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複,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威爾遜
管理原理:破窗理論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鬥曾做過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後來,詹巴鬥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後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依托這項試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那麼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管理警示錄:接受不可避免的現實
破窗理論在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中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必須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碎的窗戶玻璃。防微杜漸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同樣,在日本,有一種叫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論相通。比如,日本的企業將有油汙、不清潔的設備貼上具有警示意義的紅牌,將藏汙納垢的辦公室和車間死角也貼上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清潔整齊,營造出一個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圍。在這樣一種積極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實踐證明,這種工作現場的整潔對於保障企業的產品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推而廣之,從人與環境的關係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周圍生活中所發生的許多事情,不正是環境暗示和誘導作用的結果嗎?
比如,在窗明幾淨、環境優雅的場所,沒有人會大聲喧嘩,或“噗”地吐出一口痰來;相反,如果環境髒亂不堪,倒是時常可以看見吐痰、便溺、打鬧、互罵等不文明的舉止。
又比如,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又有多少人會不顧眾人的文明舉動和鄙夷眼光而貿然插隊?與這相反,車輛尚未停穩,猴急的人們你推我擁,爭先恐後,後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因此,環境好,不文明之舉也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文明的舉動也會受到影響。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樣,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係。
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為而形成“破窗效應”,進而給公共場所帶來無序和失去規範的感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平時一直強調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就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決定了我們自身的一言一行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案例:從無序到有序再到有用
多餘的數據、錯誤的數據、遺失的數據、錯誤編碼的數據,每個企業都有,而這些數據通常都在角落裏,不容易被發現。這並不是一個新問題,而且近年來這種混亂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實施諸如ERP、SCM等大型應用係統的企業內部。
雖然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數據是很有價值的商業資產,但企業最關注的還是其商業流程,對數據的形式和一致性並不那麼在乎,有點隻重結果不重過程。但往往這樣更容易導致嚴重的後果,因為企業的IT部門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各種數據倉庫中進行數據的清理、協調和集成,造成高成本、低效率。其實最後企業必須做的這些事情也屬於數據管理的一部分,對於已經麵臨這種狀況的企業來說,也隻能如此亡羊補牢。不過對於正在建立應用係統的企業來說,如果凡事早做打算,在應用係統建立的初期就正確規劃企業的數據管理方案,那麼不僅可以少了後期的混亂,而且還可以在係統建立之後就享受到數據管理帶來的便利和效率。不管是以何種形式開始數據管理,最終的結果都一樣,那就是結束混亂。
1.數據管理的使命
50年前,數據管理很簡單。當時的數據處理就是在大型計算機上往打孔卡片上打孔,而數據管理就意味著物理地保存和搬運所有的打孔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