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七十章 陳汝寧進京(1 / 3)

乾罡的事讓何三林很痛心,他培養了一批人,隻有乾罡比較中他的意,能夠獨當一麵,沒想到居然出了這一檔子事。

何三林手中已無可以重用之人,他的何係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問題。閨女出了前段時間的事,也不能把他推到前台,為今之計隻有再與周建功商議,如何對抗杜正華的第二波來襲。

周建功的政治手腕比何三林高明多了。經過這半年多的經營,陳軍良、陸國豪、程芬蘭已經牢牢的站在他這一邊。何三林已經失去了李係的班底,這主要是何三林那個人開拓性不足,沒有多大魄力,不適合做一把手。

周建功不同,他在財政局、市政府的一把手位置上曆練過,從政經驗豐富,現在又是副廳級的縣級市委書記,論智謀,論權術他都比何三林強。此時,李係在北城的代言人不再是周何聯盟,而是周建功一人。何三林現在也隻有緊緊的抓住周建功這條線,才能在北城立足,否則他將失去現有的一切。

周建功從此刻起,他不再擔心有一天何三林與他翻臉,被杜正華趁虛而入奪走權力。現在在北城他也成了邵培軍、李安城式的人物,不再想著如何去團結誰,如何去巴結誰,他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老大。

乾罡的事,周建功沒有出手,隻是任由杜正華他們去鬧。這不能不說是周建功想借杜正華之手,削減何三林的力量。以前北城的政治局勢是三足鼎立,周建功和何三林是吳蜀聯盟。現在的政治局勢成了隋朝初期,隋文帝楊堅已統一了大江南北,隻差一個蝸居江南的陳國。杜正華的勢力就是那個陳國。

高作良想當副市長,他又像打了雞血一樣的在活動。杜正華看得明白,這次他們完全沒有競爭的機會,市委、市人大完全被周建功把持著,連提名的可能性都沒有,更別說通過了。

杜正華選擇了隱忍。懂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官場能拜相的人,能立於官場中樞位置而不倒的人,都是隱忍高手。比如東漢的六朝宰相胡廣,在那個當官隨時可能滿門抄斬的情況下,還能曆任六朝宰相,輔佐六位皇帝,靠的就是“隱忍”二字。

杜正華國學學的不行,古代的官場哲學學得還可以。

高作良要爭取副市長的位置,全北城都認為他精神可嘉,做法弱智。這形勢誰看不明白,副市長誰來當,隻有周建功說了才算,周建功不點頭,什麼都是白搭。

杜正華放棄了這輪爭奪,他失敗的次數太多了,在常委會上的格局未改變之前,他不會做其他無畏的鬥爭,保持實力,以備後用。

周建功會提誰當副市長呢?這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從陳汝寧這一久頻繁出入市委、市政府就可知道接替乾罡的必定是陳汝寧。他從團市委下鄉已經九年多了,在河口幹了四年,在桃溪幹了五年,又進了市委常委,從時間上排,人家也得進入市政府班子了。而且大家也意識到了,陳汝寧進入市政府班子,是準備日後接何三林的班,替周建功執掌新興崛起的周係人馬。

陳汝寧是李安城叔侄看好的人,是李係梯隊幹部中的後備力量。由他接替周建功執掌在北城的李係,也是李家父子願意看到的。

一個市委常委,他遲早是會回市裏的,市委領導,你總不能長期讓人在鄉裏當市委領導吧。分派在各地區的政治局委員還會調回北京呢,更何況這個北城市的常委。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大家也不要忽視了,陳汝寧可是候任副總理權向忠看好且欣賞的幹部,有傳聞陳汝寧是權向忠流落北城的兒子。不管這個傳聞是否屬實,起碼可以證實權向忠很看重陳汝寧。其他的什麼因素都不考慮,周建功能夠把副總理看好的人,長期放在鄉下吃苦受累嗎。

就在陳汝寧被所有人看好,即將接任副市長的時候,省政府辦公廳打來電話,要求陳汝寧立即上北京。

這條消息讓不少人感到震驚,省政府辦公廳專門來電話要求一個副處級的幹部進京,這到底是什麼事情,所有人都無從知曉。陳汝寧接到命令後,蘇雅雲幫他收拾了一下行裝,周建功為他送行,連夜趕到賀山。

到了賀山機場已有省政府辦公廳的同誌在那等著,他問具體情況,省政府辦公室的同事也不知道。陳汝寧知道不該問的應該少問,自己級別低,又沒幹出什麼很重大的政績,不可能被總書記或總理召見,更不可能臨時調任中央當官。他的心態擺的很正,本著靜觀其變的原則,上了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