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畫家鄭思肖善畫蘭花,可他的蘭花無根無土,這是為什麼呢?
鄭思肖,原名鄭少因,出生官宦人家,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可是因言語直切,觸怒主和派官員而不受重用。公元1276年,南宋被元所滅。鄭思肖便隱居蘇州承天寺,在餘下的人生中,終生不仕,不屈服於元朝的統治。不僅如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思肖”,寓意“思趙”;字“憶翁”,暗指不忘故國;號“所南”,意為隻有南麵才是自己的歸所,誓不北麵稱臣。平時坐臥必麵向南方,不和北人來往。
鄭思肖原本與趙孟頫交往較多,兩人經常一起談詩作畫,十分投緣。誰知後來,趙孟頫歸順了元朝還做了官,鄭思肖氣得指著他的鼻子大罵,然後堅決跟他絕交。後來趙孟頫上門找了他很多次,都被他拒而不見。
鄭思肖善畫花鳥,尤其是蘭花。一日,有一位朋友拜訪鄭思肖,見他正麵朝南畫一枝蘭花。蘭花清秀脫俗,令友人讚歎不已,可是友人發現鄭思肖畫的蘭花竟然無土無根,和之前的大不一樣,於是指出來加以請教。鄭思肖長歎一聲說道:“國土已亡,亡國之人無家可歸,亡國之蘭也無土可長。縱使我為它畫了根,又讓它長在哪裏呢?”
後來,他每每畫蘭,都無土無根,一時傳為奇談。
蘇州的地方長官也聽到了關於鄭思肖的奇談,知道他精於畫蘭,而且千金難求,於是起了貪婪的念頭。他以賦稅為理由,準備巧取豪奪,誰知鄭思肖毫不理會。
那地方長官自覺失了顏麵,惱怒之下叫人將鄭思肖關進牢裏,恐嚇他不作畫的下場就是死。誰知鄭思肖冷冷笑道:“要命一條,要畫沒有。”
地方長官無可奈何,隻好把他給放了。
詞人張炎聽到此事後深為感動,很想得到鄭思肖的一幅無根墨蘭,但他聽說鄭思肖的墨蘭畫不輕易給人,因此張炎也不敢再有什麼想法。然而,當有人把張炎的這個願望告訴鄭思肖時,鄭思肖立即研墨展紙,為張炎濃筆潑墨,畫下了幾枝疏蘭送給張炎。張炎也是不肯屈服當朝的愛國之士,鄭思肖欣賞他能保持氣節,於是慷慨以蘭花相贈。張炎得到蘭花畫後,反複地觀賞讚歎。他感慨花如其人,於是寫下了一首《清平樂》詞。
詞中寫蘭花生於深山,超脫紅塵凡俗,隻在月下留得幾多清影,不肯將幽香飄到人間。張炎筆下的蘭花已是一種高貴氣節的象征,蘭花堅守立場,寧願孤芳自賞也不願混入塵俗,是真正有節操有品格的。張炎和鄭思肖通過一幅蘭花,達成了心靈上的理解和默契,共同以蘭花自勵,堅守自己內心的淨土。在當時,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愛國之士,即使天幕低垂,黑暗無邊無際,也還是會像蘭花般昂首、堅韌地生長盛開。
【誦讀】
清平樂
三花一葉,比似前時別。煙水茫茫無處說,冷卻西湖殘月。貞芳隻合深山,紅塵了不相幹。留得許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間。
這是一首讚美蘭花的詞。
【注釋】
這句是說和以前的蘭花不大一樣了。
貞芳:芬芳、指蘭花的幽香。
【博聞館】
名人與蘭花
蘭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胡姬花。由於蘭花大部分品種原產中國,因此蘭花又稱中國蘭,紹興是蘭花的故鄉。蘭花是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有高潔、清雅的特點。古今名人對它評價極高,被喻為花中君子。古代文人常把詩文之美比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比喻為“蘭交”,把良友比喻為“蘭客”。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他特別重視個人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孔子家語》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話:“芝蘭生於深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這裏用蘭花不因沒人欣賞就不開花作為生動的比喻,來論證“君子不為窮困而改節”的觀點。
屈原是戰國時的偉大詩人。他習慣用香花異草寄托自己的念君愛國之誌。在選取香花異草時,屈原特別選取了蘭花,在《離騷》《九歌》《九章》等詩篇中都有體現。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己潔身自好的情操。蘭花在這裏已經是一種象征,一種精神與品格的追求。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傑出代表,特別愛畫蘭竹。在他的蘭花畫中,數量最多、最耐人尋味的還是蘭竹石圖,這是他的創造。他的突出成就在於,在蘭竹畫中常添石,認為“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蘭竹石,相繼出,大君子,離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