這樣的清單,我們又如何能領受GDP“世界第一”這份“殊榮”呢?
其次,在國際競爭的舞台上,經濟總量往往並不能發揮太大作用。不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最終依靠的是自身創新能力,這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按照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說法,直到1895年,中國經濟總量才被美國超越,但這並不妨礙西方列強在戰場上一次次打敗中國。保羅·肯尼迪認為,經濟總量本身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數億農民的物質產量可以使500萬工人的產量相形失色,但由於他們生產的大部分都被消費了,所以遠不可能形成剩餘財富或決定性的軍事打擊力量”。所以,他並未將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看作是大國。當前,中國雖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但是仍處於產業鏈的最低端,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如果繼續依賴這樣的增長模式,不但國際競爭力難以提高,而且也會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
總之,先進的生產力比GDP更重要。
另外,從老百姓的角度看,GDP指標並不能體現諸如生活環境、社會安定、生活服務條件等與自身生活質量切實相關的因素。
對於今天中國的實力與處境,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王輯思教授有如下定位: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獨特的大國。我們是國力最雄厚的發展中國家,卻在許多方麵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我們的影響正在迅速傳遍全球,卻還沒有在亞洲獲得主導地位;我們擁有獨特的政治體製和意識形態,卻還不具備足以影響外部世界的價值體係;我們是現存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受益者,卻又受到西方的製約,需要努力推動國際秩序的改革。”
這說明,建設一個強大而美好的國家,中國任重而道遠,我們仍要虛其心,淡其名,順時應勢,自強不息。
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爆炸式增長,有關大國崛起的話題開始在國內媒體和學術界走紅。不僅保羅·肯尼迪出版於20世紀80年代末的名著《大國的興衰》再度出版並暢銷,中央電視台還製作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大國崛起》係列專題片。意大利曆史學家克羅奇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即人們按照當下的需要去重構曆史。對大國崛起的研究反映了今天中國的現實和需求。
大國崛起總是與戰爭相伴,以致造成一種思維定式,即戰爭是大國崛起的助產士、催生婆,大國崛起必須以戰爭的方式才能完成。在曆史地考察大國崛起與戰爭的關聯之前,我們需要對本書所涉及的三個關鍵詞做一個嚴格界定——什麼是大國?什麼是崛起?什麼是戰爭?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厘清曆史上大國崛起與戰爭的關係,以及戰爭在21世紀大國崛起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一、什麼是大國?誰是大國?
從中文的字麵意思來看,大國顯然包括了兩層含義——規模的大與實力的強。據此標準,近代以來可歸入大國之列的國家屈指可數,即便英、法、德這樣世界近現代史上的強國,若去掉殖民地,也達不到大國的標準——從國土和人口的規模上看,它們隻能算是中等強國。顯然,大國之大,更多是指強的意思,英文的“great powers”更貼切。過去我國稱西方大國為“列強”,其實是一個非常精準的翻譯。
今天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誕生於16世紀大西洋沿岸的西部歐洲。以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為契機,西歐人憑借其在技術,尤其是在武器和船舶製造方麵的領先地位,通過海洋這個四通八達的載體,獲得了以往一向為歐亞大草原遊牧民族所獨有的機動性和軍事優勢。結果,世界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新的權勢格局裏,歐洲成為核心,成為非歐世界的入侵者、統治者。這一政治組織形式在18世紀末傳到美洲,在20世紀又擴散至全世界。所謂大國,實際上指的是近代以來民族國家體係中的佼佼者。
那麼,大國或者說強國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大國必須是能夠自保的國家,在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近代國際體係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來,並確保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當今世界,雖然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與秩序還有待實現,但小國、弱國的基本生存是有保證的,國際法、同盟關係、地區組織、聯合國都構成了對潛在侵略者的強大威懾與製約。因此,從二戰結束至今,鮮有哪個國家喪失了主權。
但是,在近代的歐洲乃至世界,一國使用武力吞並另一國或強迫其割讓領土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做法。也正是憑借此種方式,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才能建立起比本土大若幹倍的海外帝國,沙皇俄國、美國才能擴張至今天的洲際規模。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國家暫時消失了,如波蘭、印度、朝鮮,一些國家則永久性地成為一個更大國家的一部分,如17、18世紀的德意誌諸邦國,在19世紀由普魯士統一成德意誌第二帝國,更多的國家被迫出讓領土以滿足大國的貪婪,如中國、墨西哥等。
當然,這並不等於說大國就沒有在戰爭中失敗過。事實上,在近代歐洲,大國間的戰爭極為常見,勝敗也乃國之常事。但總的來看,每一場戰場結束後大國基本都可以全身而退,如在經曆了近1/4世紀的拿破侖戰爭之後,作為戰爭的挑起者法國居然又回到了戰爭爆發前的疆界之內。彼時,大國間的權勢調整常常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完成,波蘭就是在此種名義下通過三次被瓜分而最終消亡。
