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本溪市高新區張其寨街道花嶺村黨支部書記海英男(2 / 2)

海英男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黨員群眾相信我們,選我們在這個位置不是讓我們來享受的,是讓我們實實在在幹點兒事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50多歲的他和村“兩委”成員一起,沒白天黑夜地工作,田間地頭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變黑了,變瘦了,但他看到花嶺村一年一個變化,無怨無悔。他剛上任時,花嶺村兩個方塘被淤,水田不能順利插秧。他上到市、區相關部門協調,下跑周邊企業找老板幫忙。不知去了多少次,企業老板終於被他的真情所打動,無償派來抓鉤機清理方塘。區農發局又給花嶺村修建了2000延長米的U形槽,確保了百餘畝水田的插秧。姚家溝組位於北沙河的南邊,多年來無橋過河,村民出行運輸非常困難,特別是春秋兩季,學生都不能正常上學。針對這種情況,海英南多次到市區相關部門請求幫助,多方籌集資金15萬元,為姚家溝修建120米長的便民橋,解決了居民出行困難的問題。2007年,為解決本村1—4年級學生上學通勤難問題,他積極主動聯係本溪市客運集團,為學生辦理月票,學生們安全舒適了,家長們也放心了。2009年,為解決本村村民出行難問題,海英南又積極聯係市交通部門,每天為花嶺村新增至本溪公交車10餘台次,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海英南工作事無巨細,大到十幾萬的工程,小到夫妻吵架、五保戶的生活安置、特困戶子女的就學等,都裝在他心裏,是他工作的全部。他就是這樣一切為民著想,一切為民辦事,心中時刻裝著百姓的人。百姓稱他為“辦實事的書記”。

隨著中國藥都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海英南的肩上增添了一份沉重的使命感。他的工作重心從傳統的“三農”問題轉成城市建設問題,要讓“農民”變“市民”、“鄉村”變“城市”。隨之而來的是前期的征地動遷工作,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由於百姓對征地動遷政策不理解而造成的信訪案件。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工作需要,海英南及時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建立動遷組織機構,組織動遷工作人員學習先進單位成功經驗,並根據村實際情況製定動遷工作計劃,學習相關文件精神,培訓出一支高素質的動遷工作隊伍,以解答村民的疑惑,從根源上化解上訪事件的發生。2010年7月,隨著中央大街項目的落地,正式拉開了花嶺村動遷工作的序幕。在動遷工作中,海英南親臨動遷工作一線,和同事們頂烈日、冒嚴寒,從工程放線測量,到簽訂動遷協議,到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有的時候,因為一名百姓對動遷政策某一項的不理解,他就要講解多半天的時間。有的因為土地測量發生矛盾,他就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化解。有的因為不舍原來的住房,而產生消極情緒,不配合動遷工作,他就走田間串地頭,做百姓思想工作,講解家鄉未來的發展前景,鼓勵村民走出農家院,住進新樓房。一年來,花嶺村先後完成了中央大街花嶺段、張仲景大街、花嶺回遷社區、花嶺路的全部動遷工作,以及李時珍大街花嶺段的放線、測量工作,共動遷房屋72戶,涉及農戶200餘戶,征地400餘畝。其間沒有發生一例因為動遷問題而上訪事件。2011年7月28日,《本溪日報》頭版發表文章《高新區張其寨街道花嶺村黨支部實行村級民主管理“四議一審兩公開”工作法,確保藥都在該村征地拆遷“零上訪”》,並配登了編者按。

十幾年來,海英男一直把村級組織建設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帶班子,抓隊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村級各項工作中的戰鬥堡壘作用。花嶺村被授予省“五個好”黨支部、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2012年6月被省委、市委同時授予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

丹心為民“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