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技術理念的現代性話語
現代性作為現代社會的本質規定性,不僅關涉現代社會的製度層麵,更觸及現代社會中文化心理的層麵。現代性這兩個層麵之間的衝突與對抗表現出現代社會理論對“現代性”之“問題”的反思,吸引了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後現代主義、存在主義等眾多流派的思想家。本章以馬爾庫塞、麥克盧漢、費恩伯格等三個代表人物的思想為個案,分別闡述馬爾庫塞的技術的審美救贖理論、麥克盧漢的媒介技術觀以及費恩伯格從技術批判的視角對現代性的詮釋。
第一節?馬爾庫塞技術的審美救贖理論
馬爾庫塞是法蘭克福學派早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社會批判思想較為激進,熱衷於領導並參與革命實踐,在20世紀60年代的學生運動中被奉為“學運先知”“青年造反之父”。運動最終失敗,馬爾庫塞也將理論關注的重點從激進革命轉向審美救贖道路的探索上來,以其美學救贖理論探尋藝術作為新感性對抗工具理性的現實作用,也就是藝術所具有的政治革命意義。
馬爾庫塞技術的審美救贖思想源於他對技術體係與工具理性循環關係的認識。社會的日益技術化依賴催生了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這又反過來使效率原則作為普遍的價值原則確立下來,進而促使著對技術的不斷追求。技術與工具理性在工業社會發展過程中相互確證著彼此的合法性,使工業社會的人們喪失了真實的需求,失去了反抗和超越的能力,成為單向度的人。麵對這一困境,馬爾庫塞以審美作為革命的力量,提出了打破這種循環的具體思路:一是通過加強審美教育,實現社會心理機製的改造,形成感性的人,這是實現美學革命的生物學基礎;二是以審美改造技術體係,促進技術的全麵整體進步,這是實現美學革命的社會物質基礎。
一、理論起點:單向度意識控製批判
對單向度社會中人的愛欲本質受到壓抑的剖析和批判是馬爾庫塞美學救贖道路探索的理論起點。正是看到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成為單向度社會,生活於其中的人已經成為受工具理性全麵控製並維護這種控製的機器,馬爾庫塞才將工具理性對人意識的控製、人的壓抑心理機製看作是阻礙社會發展和人類解放的根本原因,得出了擺脫意識控製、實現以意識革命為主導的整體革命才是實現單向度社會救贖的根本道路的結論。
單向度相對於雙向度而言,是指僅僅具有肯定的維護的向度,缺乏否定的批判的向度,雙向度是指具有肯定同時具有否定的批判的向度。馬爾庫塞認為“現代性是一種全新時代意識,其基礎是理性主義”,而“理性具有曆史性,其內涵處於不斷演化之中,工具理性是技術演化的結果”,因而工具理性在當代社會造成的單向度性,尤其是技術理性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對人的思維意識進行的控製,是工業社會現代性最顯著的弊端。縱觀當代工業社會,單向度性已經全麵表現出來:經濟成為建立單向度社會的控製基礎;政治領域內消除了對立的政治麵,統治成為資產階級內部輪流坐莊的遊戲;文化領域內,大眾文化的產業化低俗化發展,成為意識形態的工具;生活於單向度社會中的人,依賴於高科技生活方式,被單向度社會同化了,成為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社會程序一體化的人;單向度思維方式在思想領域成為普遍的思維模式,形成了壓抑性的社會心理機製,人從此被“一體化”進了單向度的社會,成為維護單向度統治的機器,而喪失了自我認識的能力,失去了否定的本質力量。
