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哺乳類動物大觀(3 / 3)

但是,在這28個目中,有些目之間的親緣關係還是比較清楚的,可以把它們並入幾個自然類群。也有一些目卻的確處於孤立的地位,它們和其他的目或原始有胎盤類的親緣關係還很不清楚,但是我們可以把它們單獨列出來作為一個類群。這樣,可以把有胎盤類的28個目大體上歸並成8大類群。

第一個類群是食蟲目,以及和它有些親緣關係的目。如蝙蝠,屬於翼手目,它們主要是空中的食蟲動物,顯然也是從食蟲類發展出來的,雖然已經相當特化了。還有一個目叫皮翼目,以能滑翔飛行的飛猴作為代表,也是來源於食蟲類的。

第二,食肉哺乳動物。早期的食肉哺乳動物,所謂古食肉目,也明顯起源於食蟲類。從古食肉類發展到現代食肉類,所謂食肉目,這是現代哺乳動物中一個很大的類群。

第三,鯨類,屬於鯨目。這一類群由於適應海洋生活而極端特化,它們可以說是海洋食肉動物。

第四,有蹄哺乳動物,是植食性的,或者說是食草動物。原始有蹄哺乳動物屬於踝節目,它和某些早期古食肉類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又可能是以後各種有蹄動物的祖先,是有蹄哺乳動物這一巨大類群的基幹。

第五,兔類和鼠兔類,是一個分明而獨立的目,也可能起源於踝節類。

第六,包括各種鼠類,是現代哺乳動物中種數和個體數都居第一位的一個目,但是它卻處在一種難以理解的孤立狀態,和哺乳動物中的其他類群聯係不起來,雖然它的祖先應當也和食蟲類基幹有關係。

第七,哺乳動物中另一個孤立的目是貧齒目,包括食蟻獸、犰狳等。這些南美哺乳動物的祖先似乎是北美第三紀早期的古貧齒類,而古貧齒類的起源卻不清楚,也可能是從原始有胎盤類基幹進化來的。另外在舊大陸的鱗甲目,包括各種穿山甲,也是一個孤立的目,化石史很不清楚。新舊大陸的這兩個孤立的目可以作為一個類群。

第八,還有一些哺乳動物的目,雖然它們的外形和適應上很不相同,但是根據它們的形態構造,還是可以把它們聯係起來的,作為一大類群。它們是:長鼻目,包括各種象;海牛目,是一類水生食草動物;索齒目,是已經滅絕的一類水生食草動物;蹄兔目,包括非洲和小亞細亞的蹄兔;重腳目,是已經滅絕的一類大的有蹄動物,發現在埃及的漸新統地層裏。

翼手類和皮翼類

翼手類也叫蝙蝠類,包括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個亞目。大蝙蝠一般生活在舊大陸的熱帶地區,以果實作為食物,隻在歐洲的漸新統和中新統地層裏找到過一些化石。小蝙蝠主要靠吃昆蟲生活,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始新統地層裏發現過帶有發育很好的翅膀的化石。

蝙蝠的原始種類的牙齒構造非常像食蟲類,如果沒有同時找到它能飛翔的前肢和其他骨骼,要分辨出是食蟲類還是蝙蝠類都不容易,所以蝙蝠肯定是從食蟲類起源的。從始新世的化石看,那時的蝙蝠已經長得和現在一樣了。雖然沒有發現過蝙蝠和食蟲類之間的過渡類型的化石,但是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大概早在古新世,蝙蝠就從一類樹棲的食蟲類中發展出來了。它可能和爬行動物中的翼龍相似,從樹棲生活的滑翔中逐漸發展,使前肢指骨(除大拇指外)伸長,和體側、後肢、尾部一起,由皮膜發展成了巨大的翼,同時胸骨上發展出和鳥類一樣的龍骨突,附生著強大的胸肌。

皮翼類是食蟲類的另一枝後裔,是具有食蟲目、翼手目和靈長目的混合特征的一類哺乳動物,分布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現存的隻有貓猴和菲律賓貓猴兩種。

貓猴體大如貓,外形很像屬於靈長類的狐猴;身體兩側,從頸部起經前後肢到尾端,具有寬而被毛的飛膜(也叫翼膜),能借飛膜作長距離滑翔。所以又叫飛狐猴或飛猴,也叫鼯猴。貓猴的牙齒形狀和食蟲類相似,但是上、下門齒扁平。貓猴營樹棲生活,以樹葉和果實作為食物。

