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有個著名的隱士,名叫林逋,他獨居杭州西湖邊的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林逋有兩個特別的愛好,一個是養鶴,一個是種梅。
鶴在中國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長壽、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常與神仙聯係起來,又稱為“仙鶴”。把鶴養在家中實在是極為少見的,而林逋竟然養了兩隻鶴,並且經他訓練過的鶴還能派上特殊的用場。林逋經常坐小舟泛遊西湖,每當客人來到山莊拜訪,家中童子便出來迎接,並打開鶴籠,放出一隻仙鶴。這隻鶴就會飛翔到雲霄之上,盤旋很久,才回到籠內。林逋在湖中看見,就回家見客了。
林逋種梅也很有特點,既不多種也不少種,隻種360株。每株梅樹結出梅子後,他賣掉梅子換回生活的開銷。而每株梅樹結子賣的錢,林逋包成一包,投入瓦罐裏。這樣,一個瓦罐裏裝了三百多包銀兩。他每天隻取一包,作為生活費,買來柴米油鹽醬醋茶。瓦罐空時,剛好是一年過去了,新結的梅子又可換錢了。
林逋終身未娶,他稱自己是“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於是“梅妻鶴子”的稱號就傳開了。
除了養鶴種梅,林逋還喜歡寫字,詩歌也寫得極好,可是寫完之後隨手就扔掉了。別人就說:“為什麼不把你的作品收錄刊印出來流傳後世呢?”林逋說:“我現在隱居山林,不想以詩歌獲得現世名聲,又怎麼會在乎後世之名呢?”不過他的一些門人子侄,還是把他的詩文搜集起來,流傳到了後世。
其中有一首十分著名的詠物詞《點絳唇》。
這是一首讚頌春草的詞。故人遠去了,唯有滿地春草還在原處,似乎寄予著說不盡的離愁別緒。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離愁常用芳草比喻,芳草萋萋往往象征著離恨悠悠。一是因為春草標誌季節的更替,春色容易引起遊子懷鄉的感情;二是芳草繁茂伸展天外,最能表達無窮無盡的離愁情思,正所謂“離恨恰如春草,漸行漸遠還生”。
據說,有一次宴席上,梅堯臣與歐陽修同座。席上有人提起了林逋的這首《點絳唇》,特別對“金穀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兩句稱賞不已,稱這首詞為詠草至美者。這引起了同樣擅長作詞的梅堯臣和歐陽修的好勝心。歐陽修便請梅堯臣也作一首詠春草的詞,梅堯臣隨即寫了一首《蘇幕遮·草》,其中有“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的句子,歐陽修看後大加讚賞。後來歐陽修自己也作了一首《少年遊》,同樣也是歌詠春草,上片寫道:“闌幹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裏萬裏,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有些暗中要和林逋、梅堯臣較勁的意思。
這三首詞都境界高遠,可以說寫出了春草之“魂”,後世的人也無法將它們分出個高低,於是將這三首詞並稱為“詠春草絕調”。
【誦讀】
點絳唇
金穀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這首詞以草為題,以荒園暮春為背景抒寫離愁別緒。
【注釋】
金穀:指金穀園,西晉富豪石崇在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石崇曾在此為友設酒食送行。
亂生:說明這裏雜樹繁生的荒蕪。
“餘花”兩句:寫無主荒園在細雨中春色凋零的景象。
王孫: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後來在詩詞中,往往代指出門遠遊之人。
這兩句是說唯有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
【博聞館】
流傳千古的詠梅佳句
古往今來,有很多詩人都寫過讚頌梅花的詩詞,其中如王安石的“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等,都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林逋也曾寫過一首詠梅的詩,名為《山園小梅》,備受後世稱道。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二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聯詩,曆來被讀者譽為詠梅的絕唱。乍看上去,全詩沒有提到一個“梅”字,似乎讓人不知道寫的是什麼,但我們仔細品讀後便能明白,作者不是直接寫花的姿態,而更著重寫出花的神韻:疏疏落落的梅枝,縱橫交錯,映在清淺明澈的池塘中,黃昏的淡月下,飄散著縷縷幽香。兩句話就把梅花寫得如此超凡脫俗、俏麗可人,這大概要歸功於作者與梅朝夕相處的獨特感受及靈動文思吧。
這首詩對後代文人的影響也很大,後來詞牌中的《暗香》《疏影》等,都是從林逋的這首詩中得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