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說服有策略,批語有方法(1 / 3)

人都有一種才能反應,如果他覺得某件事情對你本人有利,他就會懷疑你所說話的真實性。在實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說服和批評別人,這是每個人都頭痛的問題,其實這並不難……

掌握好批語別人的原則

(1)不輕易指責別人

蘇東坡的《河豚魚說》講了一個故事:南方的河裏有一條豚魚,遊到一座橋下,撞在橋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反而生起氣來,認為是橋柱撞了自己。它氣得張開嘴,豎起顎旁的鰭,脹起肚子,漂在水麵上,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飛過的老鷹看見它,一把抓起來,把它的肚子撕裂。這條豚魚就這樣成了老鷹的食物。蘇東坡就此發議論說:在不應該發怒的時候發怒、結果遭到了不幸的人,就像這條河豚魚,“因遊而觸物,不知罪己。”不去改正自己錯誤,卻“妄肆其忿,至於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即使別人真的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在批評對方的時候也一定要講求適當的方式。一般人認為,挨批評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丟麵子的事,因為“苦”,受批評者往往要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即批評的負效應。有些人能夠很恰當的把握批評的方法尺度,使批評達到春風化雨、甜口良藥也治病的效果。

(2)不怒發衝冠,允許申辯

批評和發脾氣不是一回事。發脾氣有時不但無助於批評的效果,往往還會把事情搞僵。員工做了錯事,或說了錯話,你難免不生氣,生氣歸生氣,做上級的總要有氣度和涵養,要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批評時千萬不要聲嘶力竭。

(3)實事求是,不惡語相向

批評應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人的自尊,往往會適得其反,一旦產生抵觸,他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

一天晚上,海德太太拿電話賬單給他看:

“瞧瞧,兒子在我們去歐洲的時候,打了多少長途電話,”她指著其中一項,“單單這一天,這一通,就打了1小時40分鍾。”

“什麼?這還得了!”海德立刻準備上樓去說兒子。可是,才站起來,又坐下了。海德想:自己在氣頭上,還是不說的好。而且兒子這麼大了,要說,也得有點技巧。

海德把話忍到第二天。中午吃飯時,他對兒子笑著說:“你馬上回學校了,查一查資料,找一家長途費率最低的電話公司。”然後,又來個急轉彎,“咳,其實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沒有時間打,我是多操心了。”

“是啊,是啊,”兒子不好意思地說,“你是不是看到了我上個月的電話賬單?那陣子因為要回紐約,一大堆事急著聯絡,所以確實打多了。”

吃完飯,海德很得意,覺得自己把要說的“省錢、少打電話、別誤了功課”這些話,全換個方法說了,卻沒一點不愉快。

(4)輕重有度,不一棍子打死

批評應就事論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兒疼就治哪兒,而不能誇大其詞,借機整人。不能一時的失誤,就將人的過去全盤否定,或形成限定印象,覺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當麵斷定人“不可救藥”。

(5)講求方法,不仗勢欺人

個別上級如果和下屬發生口角,氣頭上的口頭語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這樣做誰說了算?”不是平心靜氣的批評,而是用扣獎金、扣工資、調離崗位相威脅;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勢壓人,仗勢欺人,常常是壓而不服,還結下了心病。

(6)用事實說話,少加主觀評論

“你是騙子”、“你太沒有信用”等話也會刺傷對方。隻要評論事實即可,即使是對方沒有信用也不能如此當麵斥責。此外,千萬不要否定部屬的將來。“你這人以後不會有多大出息”,“你這樣做沒有人敢娶你”,“你實在不行”。領導是不該說出這樣的話的。須以事實為根據,就事說事,就部下目前隋形而論,不要否定部屬的將來。

應該用具體的事實作例子,最好從最近發生的事情說起。避免做人身攻擊,例如開門見山地說:“你工作不力。”這類批評容易引起對方的不滿,甚至導致衝突;妥當的方法是舉出具體的事實說:“你的報告,比預計的進度慢了兩天。”

(7)避免吹毛求疵

這一癖好不但會使別人疏遠你,它也會使你感覺很糟。它強迫你去考慮每件事和某個人的不當之處——你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吹毛求疵”不是使我們欣賞我們的生活,而是使我們認為生活並不盡如人意。沒有什麼是盡善盡美的。