思維具有單向度性、技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主導了當代社會的壓抑性的心理機製,則是馬爾庫塞單向度理論的重點。馬爾庫塞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研究當代工業社會人們的單向度思維方式,指出思想的一維性是決定人們的一切行為失去批判性超越性的內在原因,是單向度社會得以維持的內在機製。他指出現代科技的發展帶來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也使人越來越依賴於科技,科技反過來控製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科學技術所代表的工具理性內化到精神領域,控製人們的思維方式,使得思維向度單一化,失去了反抗能力。資本的統治使用了更加隱秘的工具,科學技術成為意識形態,工具理性取代了政治強權力量,在社會內在機製的深處以及社會最廣泛的層麵上控製了人們的思維。現代社會的理性表現形式被工具理性所控製,借助大眾傳媒控製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乃至精神靈魂的方方麵麵,滲透在大眾文化中成為意識形態控製的工具。
在這樣的單向度社會中,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已經失去了進步的批判的力量和意識,人本身應該具有的否定的思維也被工具理性控製了,難以認識到自己被控製被奴役的現狀,甚至成為維護統治的工具,人從此再也無法實現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在於擺脫工具理性的控製,將感性重新植入理性形式之中,實現新感性的回歸。
二、邏輯前提:藝術的革命性、整體性、引導性特點
馬爾庫塞的美學救贖理論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深入剖析,致力於反抗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工具理性對人的本質的控製,試圖尋找一種新的感性來對抗工具理性的控製,建立人類以及社會新的存在方式,通過突出意識革命重要位置的整體性革命來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
首先,藝術對當代社會思維解放具有革命性作用。
一方麵,強調新感性的解放,有著現實的背景,雖然有矯枉過正的因素,卻具有現實的意義。藝術美學的現實作用來自於現時代背景下對新感性回歸的呼喚,當代社會中的工具理性對全社會的控製現象掀起了當代哲學對人性複歸的呼籲,一種充滿感性美的田園生活的追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風潮。馬爾庫塞崇尚藝術的革命價值,實際是對藝術中所表現出來的反對工具理性控製的人的本質的真正追求。雖然,馬爾庫塞過於強調感性的作用,出現了“矯枉過正”式的激進表現,最終將藝術家推上了革命主力軍的地位,使其美學實踐陷入了無法實現的烏托邦主義,但不可否認感性對於重啟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啟發全社會的新理性建立具有重要意義。新感性對工具理性的反抗是美學救贖在當代社會革命中的作用就是馬爾庫塞美學理論的現代價值。
另一方麵,藝術的作用也存在著矛盾:所謂的真正的藝術不僅保有人類的雙向性,同時成為人們表達自己對社會不滿的工具,成為人們反抗社會的避難所。人們在藝術中發泄自己的批判否定的維度,使藝術具有了雙向性,也成為雙向性存身之地。然而研究藝術家,我們會清楚地發現,他們有著理想,卻陶醉在藝術中不能自拔,沒有勇氣麵對真實的世界。藝術在一個側麵縱容了這種逃避的方式,使更多的人失去站出來對抗現實的勇氣。人們因為有了發泄之所而增加了容忍度,藝術就這樣從反麵成為維護單向度社會更加持久的工具。
其次,當代社會革命具有整體性特點。
馬爾庫塞對社會革命理論的探索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理論一樣,突出革命的整體性,突出主體的意識革命。馬爾庫塞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現代性所代表的工具理性已經實現了對社會的全麵控製,這種現象造成了革命形勢四個方麵的變化。一是革命動因的變化,馬爾庫塞將馬克思純經濟的階級分析擴展到了更加全麵的社會原因分析之中,通過對當代工業社會技術作為意識形態而形成的新的壓迫統治形式的發現,改變了原有的革命主因轉而認為現代工具理性對人的本質的壓抑控製才是革命的社會內在因素,也是推動革命前進的動因。