按照這一標準,自近代以來,曆經多次戰爭而毫發未損,甚至領土麵積還在擴大的國家並不多,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無可爭議地屬於這一行列。在這一過程中,它們或者一直占據一流強國的位置,或者成功地躋身其中,對內完成了政治經濟的整合,對外擴充了權勢,實現了民族國家或大帝國的成長。
其次,所謂大國,必須在某一方麵有重要創新以至能夠在較長時期內支撐其大國地位。
大國之所以能成為大國,必須要有內在的、使其可以強大的創新,也就是說,其大國地位需要有賴以存在的機製,而不是單憑某些偶然因素。這方麵,西班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6世紀,西班牙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大國,但其大國地位的獲得與其說是靠能力,不如說是運氣使然。它主要得益於兩個偶然事件:
一是發現美洲。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王室發現了美洲。之後,整個中、南美洲漸次落入西班牙手中,成為其殖民地。但是,西班牙發現美洲與葡萄牙發現新航路在性質上完全不同,後者是一個多世紀不懈努力的結果,前者則純屬偶然。事實上,葡萄牙王室之所以拒絕了哥倫布的遊說,恰恰是因為它有較多的實踐經驗,並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地理知識。那個時代,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問題在於地球到底有多大以及大陸與海洋的關係。根據哥倫布推斷,分割歐洲和日本的海洋寬不到3000英裏,通往亞洲最便捷的路線是橫渡大西洋。而葡萄牙人確信,地球比哥倫布認為的要大得多,海洋也更寬,前往東方的最近之路是繞過非洲而不是橫越大西洋。事實證明,葡萄牙人是對的。哥倫布則歪打正著,發現了一個此前不為歐洲大陸所知的新世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哥倫布至死都認為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
二是王朝聯姻。1516年,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勃艮第大公查理繼承了其外祖父和外祖母的西班牙王位,稱查理一世。1519年,查理一世又繼承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大業,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世襲領地的統治者,查理一世因此改為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查理五世又戴上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冠。至此,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聯合成為一個規模空前的國家,其領土計有:西班牙及其廣大的美洲殖民地、在歐洲的屬地西西裏、那不勒斯、撒丁島和巴利阿裏克群島,奧地利,尼德蘭和勃艮第,匈牙利,波希米亞。歐洲自700年前查理曼大帝時代以後,就再沒有出現過如此龐大的家族王朝,這是一個比大英帝國還早上300年的“日不落”帝國。1555年,查理五世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讓給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1564年在位);1556年,將西班牙王位傳給兒子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雖然失去了東部領地(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西班牙仍然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國家。1580年葡萄牙國王死後無嗣,腓力二世又成為葡萄牙及其廣大殖民地的主人。
得益於上述兩個因素,西班牙在16世紀顯赫一時。但由於缺乏創新,沒有內在的機製支撐其權勢,西班牙在17世紀之後一蹶不振,從此絕緣於大國之列,淪落為歐洲國家體係的二流,甚至三流國家。非但如此,其龐大的領地日後又成為強鄰覬覦、瓜分的對象。
反觀其他大國,幾乎都有自己的創新或獨到之處,如英國的君主立憲製度和強大海權、俄國的彼得大帝改革、美國的憲法、德國的參謀本部、日本的明治維新,等等。正因為有某一方麵或多方麵的創新,上述國家才足以積累起強大的綜合國力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亦使其能夠在較長時期內擁有大國地位。
以英國為例。一個小小的歐洲島國,為何能變成歐洲強國,最終成為世界霸主?其所憑借的不是簡單的武力征服,而是它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製度文明。英國的創新性主要表現在:英國率先建立了現代意義的議會民主製度;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領先世界所有國家;英國是第一個全球金融資本的中心;英國擁有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海上力量;另外,英國在歐洲列強間縱橫捭闔、折衝樽俎,一向居於主動地位,它的外交文化也具有創新性。正是這些創新將英國送上了霸權巔峰,使其能獨領風騷200多年。
再次,大國一經崛起,就必須具備相對的穩定性,即在國際體係中長期發揮重要作用。換句話說,大國不能是曇花一現式的,大國一旦成為大國,幾乎注定了將長期保持這一身份。
縱觀歐洲近代史,英國、法國、普魯士(德)、俄國等國自崛起之後,就一直保持著大國的地位,哪怕在這一過程中經曆了重大挫折,其大國地位也未喪失,或很快恢複。如拿破侖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德國和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德國、日本。事實上,自近代以來,世界大國俱樂部成員的擴充是非常緩慢的。18世紀形成的英、法、普、俄、奧五大國格局,到了20世紀初,也隻是增加了日本和美國兩個國家。到了21世紀,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依然隻有美、俄、中、英、法、日、德7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