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吹毛求疵”的典型表現是這樣的:你遇到某人且他一切都好。你被他或她的外表、個性、智慧、幽默感,或這些品質的某種結合所吸引。開始時,你不但讚同此人與你的不同之處,你實際上是欣賞它們,你甚至會被這個人所吸引,部分是因為你們是多麼的不同。你有與他不同的觀念、喜好、品味和優勢。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你開始注意到你的新搭檔(或朋友、老師、任何人)有些小缺陷,你認為應該能夠有所改善。你使他們注意到這一點。你也許會說:“你知道,你確實有遲到的傾向。”或是“我已注意到你不大看書。”關鍵是,你已開始不可避免地轉入一種生活方式——一尋找和考慮某人身上你不喜歡的地方,或不十分正確的方麵。

顯然,一個偶然的言論,建設性的批評,或有助益的引導並不會招致警覺。然而,我不得不說,這幾年同成百的夫婦相接觸的過程中,我很少遇到某人不是覺得他們時時在被他們的伴侶“吹毛求疵”。偶爾的、無害的言論會不知不覺地發展成看待生活的一種方式。

無論你是否對你的人際關係或生活的某些方麵吹毛求疵,還是兩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隻是將“吹毛求疵”作為一個壞習慣而注銷掉。當這個習慣偷偷侵入你的思想,把握住自己並封上你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夥伴或朋友,你就越能注意到你的生活確實十分美好。

把握好批評別人的時機

(1)批評需要一定的前提

首先,批評和接受批評的雙方應該以足夠的信任為基礎,如果無法取得對方的信賴,即使所持的見解確實言之有理,見解精辟,卻依然無法令對方折服。其次,批評者必須有純正的動機和建設性的意見,在進言之前先要確定自己的言行有助於對方,而且確能發揮實際效用。有許多批評,經常以“我隻是想幫助你”為由,事實上卻為了一己之私。第三,你和被批評的對象之間有足夠的關係,構成批評的理由,而你又有足夠的時間分析自己的看法。

真理不是任何人能壟斷或獨占的,當我們觀察別人時,免不了以個人有限的經驗和需求作衡量尺度,難免失之偏頗,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提出批評之前,先請教第三方,使你的言論更能切合實際,合乎客觀。

(2)時機必須適當

當一個人心平氣和能以客觀立場發言時,就是談話的適當時機。假若你心中充滿不平,隨時可能大發脾氣,那麼最好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因為過分情緒化的表現,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有害。

掌握事情發生的時效,在人們記憶猶新之時提出批評。假如你在事情發生幾個月以後才提出來,這時人們的記憶已經模糊,你的批評反容易使對方留下“偏頗不公”的印象。

除了個人的心理狀況外,也要把對方的心理狀況考慮在內。你應該在對方事先已有心理準備,並且願意聆聽的情況下,提出批評。假若對方情緒低落,那麼就等到他恢複冷靜時再說出你的看法。假若對方向你尋求幫助時,你也應該盡可能把事實告訴他。使用恰當的批評方法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針對一些錯誤言行,不可避免地要產生一些批評意見。但是,如何開展批評,卻大有文章可做。以下可供借鑒:

(1)批評要因人而異

不同的人由於經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齡等的不同,接受批評的能力和方式有很大的區別。這就要求領導根據不同批評對象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批評方式。

不同的人對於同樣的批評,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因為不同的人,性格與修養都是有區別的。

可以根據人們受到批評時不同反應將人分為遲鈍型反應者、敏感型反應者、理智型反應者和強個性型反應者。反應遲鈍的人即使受到批評也滿不在乎;反應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臉皮薄,愛麵子,受到斥責則難以承受,他們會臉色蒼白,神誌恍惚,甚至會從此一蹶不振,意誌消沉;具有理智的人在受到批評時會感到有很大的震動,能坦率認錯,從中汲取教訓;具有較強個性的人,自尊心強,個性突出,“老虎屁股摸不得”,遇事好衝動,心胸狹窄,自我保護意識強,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錯,也死要麵子,受不了當麵批評。

針對不同特點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評方式,對自覺性較高者,應采用啟發作自我批評的方法;對於思想比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評法;對於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評法;對問題嚴重、影響較大的人,應采取公開批評法;對思想麻痹的人應采用警示性批評法。在進行批評時忌諱方法單一,死搬硬套,應靈活掌握批評的方法。

正確的批評要求細密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問題可以當麵進行批評,對於個別現象就應個別進行。另外,也可以事先與之談話,幫他提高認識,啟發他進行自我對照,使他產生“矛頭不集中於我一的感覺,主動在”大環境中認錯。另外,還要避免粗暴批評。

對下屬的粗暴批評不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員工聽到的隻是惡劣言語,而不是批評的內容。他們的心中充滿了不服和哀怨。這就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而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要學會運用“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防止隻知批評不知表揚的錯誤做法。在批評時運用表揚,可以緩和批評中的緊張氣氛。可以先表揚後批評,也可先批評後表揚。