二是革命任務的變化,因為革命動因發生了變化,革命的任務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主要的革命任務從反抗經濟的階級剝削轉變為實現人的本質愛欲的解放方麵,工業化帶來了人們對於物質的滿足,也就使得革命的任務不再是物質的追求,而是愛欲的解放。三是革命道路的變化。革命動因、革命任務的變化,使得階級的對抗已經變得模糊,以實現愛欲解放為目的的全人類的解放,不再是無產階級自身的任務,而成為全人類的革命,這一革命是整體性的革命,走的是一條以意識革命為先導的“第三條道路”即和平鬥爭道路。四是革命主體的變化,當代工業社會階級界限的模糊,整體性革命強調的意識革命所具有的先行性特征,使得革命的主體必然區別於階級革命的主體,從無產階級身上轉移到“第三世界的被壓迫者和西方工業社會‘新左派’肩上”。
上麵四個方麵的變化是工具理性對全社會的控製所導致的,四個方麵同時出現並且相互交叉相互促進,共同處於一個發展進行的過程之中,相互聯係成為一個整體。馬爾庫塞指出,這些處於一個整體中的變化都源於工具理性控製了人們的思維,而“現代大革命的客觀趨勢是自由在社會範圍內的擴大和需要的擴大”。因此,馬爾庫塞就是通過對客觀現實的單向度社會的分析得出了擺脫工具理性的意識控製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最迫切需要,得出了美學救贖的社會革命理論。他認為,革命的原因歸結於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而革命的任務就是擺脫這種控製,而擺脫這種控製的途徑則是通過美學藝術對全社會進行新感性教育,這樣則將藝術家最終推上了革命領導者的位置。馬爾庫塞將意識革命放在整個革命的突出位置,這實際是對工具理性控製的現實社會的回應。將美學救贖與社會革命統一起來,統一於改造現實單向度社會的道路之中。馬爾庫塞對工具理性控製之下革命形勢的客觀分析,以及對革命意識的重要性的深入剖析對於當代社會主體意識的全麵發展,改變單向度的控製,實現革命的批判的意識的回歸具有現代意義。
再次,藝術在當代社會革命意識興起中具有先導作用。
馬爾庫塞在自己的社會革命理論中,強調藝術對革命的重要作用,實際是強調了藝術的革命批判的內涵中所代表的對感性的追求,對於革命意識的重要性。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沒有像馬克思預言的那樣出現衰退的跡象,這使得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陷入了困境。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個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係,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同時,馬克思主義的曆史性也體現在認識的局限性上麵,“我們隻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麼程度”,時代的發展不僅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新的內容,更給了我們深入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基礎,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真正靈魂。馬爾庫塞從資本主義的現實表現出發,不僅將自己的理論發展旨趣放在實現全社會的、人的所有潛能的全麵發揮上麵,更致力於對現實的社會發展進行曆史的發展的剖析批判,尋找最終的美學救贖之路,是對人類意識解放的寶貴探索。馬爾庫塞能夠基於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新的探索,審美藝術中所包含的否定的批判的感性的革命因素,將審美形式的革命推上了改變現實世界的主力的寶座。馬爾庫塞看到了感性對當前社會革命所起到的作用,將這種藝術在精神領域所掀起的革命,植入新時代的革命理論,為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新的理論內容。
三、必經之路:審美形式對社會心理機製的改造
