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與《遼沈晚報》
記者王鐵談
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對這一條,我堅信不疑。
幾十年軍旅生涯,我撲到生活中,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南至南海西沙,北至中國北極村漠河,兩次重走長征路,走了11個省區,三上長白山,八訪東方第一哨。有一次與創作室同伴們騎自行車走黑龍江整個邊防,從洛古河到撫遠烏蘇鎮,就走了44個連隊和哨所。還有上老山前線……
我對生活無比熱愛,而且我認為文學創作無退休之說(我真的是退而不休)。我退休後比退休前更加繁忙了,忙得腳打後腦勺兒。自己有太多要做的事情,比如整理有曆史意義和價值的老信件。報刊約稿不斷,寫書。有許多人出書要我給寫序,現在手裏還有三本書稿呢。軍區業餘文藝會演,請我參加專家觀摩組,每台晚會看完了要寫評論,有時一天上午和下午看兩場晚會,就要寫出兩篇評論來,我共寫了10篇評論文章。應邀參加軍區長征晚會的策劃和撰稿,應邀參加各城區的文化活動:為鐵西巨變主編出版報告文學集,參與籌劃鐵西區詩歌朗誦會,介入鐵西區詩歌大賽審閱作品;參與紅詩沈河活動,從區裏到街道和社區開詩歌講座,參加大東區作協的年會,為其內部刊物撰稿,參加和平區文化十二月活動當評委,參與於洪區丁香湖詩歌大賽,參與市裏和區裏的關工委的活動,給沈陽四中、二十二中、文藝二校、工人村一校、興工四校、勳望小學、東北大學、遼寧大學等學校同學們講長征,講寫日記,到部隊(如武警指揮學院)、沈陽海關、遼寧省警衛局做報告,到鞍山、新民與詩歌愛好者一起漫談詩歌創作……
熱愛生活就要愛惜身體。生命之河需要的是細水長流。我喜歡旅遊,天南地北地行走,不僅開闊了視野,也健壯了體魄。我把自己溶入到小區的健身活動之中,參加散步、打太極拳等有益的活動中。
家人說我吃飯都特別香,說我嘴饞,我笑著辯解說:“不是饞,是熱愛生活!”
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銘記著小時候看到的一則阿拉伯諺語:“感激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頂壞的。”我對生活,對我遇到的人都心存感激。我從不認為生活虧待了我,從來認為生活太厚愛我了。我對生活有無限的感恩之心。我在學詩的路上,遇到很多恩師,給我發第一首詩的編輯彭定安,如學生時代遇到的區文化館的張忠和,沈陽日報的解明,鴨綠江雜誌的阿紅,當兵後遇到的解放軍文藝的李瑛、人民日報的袁鷹,學詩兄長曉凡、劉鎮、畢增光、徐光榮、王占喜、於路、喬魁才、林占琢、郎恩才、馮幽君……太多了,還有我的學友、戰友、親友。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做一個有長勁兒的人
小時候我愛好文學,喜歡寫詩,在沈陽二十二中學讀初中戴著紅領巾的時候,就在《遼寧日報》上發表了處女作,一首24行小詩。那時隻有15歲。從此我開始了漫長的文學旅程,無論在學校,在軍營,從不放棄寫作這個愛好,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最後把這個少年的愛好一直堅持到現在,把它變成了終生的事業,辛勤耕耘並獲得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