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脊椎動物在晚期古生代(3 / 3)

早期的昆蟲,它們的生活史大都經過三個階段:卵、幼蟲、成蟲。這和許多現代水生節肢動物如蝦蟹等基本相同。

幼蟲階段是胚後發育階段。從卵孵化出來的幼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生殖器官成熟,就成為成蟲。

有的幼蟲,在形態習性上和成蟲基本上相同。這樣的幼蟲叫若蟲。如直翅目的蝗蟲,它的若蟲叫蝗蝻,蝗蝻和蝗蟲形態相似,隻是身體比較小,隻有翅芽,還不會飛。

也有的幼蟲的形態習性和成蟲差別比較大。這樣的幼蟲也有人特稱做稚蟲。如蜻蜓目的蜻蜓,它的稚蟲叫水蠆,形狀有些像蠍子(蠆就是蠍子的別名),是水棲的,用鰓呼吸。這實際上反映蜻蜓的祖先是水棲的。

這種生長發育方式,在石炭紀的優越的環境條件下,還是能夠適應的。從石炭紀末到二疊紀,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變化,由炎熱潮濕變成寒冷幹旱,植物界開始從蕨類植物向裸子植物過渡。

這樣的環境條件比石炭紀嚴酷多了。為了適應這一環境條件的變化,昆蟲中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生長發育方式:它從卵孵化出幼蟲以後,要經過幾次蛻皮,讓幼蟲生長到一定時候,形成了蛹、成蛹階段是昆蟲的一個不活動的時期,可以比較容易忍受外界的不利環境條件。又經過一段時間,蛹羽化變成成蟲,這時候生殖器官已經成熟,就可以交尾產卵。卵的階段又是昆蟲的一個不活動的時期,可以保存後代。

昆蟲生活史中的這種分階段的形態變化,叫做變態。早期的昆蟲分卵、若蟲(或稚蟲)、成蟲三個階段,也可以說是變態,這種變態叫不完全變態。後期的昆蟲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種變態叫完全變態。

完全變態的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習性上往往完全不同。如蝶、蛾(都屬鱗翅目)的幼蟲大都類似蠕蟲,蚊、蠅(都屬雙翅目)的幼蟲是孑孓和蛆,都和成蟲很不相同。

昆蟲從不完全變態向完全變態發展,是它的進化史上又一個重大事件。它使昆蟲能更加廣泛地利用各種生存空間,克服外界環境的不利條件,把這一類群推向新的發展高峰。

現代昆蟲的極大部分的目如脈翅目、長翅目、毛翅目和鞘翅目,就正是在二疊紀開始出現的。二疊紀的不利氣候條件促進了昆蟲從不完全變態向完全變態轉變,也鍛煉了昆蟲使它們向著各種不同的類型發展。

在今天的全部昆蟲中,完全變態類型大約占了五分之四。

知識點

梭子

織機上載有紆子並引導緯紗進入梭道的機件。它在傳統織機上作間斷式往複運動,在圓型織機上作連續圓周運動。中國在戰國到漢代之際即已使用梭子。現在一般梭子是用柿木、青岡櫟、層壓木或尼龍等材料製成的。梭子前後壁塗以塑料或貼上硬紙作為保護層。梭腔內常裝豬鬃、尼龍絲、毛皮或長毛絨布等,以防止緯紗退解時脫緯。梭尖用中碳鋼製成,經熱處理獲得一定的硬度。梭子後壁與底部的夾角有86.5°、87°、88°、90°等多種。采用銳角是為了提高梭子飛行的穩定性。

延伸閱讀

蜻蜓,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目,差翅亞目昆蟲的通稱。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鉤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麵,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成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蟲,實為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