馬爾庫塞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最後的革命者,其後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再具有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傳統而走上改良道路。馬爾庫塞對革命的堅定信念以及對實踐的不懈追求貫穿於他一生的理論創作和革命活動之中,這是其區別於包括阿多諾、哈貝馬斯等法蘭克福學派其他重要代表人物之處。從其美學救贖理論看,這表現在馬爾庫塞賦予了美學理論以革命的實踐功能。這一功能不僅體現在馬爾庫塞美學產生的現實實踐需要、革命目的等理論構建方麵,更體現在馬爾庫塞晚年對於美學對抗工具理性、審美形式改造社會內在心理機製、審美理念改造技術體係等美學救贖的實踐路徑探索方麵。
馬爾庫塞美學的宗旨是救贖。在他那裏,美學不再是烏托邦式的德國傳統浪漫主義美學,也不再是希臘式的古典審美藝術,其功能就在於解放,是變革意識形態的武器和打破資本主義市場虛假需求的革命力量,從而他的理論中的美學成為針對當代工業社會工具理性統治壓迫成為新的壓迫形式所創造的新的解放路徑。馬爾庫塞從藝術對現實的反抗中看到了藝術的革命性。“即是說,藝術僅僅疏離於反叛現實是不夠的,它還應承擔重構現實的任務。”在《作為現實形式的藝術》一書中,馬爾庫塞明確指出要“按照美的法則重建世界”,美學中的審美形式應成為現實的形式。“作為現實之形式的藝術的意義並不是對給定東西的美化,而是建構出全然不同和對立的現實。”馬爾庫塞建構美學救贖理論的路徑,就是立足於對當代工業社會的革命目的、革命主體、革命道路等方麵變化的深入分析,從實現人類自由解放的高度出發,尋找到根植於藝術之中的革命性、整體性、引導性的新感性特點,使現實的革命需要與藝術所具有的感性特質相結合。
馬爾庫塞美學的革命實踐的特質,最終體現在馬爾庫塞美學救贖理論對於其具體實踐路徑的探索方麵。馬爾庫塞將美學中的抽象範疇審美形式應用於現實社會的工具理性統治的社會內在心理機製改造之中,並強調了在這一改造過程中具體的應用,也就是美學形式對於技術體係的改造。他求助於美學這一依然保留人的本質的唯一淨土去解放人的愛欲,實現單向度社會向全麵發展社會的轉型。他全麵剖析了發達工業社會人的愛欲被壓抑的狀況,進而據此為資本主義社會尋求解決人的心理壓抑、實現人的精神解放的方法,審美成為創造新人類的路徑,即審美救贖。因此,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是其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社會批判理論最終的安身立命之所。
首先,藝術具有感性意識的品質。
馬爾庫塞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中,唯有藝術保留了否定的批判的向度,在藝術活動中才能使人擺脫工具理性的控製,重新擁有感性意識,從而成為感性理性健全的全麵的人,因此唯有藝術才能扛起反抗單向度社會的大旗。在《審美之維》中,馬爾庫塞具體論述了他的美學思想,“美學領域本質上是非現實的”,而人們在“審美方麵的基本觀念卻是感性的,而不是概念的;審美知覺本質上是直覺的,而不是觀念”。因此,在藝術活動中,工具理性控製不了藝術的感性能力,人們在從事藝術活動的過程中仍然會突出主體的價值性取向,就是這種對感性的保留能力,以及人們在非現實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本質能力使得藝術活動有可能成為人們對抗工具理性的工具,在工具理性中植入藝術的價值性取向平衡兩種理性,建立新感性成為可能。
其次,自律性賦予藝術革命性品質。
馬爾庫塞為了將美學與政治實踐聯係起來,他提出了美學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藝術通過審美的形式,在現存的社會關係中,主要是自律的。在藝術自律的王國中,藝術既抗拒著這些現存的關係,同時又超越它們”。“藝術作品隻有作為自律的作品,才能同政治發生關係。”馬爾庫塞是這樣闡述藝術自律的:“審美的形式、自律和真理,三者是互相關聯的,它們都是社會曆史的現象,又都超越了社會曆史的競技場;當社會曆史限製藝術自律的時候,它必定也破壞著藝術作品所表現的超曆史真理。”