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信奉命由天定是窮人的牢籠(3 / 3)

斯通一麵搞保險公司,一麵搞其他賺錢的事業。有一次,一個名叫利莫那·拉文的年輕人跑來找斯通借一筆款子,聲言要開個小化妝品公司。斯通和這個年輕人多次交談後,非常認可年輕人的計劃。於是斯通當場答應借款給他。

不過斯通沒有直接借錢給拉文,而是替拉文歸還一筆45萬元的銀行貸款,條件是以此換取拉文要開的這家新公司1/4的股份。拉文創立的公司叫阿拉度—卡佛。斯通擁有的股份14年後已經價值3000萬元。

在人生的競技場上,沒有誰喜歡失敗,人人都渴望成功,成為一個擁有財富的人。但是,當財富前來叩響大門的時候,你如果還在猶豫,這樣就會把走到自己家門口的財富給忽視了。

其實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人的一生都是由一個個選擇構成的,每一個選擇都決定了你的結果。正是因為人們知道自己在某種特定情況下作出判斷的重要性,害怕作出錯誤的判斷,得到錯誤的結果,也就滋生了猶豫的心理。

有一個寓言講了這樣的故事:一頭驢子在兩垛青草之間徘徊,欲吃這一垛青草時,卻發現另一垛青草更嫩更有營養,於是,驢子來回奔波,沒吃上一根青草,最後餓死了。驢子之所以餓死,是因為它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考慮該吃哪一垛草上,而沒有去實踐吃草。也許有人認為,人比驢子聰明多了,不會犯驢子一樣的錯誤。其實不然,很多時候,人類的選擇比驢子還要笨。

很多人麵對的最簡單的猶豫就是,一件事情,你可以作出兩種不同的選擇,但此時你不知道選哪種好;有時隻有一種選擇時,你還會猶豫做還是不做,這種猶豫不決的狀態,常常會耽誤事情的進展。有些人無法擺脫麵對選擇時的猶豫心理,就養成了做事拖遝的習慣,總是強迫自己、為難自己,在兩者之間徘徊,結果就是選擇放棄,什麼都不去做,最終落得一事無成。

窮人常常犯下的錯誤就是,在已經撞到自己跟前的機遇麵前不是猶豫不決、患得患失,就是麻木不仁、反應遲鈍,結果使得難得的機遇在自己麵前一晃而過,而自己始終是一事無成,末了還怨天尤人地發些時運不濟、生不逢時之類的牢騷。

最容易受窮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寡謀而動,另一種是謀而不動。因此,我們既要學有錢人的“謀”——勤於思考、精於規劃,又要學習有錢人的“動”——勇於出手、敢於開拓。

有人說,判斷一個人能否成功,看看他走路的速度和力度就知道了——速度快、力度強的人,是沉穩而又幹練的人,這種人成功的幾率比較大;而拖延者的腳步始終是“慢三拍”。對於成功者而言,他們需要的是“快三拍”,因為立即行動是抓住機遇的關鍵,也隻有立即行動才能搶先抓住機遇。

做起事業不衝動、不盲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在事前細致地謀劃好。一旦時機到了,動作應該比誰都快,這樣才能抓住商機,成功創富。在一靜一動之間,那些擁有成功潛質的人出擊的是如此完美。

的確,一次行動勝過百遍心想。成功者必是立即行動者。對於他們來講,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金錢,拖延一分鍾就浪費一分鍾,隻有立即行動才能擠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

誰都知道機遇“稍縱即逝”,所以千萬不要猶豫,因為猶豫不僅使你失去機會,還會消耗你的熱情和鬥誌,就連古時作戰的兵家策略也是“一鼓作氣”,而防止“再而衰,三而竭”。是的,拖延之後再想鼓起昂揚的鬥誌往往是非常困難的。

歌德曾經說過,猶豫不決的人,永遠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為機會會在你猶豫的時候失掉。所以,在你需要作出選擇時,不應將各種可能的結果單純地視為對的或錯的,好的或壞的,甚至不應視為更好或更壞,隻把它們看做不同的出路而已,隻要自己勇敢地走下去,每一條路,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