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長期以來都對稅務風險不夠重視,最近幾年,隨著外部稅收監管力度和廣度不斷加強,以及企業上市尤其是海外上市後麵臨著日益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大企業才紛紛開始關注和重視稅務風險。
稅務風險
2001年7月,中標先爾公司以中外合資公司的身份免稅進口了7台車輛尾氣排放檢測儀,該公司在向海關申報材料時,稱這些設備將用於高新技術研發 。最終中標機動車檢測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洪標、總經理孫建華以及中標先爾公司董事宋湘波,因涉嫌出具虛假證明材料,走私進口車輛尾氣排放檢測儀,偷逃稅額115萬餘元,被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接受審判。
中標先爾公司的稅務風險並不是由財務人員造成的,而是由於企業領導自身稅收意識淡薄,故意逃稅而造成的。稅務本身就不是財務人員根據稅法做好納稅工作這麼簡單,在實際情況中,企業如果未能正確有效遵守法規而導致企業未來利益受到損害的事情常有發生。具體來講,企業的稅務風險主要來自於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來自是否遵守稅收政策。我國稅收政策常常處於變動中,企業有可能沒有及時掌握新的稅收法規而導致稅務法規濫用、錯用。還有的納稅人員則是主觀上企圖偷稅逃稅,例如高職工教育經費的扣除標準(財稅[2006]88號),對企業當年提取並實際使用的職工教育經費,在不超過計稅工資總額2.5%的部分,可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要適用這一規定必須同時滿足當年提取和當年使用這兩個條件,如果隻提取而未實際投入使用,仍然隻能按計稅工資總額的1.5%計算扣除;但有的企業依然按照2.5%扣除,由此可能帶來稅務風險。
其次來源於納稅金額核算方麵。由於我國還沒有統一的稅收基本法,所以企業要麵臨國稅和地稅,它們在同一方麵的規定不盡相同,這些都可能帶來稅務風險。
最後,稅務籌劃同樣會帶來稅收風險。通過稅務籌劃可以給企業帶來節稅的利益,因此許多企業都會通過稅務籌劃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但是如果僅僅是盲目的進行稅務籌劃而忽略諸如經濟環境的變化或者稅收政策的變化就很可能事與願違。一般來說,政府為促進經濟增長,會施行積極的財稅政策,製定減免稅或退稅等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生產和投資,這時,企業的稅賦相對較輕或穩定;反之,政府為抑製某產業的發展就會利用稅收杠杆調整稅收政策,這時,企業的稅賦可能加重或不穩定。另外,政府在國民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或地區,運用稅收杠杆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針對不同產品或行業實行差別性稅收政策,使得稅收政策經常處於變化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的稅收政策總是具有應時性或相對較短的時效性,這種稅收環境的不確定性將會給籌劃人員開展稅務籌劃(特別是中長期籌劃)帶來較大的風險,所以任何企業的稅務籌劃都將麵臨經濟環境變化所引致的風險。更有一些企業由於缺乏納稅意識,單純希望通過籌劃盡可能減少納稅或不納稅,甚至授意或唆使籌劃人員通過非法手段達到偷稅目的,這些都給企業的長遠發展蒙上了陰影。
合理避稅
避稅是與偷稅逃稅不同的概念,所有企業都可以通過研究稅法達到避稅的目的,這部違反稅法。
(1)換成“洋”企業。我國對外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稅收傾斜政策,因此由內資企業向中外合資、合作經營等模式過渡,不失為一種獲取更多減稅、免稅的好辦法。
(2)注冊到避稅綠洲。凡是在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城市的以及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保稅區設立的生產、經營、服務型企業和從事高新技術開發的企業,都可享受較大程度的稅收優惠。中小企業在選擇投資地點時,可以有目的地選擇以上特定區域從事投資和生產經營,從而享有更多的稅收優惠。
(3)管理費用彈性很大。如企業可提高壞帳準備的提取比率,壞帳準備金是要進管理費用的,這樣就減少了當年的利潤,就可以少交所得稅。
(4)快速折舊,也可以少交稅金。企業可以盡量縮短折舊年限,這樣折舊金額增加,利潤減少,所得稅少交。另外,采用的折舊方法不同,計提的折舊額相差很大,最終也會影響到所得稅額。
(5)合理提高職工福利。中小企業私營業主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考慮在不超過計稅工資的範疇內適當提高員工工資,為員工辦理醫療保險,建立職工養老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和職工教育基金等統籌基金,進行企業財產保險和運輸保險等等。這些費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
(6)用足稅收優惠政策。新稅法避免了減免稅過多的現象。同時,稅法又規定了稅收優惠政策,如:高新開發區的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所得稅;新辦的高新企業從投產年度起免征所得稅2年;利用“三廢”作為主要原料的企業可在5年內減征或免征所得稅;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轉讓以及與其有關的谘詢、服務、培訓等,年淨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暫免征所得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