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強”是句誇張的說法,但是明確的目標才是人們最大的財富。有時候,窮人和富人隻在一念之間。
許多人不明白,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巨大的財富?他們究竟擁有什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窮人所欠缺的?到底發家致富的條件何在?
說實話,這個問題可能是每位窮人都曾經所關注過的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有這樣一個成為億萬富翁的“神奇公式”與每位窮人分享,相信它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思想觀念。
這個“神奇公式”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起每年定期存款1.4萬元,享受平均5%的利率,如此持續40年,他可以積累的財富為1.4萬元×(1+5%)×40=169萬元。但是,如果這位年輕人將每年應存的錢全部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市場,並假定能獲得年均20%的投資報酬率,則40年後,他能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猜測是在200萬元至800萬元。然而,“神奇公式”給出的答案是1.0281億元!而這個數據,乃是依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公式得到:1.4萬×(1+20%)×40=1.0281億。試試將這個天文數字與前述平均投資報酬率僅為5%的定期存款相比,你會發現兩者收益的差距達70餘倍之巨,多麼令人驚訝!
盡管這個“神奇公式”聽來很是玄乎,但是每一位25歲的窮人朋友,若依此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就能成為億萬富翁。如此,全世界闊佬將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相信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不高,因為一般情況下,沒有多少人會將之進行到底。畢竟漫長的40年裏,會發生多少不可預料之事。
顯然,“神奇公式”的真正目的,是告訴人們投資理財並無什麼複雜技巧,最重要的乃是思想觀念。每個成功致富的人,隻不過是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
窮與富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特別是在財產與金錢的劃分上,更沒有固定的標準和界線。但是在許多思想觀念和具體行動上,窮人與富人的區別的確還有很多。
富人能抓住有利的機會不放,窮人卻看不到有利的機會到來;富人幹事有目標有計劃,窮人則得過且過,沒目標沒計劃;富人善於聯想,窮人則沉醉夢想;富人與時俱進,窮人則不識時務;富人敢於冒險,窮人則怕字當頭;富人有投資意識,窮人則缺乏投資意識;富人喜歡創業,窮人則喜歡打工;富人做事考慮未來的走向與趨勢,窮人做事考慮今後的結果與成敗;富人做事堅決果斷,窮人做事優柔寡斷;富人眼前永遠有希望光明,窮人隻看到陰暗消極的一麵;富人知道付出與收獲成正比關係,窮人則期待不勞而獲;富人有賺錢的野心,而窮人卻貪圖安逸享樂;富人視工作為快樂,窮人視工作為痛苦;富人生活節儉,窮人則大方;富人樂於積累財富,窮人渴望一夜暴富;富人感到時間緊張,窮人覺得時間富裕;富人目光遠大,窮人目光短小;富人為了壯大力量喜歡與他人合作,窮人則害怕吃虧上當不願與他人合作;富人有永不言敗的精神,窮人遇到挫折就放棄;富人把錢向社會捐款,窮人有錢就吃喝嫖賭;富人錢多仍嫌少,窮人有錢就吹牛;富人永遠充滿自信,窮人總是不相信自己;富人始終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窮人則為了生存放棄一切;富人科學理財,窮人揮霍浪費;富人能把別人的失敗和痛苦當成自己的事看待,窮人卻為別人的失敗和痛苦拍手稱快;富人遇到困難頂著走,窮人遇到困難轉身走;富人既腦勤又手勤,窮人既腦懶又手懶;富人開拓進取,窮人按部就班……
由此,讓人不禁想起一樁趣聞:
20世紀40年代,紐約某銀行來了一位婦人要求貸款1美元。經理的回答是當然可以,不過需要她提供擔保。隻見婦人從皮包裏拿出一大堆票據說:“這些是擔保,一共50萬美元。”經理看著票據說:“您真的隻借1美元嗎?”婦人說:“是的,但我希望允許提前還貸。”經理說:“沒問題。這是1美元,年息6%,為期1年,可以提前歸還。到時,我們將票據還給你。”雖心存疑惑,但由於婦人的貸款沒有違反任何規定,經理隻能按規定辦手續。當婦人在貸款合同上簽字,接過1美元轉身要走時,經理忍不住問:“您擔保的票據值那麼多錢,為何隻借1美元?即使您要借三四十萬美元,我們也很樂意。”婦人說:“是這樣,我必須找個保險的地方存放這些票據。而租個保險箱得花不少費用,放在您這兒既安全又能隨時取出,一年隻要6美分,劃算得很。”一番話讓經理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