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這裏來

——沈陽市和平區太平裏社區紀實

/王 力

北方三月,乍暖還寒。就在微微寒氣卻陽光籽粒飽滿的中午,我走進了集賢街道太平裏社區所轄的一個小區。這是個老舊的小區,樓房的房齡應該在20年以上,樓道和院落都顯得舊而破。但是,就在這個有些年份的院落裏,卻沒有陳舊的髒亂差,反而有一種清新的氣息撲麵而來,讓人覺得豁然、醒目。駐足觀望,居民樓雖舊,但樓裏樓外清潔、利落,院落雖沒有現代小區的格局,卻顯得安寧、幹淨,運動器械不齊備,卻有幾件利用率極高的健身器材,尤其是幾排供居民休息的長椅上那些閑適的老人臉上洋溢的笑容,比這春風還要溫暖。

這裏已給了我宜居的感覺。這裏已給了我安寧的感覺。在這些陳舊的樓宇間散發出不可思議的活力與朝氣。

我有了更強烈想了解太平裏社區的願望。當我推開太平裏社區辦公室的門時,眼前一亮。窗明幾淨已經不足以形容社區辦公環境。一塵不染的地麵反射著桌椅、服務台,迎麵的牆上“感受陽光,分擔風雨,為您服務,真情永駐”已經讓所有進來的人感受到了一份陽光。

在社區的會議室裏,正在進行的家風演講比賽熱烈而莊重。台前演講的人情緒飽滿,台下座位上的居民認真傾聽的樣子酷似小學生。好一幅家風教育風景畫,樸實、亮麗而叩人心扉。坐在下麵的有古稀老人,也有中青年居民,還有中小學生。

據社區幹部介紹,這樣的演講是他們開展家風、院風、社風活動以來的常態活動,從去年至今,已開展了20多場次,參加人數數百人。

2015年,沈陽市和平區開展了“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活動以來,太平裏社區便積極響應,采取各種宣傳辦法,首先做好宣傳工作,讓大家知道、認識到、感受到,然後是踐行,用實際行動實踐家風教育。通過一年來的工作,社區湧現出孝老家庭、感恩家庭、誠信家庭、友愛家庭、快樂家庭、和諧家庭、團結家庭、幸福家庭等一大批優秀家庭,真正形成了以“家”為核心,以推廣“家文化”為重點的新常態。這些家庭帶動社區的每個人,彙聚成無形的力量,傳遞著真、善、美,傳遞著和諧社會的正能量。太平裏社區以倡導“家教家風”為抓手,突出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組織各種有意義的活動,把“家教家風”作為和諧家庭、和諧企業、和諧社會的基礎、基石,大膽實踐,勇於創新,使“家教家風”得到了弘揚和發展。

太平裏社區在家教、家風建設中是怎麼做的呢?

一、營造“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的氛圍,

加大宣傳力度

為了把家教家風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太平裏社區製定了係列活動方案,利用宣傳牆、宣傳板、宣傳畫、簡報、黑板報、駐社區單位的LED顯示屏等媒介形式,大力宣傳家教家風教育活動。社區幹部分片到人實現社區家教家風網格化管理。利用“沈陽和平”微信平台上開設的“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專欄,宣傳好家的故事,樹轄區內好的家庭典型。製定社區居民公約,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推介,形成先進人物群體覆蓋全麵、遠近皆宜的示範效應。

二、整合資源,拓展三結合教育,

進一步推進社區家文化建設

太平裏社區借助轄區教育資源優勢,拓展三結合教育,推進社區家文化建設。與駐社區單位沈陽鐵路實驗中學、沈陽鐵中第三小學簽訂了家教家風共建協議,探索出學校、家庭、社區三方共抓家教家風的“三結合”模式。在社區內全麵深化家庭教育、庭院教育,通過組織開展寫家訓、曬家風等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家文化係列活動,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弘揚傳統家庭美德,努力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尚。堅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從家庭抓起,將太平裏社區特色的三結合教育融入家教家風教育活動中。比如,利用暑假期間,開展“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青少年演講會。提倡家庭團聚,注重家風家規傳承,依托“家長學校”,為家長講讀朱子家訓,指導家長開展家風家教活動的要點、步驟、方法等。之後他們以“家”為單位開展讀家訓、寫家訓,講故事、樹家風等活動。一切以家為核心,以家為輻射點,通過“小手牽大手”活動,征集家訓好格言、講述家風好故事。利用現代通訊工具,開展隨手拍、記錄美好瞬間等活動,讓好的家風遍地開花。

三、抓住四個載體,

讓“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走進千家萬戶

太平裏社區在開展家教家風活動中,還采取了“四抓”模式,即抓活動、抓典型、抓家庭、抓庭院。

抓活動。社區先後開展了幸福社區家庭趣味運動會、好鄰裏共度端午節、居民誦讀經典名人家訓等活動。社區辦事大廳裏的一角有一個獨特的景觀,一棵枝繁葉茂的卡通式心願樹生機勃勃——這就是太平裏社區搞的一項活動,叫作抓載體活動。具體內容包括開座談會,談談自己家的家風是什麼。據介紹,太平裏社區是最先開展道德講堂、宣講會的。居民講、社區幹部講。社區書記帶頭講先進社區活動贏得了社區居民的歡迎,居民踴躍參與這個活動。社區幹部也在活動中深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