藝術因此與現實社會所表現出來的現實是相反的,藝術所建立的抽象世界是一個獨立的自律的領域,它可以不依賴於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控製而存在,因而不受約束。因此,馬爾庫塞一直很重視藝術所具有的自主性,藝術所表現的是創造者自身的內心世界最深處的本能,藝術能表現出人的原始本質,即愛欲能使他們的藝術作品遠離現實而具有一種新的感性,“所謂新感性,就是指能超越抑製性理性的界限,形成和諧的感性和理性的新關係的感性”,這種感性就是一種否認工業化社會工具理性、批判工具理性的否定力量。他進而將審美藝術與革命聯係起來,指出藝術和革命可統一於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動中,他用新的美學形式來表現人性,以換來一個解放的世界。
再次,藝術的革命性要訴諸技術改造的實踐。
馬爾庫塞沒有止步於尋找藝術感性及其對政治革命的現實意義之中,他還致力於尋找藝術革命的技術實踐道路,將藝術感性納入技術體係之中,改造工具理性形成新的理性形式。他提出,工業社會的現有技術體係是現代性弊端的根源,技術不再僅僅是一種主體應用於客體的技能,而成為一種“組織、維持或改變社會關係的形式,是普遍的思維和行為形式的顯示,是社會控製和主導的工具”。要改變這樣的社會存在的形式,需要在這種工具理性的形式中植入藝術感性,形成新的社會存在的形式,在這一形式中,藝術“能夠以其反升華的政治的生存形式,使其有可能成為一門‘社會的政治科學’,即成為生產技術中的一個因素,成為物質和知識的需求借以發展的水準。在這裏,藝術改變著科學技術和現存體製;藝術的合理性及其構想生存的能力推動著對世界的科技改造”。藝術感性就這樣進入技術體係之中,改變人們對於技術體係的認識形式,恢複人的主體性在技術社會中的地位,從而打破現有的理性形式,重建社會存在形式,人們重新審視技術的應用和人類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現有的社會存在和認識思維方式,重新確立感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這種新的以審美形式存在的社會存在方式實現了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實現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這是一種新感性也是一種新理性形式,這種存在方式具有雙向的維度,是體現人的全麵本質,促進社會以及人的全麵發展的形式,人不再是被技術控製的客體存在,重新成為自身的主體。藝術就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具有了啟發人類重新發現自身的主體性特征的意義,而且能夠通過對技術體係的改造而成為具有現實的政治革命意義的力量。
馬爾庫塞通過厘定藝術的感性特質,發現藝術潛在的政治意義,建立起藝術感性實際應用於技術體係對抗工具理性形成新理性形式的整個邏輯體係,完整地論證了美學救贖道路。在這一理論中,馬爾庫塞強調新感性的恢複對人類解放的作用,並詳細論述了藝術感性在建立新的審美的社會存在和思維方式中的政治實踐作用。這表明,西方對發達工業社會的批判,彰顯出一個社會之“應然”的狀態,這也是在視西方馬克思主義為社會批判理論的同時也視其為一種社會發展理論的意義所在。二者共同構成了美學救贖之路的理論論證,也昭示了美學救贖之路在當代的現實意義。
四、中間環節:新感性對技術體係的改造
馬爾庫塞審美救贖理論的路徑關鍵在於新感性改造技術體係的實踐。意識的變革要寄托於物質的力量,新感性人的培養與技術審美化的改造相輔相成。
首先,技術體係的整體進步是美學革命的物質基礎。
技術體係作為馬爾庫塞所批判的工具理性統治的物質基礎,其作為意識形態對單向度社會的統治成為現代性統治的根源。因而,在以顛覆工具理性的美學革命中,技術作為統治的中介,也是實現審美救贖路徑的橋梁。在未來社會發展和變革中承擔的作用,美學革命始終是以實現技術全麵進步為物質基礎的重建。
