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洲南部和蘇聯北部二疊紀地層裏找到過一種蜥螈化石。它的身體構造一半像兩棲類,二半像爬行類,它的頭骨構造和兩棲類很相似,牙齒和迷齒類一樣,它的身體已經是爬行類的樣子了。一般兩棲類的前後足隻有4個腳跡,而蜥螈和所有原始爬行類一樣有5個腳跡。

蜥螈生活的時代(二疊紀、三疊紀之間)正是地球上氣候幹燥,甚至抗旱,與兩棲類比較,爬行類有更強的適應這種環境的能力,它們能在陸地上產卵,在陸地上孵化,它們也不需要像兩棲類那樣在水裏渡過它們的幼年,從而使動物真正從水裏解放出來,逐漸發展成為中生代陸地的統治者。

蜥螈的出現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發展的前奏,預示著爬行動物時代的即將來臨。

知識點

器官

器官是由多種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單位。器官是生物體中自己具有一定功能,承擔生物體一定的工作,是生物結構層次中比組織高一級的層次。

動物的器官十分複雜,數不勝數,很難具體地列出有哪些器官。不過,很多不同的器官有相似的功能,它們的功能大致可以分為消化、神經、運動、呼吸、循環、泌尿、生殖、內分泌這八種功能。

植物的器官比較簡單,最高等的被子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而其他的植物並不是都有這六大器官的。裸子植物有根、莖、葉、花、種子;蕨類植物有根、莖、葉;苔蘚植物隻有莖、葉,有假根;而大部分的藻類植物根本沒有器官的分化,一些單細胞藻類僅僅隻是一個細胞而已,連組織都談不上。

延伸閱讀

沼澤(wetland mire)是指地表過濕或有薄層常年或季節性積水,土壤水分幾達飽和,生長有喜濕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廣義的沼澤泛指一切濕地;狹義的沼澤則強調泥炭的大量存在。中國的沼澤主要分布在東北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等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有大麵積的沼澤,歐洲和北美洲北部也有分布。地球上最大的泥炭沼澤區在西伯利亞西部低地,它南北寬800千米,東西長1800千米,這個沼澤區堆積了地球全部泥炭的40%。

在高緯度地區,典型的沼澤常呈現一定的發育過程:隨著泥炭的逐漸積累,基質中的礦質營養由多而少,而地表形態卻由低窪而趨向隆起,植物也相應發生改變。沼澤發育過程由低級到高級階段,因此有富養沼澤(低位沼澤)、中養沼澤(中位沼澤)和貧養沼澤(高位沼澤)之分。其中,低位沼澤、中位沼澤、高位沼澤是根據沼澤土壤中水的來源劃分的。

沼澤裏的植物茂盛,一般是挺水植物偏多,草的高矮根據不同地理氣候條件決定:緯度較高地區的沼澤草比較高,緯度較低地區的沼澤草較矮,甚至很大部分是苔蘚。荷花、蓮花也是沼澤濕地的常見植物,它們就屬於挺水植物。一些喜濕和耐澇的樹種會在沼澤裏長得很大,一個明顯特征是它們的根基往往很粗。另外沼澤中還生活著多種動物,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