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不容易,成長有規律
新書要出版了,朋友們都問:“你的新書叫啥名呀?”
“長大不容易。”我脫口而出。
“太好了,說到我們心裏去了!”朋友們異口同聲。
的確,“長大不容易”,這正是養育過孩子的父母共同的感慨。
我是第一代獨生子的母親。當我同你一樣,經曆了一個小小的生命從孕育到出生,從嬰兒到幼兒,從童年到少年,從青年到成人的全過程,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長大不容易”!也才會從心底裏感悟到“養兒方知父母恩”千真萬確。
如今做了奶奶,目睹了小孫子從0歲到1歲長大的過程,與他的父母一起經曆了焦急和糾結,又更加感到,“長大真的不容易”!
有人說:“第一個孩子翻書養,第二個孩子當豬養。”雖是玩笑話,但也說明成長規律的重要。
第一次養育孩子,做父母的除了欣喜與驚奇,更多的是焦慮和鬱悶。不知孩子的表現是正常還是有病?是必然還是偶然?經曆了,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心就放下了。
小孫子4個月大時,來了陌生人,隻要朝他笑,他就會咯咯笑;到6個月大時,見到陌生的男人,他就會大哭;到9個月大時,見到陌生人,他會用懷疑的眼光盯著這個人的臉看,看過20秒後,再決定是哭還是笑。
三十多年前兒子小的時候,我沒那麼仔細地觀察過,如今看到孫子的變化,我有點擔心,是不是寶寶受了什麼驚嚇?是不是他不高興了?為了逗他笑,我把他拋入空中,再接住,兩次我的腰就抻了……
躺在床上翻書一看才得知,這是寶寶成長的必然規律:4個月的寶寶大腦皮層還沒有完全連通,沒有陌生感;6個月後,大腦皮層的機能逐漸完善了,可以辨別熟悉和陌生事物,感到危險時他就會哭,“認生”實際是長大的表現。到12個月大時,怯生的感覺才逐漸消失,認為眼前這個陌生人不會對自己有傷害,所以不再恐慌。果然,小孫子長到12個月時,見到生人就很少哭鬧了,又咯咯笑了。
寶寶的變化,完全是大腦獨特運轉的方式,不是早教的結果,更不是有什麼毛病。
做了三十來年的“知心姐姐”,我接觸過無數焦慮的父母。我寫這本書,就是想告訴父母朋友們:“長大不容易,成長有規律。”我們不必焦慮,但是,我們需要學習。
正像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所言:“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征,否則會導致不良後果”,“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成人,把孩子當孩子”。
一天外出講課互動,上來一位3歲的孩子,我蹲身問他:“孩子,你有什麼煩惱呀?”男孩兒想了想,天真地問:“阿婆,什麼叫煩惱呀?”我忽然意識到,他還是一個孩子,他還不懂什麼叫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