食肉哺乳動物的進化史

從原始食蟲類祖先興起的早期有胎盤類哺乳動物,沿著不同的輻射方向發展,其中有些種類從食蟲發展到以其他脊椎動物作為食物,特化成為食肉哺乳動物。

從食蟲到食肉,從身體內部的消化係統來說,還不需要高度的特化,因為它們的食物來源同是動物,依靠現成的動物蛋白質生活。但是它需要有捕殺其他動物的能力。它所依靠的食物來源很不固定,而且經常改變,因此在食肉動物中,無論是種和種之間還是個體和個體之間,一直開展著激烈的鬥爭。

作為食肉哺乳動物的特征,是常常具有可以咬住東西的強大門齒,大而呈匕首狀的可以用來刺戳的犬齒,犬齒在大多數食肉動物中是用來殺死獵獲物的主要武器。它們的頰齒常常變成片狀,咬合起來就像剪刀,可以把肉切割成小片,便於吞咽和消化。食肉動物的這類切齒就叫做裂齒。同時食肉動物都具有堅強的上下頜,在頭骨上具有強棱和顴弓,以便附著強大的頜肌。

食肉動物因為要捕殺其他動物,需要在精神上有高度的注意力,有發達的嗅覺和尖銳的眼光;需要有強壯的身體和四肢,能夠作敏捷、柔軟而有力的動作。它們的趾很少退化,趾端常具有尖爪。它們常是短跑健將,或者是熟練的攀爬能手。

食肉哺乳動物有很好的化石記錄。它們分別歸在兩個目裏:一個叫古食肉目,一個叫食肉目。

古食肉目和食肉目雖然同是食肉哺乳動物,但是它們的進化曆史並不相同。它們類似的隻在於它們的食肉習性,這是由適應相似所產生的結果。

古食肉目出現於晚白堊世,到第三紀早期達到了進化發展的極盛時期。它們在追擊捕殺其他動物的形態適應上還是相當原始的,因為它們的獵取對象食草動物在當時也是相對笨拙和遲鈍的。

從現有的化石材料看,古食肉類(目)主要可以分做三角齒獸類和鬣齒獸類兩類(亞目)。三角齒獸類包括三角齒獸和倍齒獸,鬣齒獸類包括鬣齒獸和牛鬣獸。早期的古食肉類也多是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但是也有發展到身體大而強壯的,如始新世的牛鬣獸和漸新世的鬣齒獸。

古食肉類的頭骨低,腦顱小;臼齒基本上是三尖齒型,但是常特化成適應於切割用的片狀;骨骼一般化,四肢短而粗,尾長,趾端有尖爪。

大約到始新世和漸新世之間,隨著進步的食草哺乳動物的出現,古食肉類處在不利的地位,逐漸被更加高度特化、更加善於捕殺食草動物、更加聰明的食肉類所代替。隻有少數古食肉類殘留到第三紀晚期,經漸新世、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才滅絕。

現代的食肉類並不是前麵所說的那兩類古食肉類的後裔,而是起源於古新世的另一類古代食肉哺乳動物,叫古貓獸類。我們把它歸在食肉目而不歸在古食肉目裏。

古貓獸類也有某些原始特征,是像伶鼬(也叫銀鼠)一般大小的動物,頭骨低,身體長,四肢短,尾巴長。但是它有一些很重要的進步性質,主要是腦子比當時其他古食肉動物大而且發達得多,而且臼齒已經具有現代食肉動物的特征。古貓獸類居住在森林裏,靠吃叢林裏或樹上的小動物生活。

古貓獸類從古新世出現,經曆了始新世,它本身到始新世末滅絕。但是在滅絕之前,從古貓獸類已經分化出來了一些新的食肉動物,這就是現代的食肉類哺乳動物。

知識點

犬齒

哺乳類或與哺乳類相似的動物,上下顎門齒及臼齒之間尖銳的牙齒。

哺乳動物的牙齒是有分化的,科學家們根據它們不同的形態和功能分別稱之為門齒、犬齒和頰齒(包括前臼齒和臼齒)。犬齒位於門齒和臼齒之間,為圓錐狀的尖齒。肉食性動物的犬齒非常發達,而草食性動物有的則沒有這種牙齒。主要用途為撕裂食物,也就是我們說的犬牙、虎牙等。

食肉動物牙齒尖利,適於撕裂皮肉、壓碎骨骼,犬齒尤為發達,是製敵與刺殺獵物的有力武器。

延伸閱讀

袋鼠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健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大多數袋鼠在地麵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它既能在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又能在跳躍時幫助袋鼠跳得更快更遠。

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但雄性沒有,育兒袋裏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裏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