馬爾庫塞的技術體係改造絕非技術悲觀論,馬爾庫塞像許多當代的哲學家一樣十分肯定技術作為客體對於人類實現自由解放的作用,也從未否定技術理性對未知的追求力量,他明確指出了工具理性發展極限的表現在於技術體係對每個個體的壓迫。顛覆這一現狀的物質條件仍然是技術的超越,“技術的現實的完善,不僅是必要的條件,也是超越技術現實的理論核心”。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的技術的進步,而應該是脫胎換骨的顛覆。這一顛覆的目標是對現有的工具理性的重建,即馬爾庫塞所說的“整體的科學合理性”代替工具理性作為社會存在的基礎和標準。技術體係的整體進步,是要將由技術所創造的工具理性異化控製技術的科學觀念倒轉過來,在技術本身持續進步的基礎之上,實現技術開發使用的目的的變化,如阿諾爾德指出的一樣“人們的理想和價值在於技術在他或她的目的和生命意義中的表現”,這一過程的實現就是賦予科學和技術以感性的力量,要求“解放的意識,高揚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使它們在保護生命和造福生命中去自由地發現並實現人和事物的可能性……充分調動起形式和質料的潛能”,這將是藝術通過技術從非現實向現實的實現,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將在以技術作為物質基礎實現對理性結構的改造,建立感性和理性結合的新的存在方式。解放技術理性是隨著後工業化時代到來而實現的理性觀念轉變,這樣的技術體係改造應該是實現感性的緯度與科學理性相統一的技術體係。同時,藝術唯有與技術的結合,並且能與技術結合發揮技術的力量,才能實現藝術世界的現實化。
其次,新感性在技術開發過程的滲透。
在現代社會,“技術自始至終都不依賴於技術的目的。擺脫剝削特征後的技術和理性對社會生產起決定作用,它就將愈是依賴於政治方向——依賴於集體的努力以爭取和平生存並實現自由的個人為自己設立的目標”。對人類的工具理性觀念進行改造,以及直接對人們現實的生活境遇進行革命表征著兩個不同邏輯路徑的人類變革。前者是不符合物質決定精神的反邏輯,但卻更具有現實實踐性。後者似乎是從物質到精神的,具有邏輯性基礎性的,但卻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今天難以實現的。前者要求一場全人類範圍顛覆式的觀念變革,後者則要求暴力革命。為了實現物質與精神運動的共時性問題,馬爾庫塞找到了兩種革命結合的重點就在於中間環節,通過人與外界的中介技術的感性改造,對人類存在方式和社會發展方式改造。馬爾庫塞企圖通過用審美形式外化改造技術體係,內化改造社會壓抑性心理機製,用審美形式重建價值理性,改造當下的理性形式,使社會人成為審美的人;通過具有新理性觀念的主體在技術發展的目的已經應用兩個方麵改造工具理性的技術體係,使技術的創造和應用實現主客體的統一,在改造自然和改造人類兩個方麵實現和諧一致。
技術是近代理性發展的重要標誌,但是當人們將技術與理性概念統一起來的時候,理性的概念發生了扭曲,技術也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技術與工具理性成為相互新的革命意義的感性對技術的改造是通過人的要素滲透在開發和使用的過程之中的。在技術開發過程中,感性的滲透通過技術開發的目的、技術開發的手段以及對技術未來使用趨勢後果的預測。這種滲透通過兩方麵因素進行,一方麵是作為技術的開發者,人的主體因素。另一方麵,是社會曆史因素對技術以及技術開發者的客觀要求在技術開發過程中的反映。具有革命意義的新感性在技術開發過程中的滲透,也要通過這兩個方麵。從開發主體方麵來說,感性的人作為技術開發者在運用理性能力的同時將對現實的反叛的感性力量滲透到開發過程之中。這樣,感性的力量在技術開發者從技術開發的目的思考開始就進入技術開發過程之中,並在技術應用後果等方麵進行全麵的批判認識之後,創造出滿足人類真實的發展需要,不破壞人類發展的未來需要的技術。這一過程就是感性人培養的技術過程。
再次,新感性在技術使用過程的滲透。
藝術的革命性要訴諸技術改造的實踐,在技術使用過程中滲透。馬爾庫塞沒有止步於尋找感性對細致的技術早期開發過程中的小範圍的人員和社會領域的滲透,他還致力於對更多的人和最廣泛的社會領域中尋找藝術革命的技術實踐道路,將新感性納入技術體係之中,在全社會範圍內的技術應用中,改造工具理性形成新的理性形式。
