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場效應——集體決策PK個人決策(1 / 2)

“關係場效應”給了人們這樣的一個提示,那就是人們在與集體融合的過程中,既不能忽視群體對個體智慧的促進作用,也不能迷信群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個體活動更有效率。

關係場效應體現了權利的微妙,也體現了個人奮鬥的精神,當集體決策PK個人決策的時候,有兩種情況。

群體決策的精確性、速度和個人決策的比較。許多研究證明,群體決策的精確性高於個人決策,這是因為群體成員間的相互提示和啟發促進了信息交流,提供了許多選擇方案,同時,成員間還能彼此檢查對方意見所存在的不足;而個人決策由於是單獨進行的,不能交流信息,也無法檢查自己意見是否正確,所以難免失誤。

但是,看問題不能如此簡單化。凡事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要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如果過於傾向於集體決策,總覺得大家一起討論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可以實施,並帶來巨大的利潤,那麼就會喪失個性,讓個體角色、“個性化”,淹沒在群體中。

而且,有的時候,群體決策的速度往往低於個人決策,這是因為群體決策時,成員間要相互交流信息,相互磋商和補充,之間出現偏差的時候,還要互相協調,這就容易造成時間上的延長,所以在速度上就不如個人決策快。

吳迪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她在掌握了自己行業的技能之後,需要更大的平台去發展,就向業內一個能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經驗的一個大公司跳槽。

第一輪麵試,吳迪走進房間,麵對三位目光敏銳的麵試官,吳迪知道,其中的一位是總監,另一位是二部經理,還有一位打扮入時的女性是三部經理。

其實在麵試之前二部經理和三部經理已經聊過,好像三部經理早就看好吳迪,所以在初試中三部經理沒有多說話,二部經理談完後看看三部經理,三部經理給了他一個手勢語,二部經理就心領神會地在本子上做了一個記號。

麵試時,吳迪聽得非常認真,回答得也很好,況且,吳迪在小公司的經驗是“身兼數職”,三部經理也是非常看好吳迪的這種品質,吳迪似乎能夠感覺到幸運正在向自己招手。

初試結束了,二部經理去宣布淘汰名單,根據編號,吳迪發現自己居然在被淘汰之列,這讓她非常吃驚,而且,初試被淘汰意味著她在三位麵試官的考核下,失敗了。

究竟是為什麼?吳迪開始思考自己是否有不當表現,因為事實擺在眼前,一般情況是由於自己的不當表現才失敗的,可是思前想後,吳迪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她很迷茫,但是她不想就此放棄。

於是,複試開始後不久,當一個麵試者剛講完自己的內容,麵試官正等著下一個麵試者上台時,吳迪突然破門而入,以破釜沉舟般的表情站在台上說:“對不起,我是在初試的時候就被淘汰掉的人,但是我想給自己一個機會,所以自作主張地進來,希望公司能給我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