批評還要注意含蓄,借用委婉、隱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達本意,揭示批評內容,引人思而領悟。萬萬不可直截了當地說出批評意見。

在批評時,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如:通過列舉分析曆史人物是非,烘托其錯誤;通過列舉和分析現實中人物的是非,暗喻其錯誤;通過分析正確的事物,比較其錯誤;還可采用故事暗示法,用生動形象增強對他的感染力;笑話暗示法,通過一個笑話,使他認識錯誤,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至感到尷尬;軼聞暗示法,通過軼聞趣事,使他聽批評時,受到點影射,也易於接受。總之,通過提供多角度、多內容的比較,使人反思領悟,從而自覺愉快地接受批評,改正錯誤,這才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

對於十分敏感的人,批評可采取不露鋒芒法,即先承認自己有錯,再批評他的缺點。態度要謙虛,謙虛的態度可以使對方的抵觸情緒很容易消除,使他樂於接受批評。例如,可以對人這樣批評:“這件事,你辦得不對,以後要注意了。不過我年輕時也不行,經驗少,也出過很多問題,你比我那時強多了。”

有時一些問題一時未搞清,涉及麵大或被批評者尚能知理明悟,則批評更要委婉含蓄。先表明自己的態度,讓下屬從模糊的語言中發現自己的錯誤。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對嚴重的錯誤,應當嚴厲批評。另外對於執迷不悟者和經常犯錯誤者,都應作例外處理。要麼是他們改正錯誤,要麼是你不用他們。

(2)把批評和讚美結合起來

①先誇獎再批評。約瑟芬·卡耐基19歲時來到紐約,給她的伯父戴爾·卡耐基當秘書。那時候,她中學畢業剛三年。工作經驗等於零,常常在工作中出差錯。

卡耐基想讓約瑟芬注意錯誤時,常常先這樣說:

“你出了個錯誤,約瑟芬,不過老天知道,比我曾經犯過的錯誤來說,你要輕得多。我對自己所做的傻事、蠢事很感內疚,因而並不想批評你或別人。不過,如果你這樣做,你覺得是否更明智些?”

柯立芝總統任職期間,一位先生應邀去總統的私人辦公室時,聽見柯立芝對他的一位女秘書說:

“你穿的這件衣服很合身,你真是一位年輕迷人的小姐。”

這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對他這位秘書的最大誇獎。女秘書臉紅了。

但柯立芝話鋒一轉,又說:

“另外,我還想告訴你,以後抄寫時標點符號要注意一下。”

可以說,卡耐基和柯立芝都是批評人的高手。

②先讚美後將軍。我國援建B國一大型運動場遇到了停電的困擾,難以按期完工。工程隊負責外事的黎曉女士便找到該國電力委員會經理高迪卡,誰知對方百般推諉。碰釘子後黎曉決定智取,她先設宴款待高迪卡,不斷以外交辭令誇讚他“頗有才幹”,感謝他的“支持與合作卓有成效”。正當對方喜不自禁時,她話鋒一轉,以調侃的語調說:“高迪卡先生,您是這個項目的總負責人。我們如果不能按期完工,雖然經濟上受損失,可是對你的影響恐怕更大了。貴國運動會不能如期召開,那麼,您的領導職位也可能保不住。”此言在軟硬夾攻中點明了要害,立即引起對方的重視。高迪卡隻得笑道:“不會誤期的,不會。”工地上很快就恢複了供電。黎曉打動對方的,正是那先讚美後將軍的套路,從而顯示出話語的分量來,對方能不予以重視麼?

③適度的讚美。歐美一些企業家主張使用“三明治”批評方法,即在批評別人時,先找出對方的長處讚美一番,然後再提出批評,而且力圖使談話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同時再使用一些讚揚的詞語。這種兩頭讚揚、中間批評的方式,很像三明治這種中間夾餡兒的食品,故以此為名。用這種方式處理問題,對方可能不會太難為情。減少了因被激怒而引起的衝突。這種方法在很多情況下是比較有效的,其優點就在於由批評者講對方的長處,起到了替對方辯護的作用。對方的能力、為人、工作是否努力等方麵,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批評者如果視而不見,對方可能會覺得不公平,認為自己多方麵的成績或長期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一次失誤就被抓住,大概是對方專門和自己作對。而批評者首先讚揚對方,就是避免對方的誤會,表明領導對他的工作的承認,使他知道批評是對具體事而不是對人的,自然也就放棄了用辯解來維護自尊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