馬爾庫塞認為,工業社會的現有技術應用體係是現代性弊端的根源,技術不再僅僅是一種主體應用於客體的技能,而成為一種“組織、維持或改變社會關係的形式,是普遍的思維和行為形式的顯示,是社會控製和主導的工具”。要改變這樣的社會存在的形式,需要在這種工具理性的形式中植入新的反叛感性,形成新的社會存在的形式,在這一形式中,藝術“能夠以其反升華的政治生存形式,使其有可能成為一門‘社會的政治科學’,即成為生產技術中的一個因素,成為物質和知識的需求借以發展的水準。在這裏,藝術改變著科學技術和現存體製;藝術的合理性及其構想生存的能力推動著對世界的科技改造”。新感性進入技術應用體係之中,改變人們對於技術的認識,改變人們利用技術的目的,恢複人的批判能力在技術社會中的地位,打破現有的理性形式,重建社會存在形式,人們重新審視技術的應用和人類的發展,改變人們現有的社會存在和認識思維方式,回歸感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一過程也是審美形式對社會交往方式轉變的技術途徑。
最後,新感性以技術為物質中介在全社會範圍的滲透。
新感性對技術開發以及應用滲透,隨著技術在現代社會通過工具理性對全社會最廣泛的控製,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麵、各個角落。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人們的普通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技術的應用。這要求美學救贖必須通過技術來恢複感性的反叛力量,同時技術對工具理性的維護作用,也必須要求感性對技術體係進行的改造。
與技術和工具理性在現代性社會中的統治的各個層麵恰好一致,感性反叛力量以技術為物質中介在全社會各個領域內滲透,切斷技術與工具理性的依存關係,實現對工具理性的改造。在經濟方麵,毋庸置疑,技術在經濟領域內的決定作用,是工具理性形成並在社會範圍內占有統治地位的物質基礎,而感性的反叛力量隨著技術的應用,將推翻生產力依賴於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人們得以重新認識理性概念,這對於美學救贖來說也具有物質的基礎作用;在文化方麵,審美的思維促使真實的文化需求通過審美藝術重新展現出來,充斥在人們的業餘生活中的虛假商業文化將被真實的文化需求揭露出來,人們的精神需求希望擺脫市場的控製,呈現出真實的思想自由需求與現實之間的跨度,思想解放的作用往往遠遠比一次政治革命的影響更加深遠和富有意義;在思維方式方麵,感性的反叛能力豐富了思維形式的內涵,審美形式改造了現代性扭曲的工具理性,使得思維方式展現出雙向的能力,否定的思維始終展現著人類追求自由發展的要求;在政治方麵,真實的需求以及各自利益的展現使政治集團分化,改變了輪流坐莊的政治遊戲,對立的矛盾的政治集團的鬥爭,促使社會朝著人類真實需要的方向發展。
五、結論
總之,審美革命通過對技術體係的改造和感性人的培養,將審美形式蘊含的政治潛能實現出來,釋放著技術在後現代時期持續的解放作用。技術的改造與感性人的培養始終是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是一個具有共時性的過程。兩者共同構造的新的以審美形式存在的社會存在方式實現了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實現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既是一種新感性也是一種新理性形式,這種形式作為體現人的本質的、促進社會以及人的全麵發展的形式,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展現出一種和諧的社會形態。馬爾庫塞通過技術審美化企圖實現顛覆工業社會的目的,是帶有烏托邦的色彩。但是也不能否認其理論探索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改造的實踐意義,對馬爾庫塞美學理論研究,從問題研究或意義研究轉向對實現路徑的分析,明確了對馬爾庫塞美學意義的認識,已經從宏大的革命意義轉向肯定其某些合理的因素對現代性弊端的改造,在我國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的社會問題的解決,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借鑒意義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