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個消息很出乎人們的意料。因為巴菲特一直都認為銀行股存在著太大的水分,而且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對銀行的股票敬而遠之。更何況,巴菲特在購買銀行股的時候銀行業正處在最危險的時刻,巴菲特對投資高盛這筆交易評價說:“價格是合適的,條件是合適的,人員也是合適的。”
巴菲特對高盛的收購可謂是大張旗鼓,一次性注資40億美元。另外,巴菲特的公司還將獲得在未來5年內任意時間買入50億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認股權。這是巴菲特自1987年入股所羅門兄弟公司以來,時隔21年再度投資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的偉大舉措。
這筆投資顯示了巴菲特非同常人的戰略眼光,在所有人都因危機的存在而止步不前時,巴菲特非但沒有在原地停留,反而還勇往直前地完成了超越。相對於鴕鳥來說,巴菲特就是一隻蓄勢待發的豹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執著地等待著最後一擊的機會。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選擇是對的。這筆50億美元的投資,使巴菲特得到了高盛集團不可轉換的永久性優先股,股息率為10%。這筆股息大約相當於每日130萬美元。此外,他還獲得了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收購高盛股票的認股權證。一些投資者說,即使高盛的收益隻以溫和的速度增長,巴菲特有可能也會獲得不錯的利潤。
巴菲特在危機中能理智思考,大膽出擊,這讓他獲得了平日裏難以得到的回報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危機中雖然蘊含著機遇,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放鬆了其潛在危機的防範。
巴菲特在2008年發給股東的一封信件中,闡述了他是如何應對危機的一些看法。在這些看似平淡的言語中,包含著巴菲特對危機深入的認識,同時這也暗暗地傳遞給了所有處在危機中的投資人一些警示。
巴菲特在信中說:“在目前的低利率下,一直執著於持有存款等現金或者長期政府債券的人,假如持續持有很長時間的話,投資回報率幾乎可以肯定會低得驚人。當然,隨著金融危機引起的動蕩越來越巨大,持有這些現金和政府債券的投資者會越發自我感覺良好,甚至洋洋自得。當他們聽到所有評論都在說‘現金為王’時,他們更加認為自己決策英明。盡管他們不得不承認這些讓他們感覺良好的現金類資產的實際收益率接近於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持現金的購買力也會不斷下降。”
通過巴菲特的這封信我們可以知道,在危機來臨時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對於這些不可避免的損失我們也沒有必要去為之傷神。在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冷靜地思考,理性地判斷。而不是采取某種特定的姿態蟄伏起來等待危機的結束。
鴕鳥型的投資者是不適合在股市中生存的,因為股市需要的是豹子型的實幹家。危機來臨,尤其對於投資者來說是一個考驗,這個時候,需要我們的原則和智慧。對於中國股市中的投資者來講,也是同樣的道理。
中西方股市都是股市,它們的內在運行規律基本是一致的,都是由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在交易,隻不過有不同的特點。中國作為新興市場是由高市盈率的市場過渡到低市盈率的市場,將麵臨長期緩慢的過程,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的話,又有所不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產業都麵臨從無到有的發展曆程,同時也充滿著許多的機會,而總有一些企業能實現高成長。由於相對整個市場市盈率偏低,整體市場對它將會產生向上拉動的作用而使股價長期上漲。但是歸根結底,市場規律約束著任何一個有市場活動的地方。作為一個經濟新貴,切不可以為自己的市場環境與他國不同,就可以不受客觀規律的限製。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
巴菲特名言
危機難以避免,對於企業來講如此,對於投資者來講也是如此。而在危機來臨之時,很多人幾乎是出於本能地采取了保守的投資態度,就像鴕鳥一樣,一有危險就一頭紮進土裏。殊不知,這時候若抬起頭向遠處看,會發現更大的機會。
——巴菲特
在股市陷入一個低迷的時期之時,無疑股價是相當低的,這時候買進那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將是最明智的選擇。所以,這種危機管理的機製是最具有可行性的。
——巴菲特
8.掌握正確的市場策略,保持長遠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