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與之量與內聖外王之業
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飢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譯文
君子的立誌,當立下民胞物與的氣度、內聖外王的功業。有這樣的誌向後,纔不愧為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間的完人。所以,君子的憂慮,是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那樣的人作為憂慮,以道德沒有修煉、學問沒有講求作為憂慮。故而,有愚頑百姓不從教化的事發生則憂慮,有野蠻的外族侵犯華夏民族的事發生則憂慮,有小人佔據要位、賢才受到壓抑的事發生則憂慮,有普通老百姓沒有得到自己的惠澤的事發生則憂慮。這就是所謂對天命不順的悲嘆和對世人困厄的憐憫,這纔是君子所應當憂慮的。至於自己一身的屈與伸,一家的飢與飽,世俗對自己所加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這些事情,君子則沒有時間去憂慮。
評點
這段文字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給諸弟的家書。後世論者常説曾氏入京後不久便立下了澄清天下之誌,這段話應是此説的一個佐證。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以社會為主要活動舞臺的男人,幾乎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活動領域有所選擇,對自己在此領域內能達到的目標有所期許,對社會將可能給予自己的關注和回報有所盼望,這就是所謂的誌向。人的誌向有大有小,對所立誌向的追求過程有長有短,這中間的差異源於天賦、教育、胸襟、能力和環境等等。曾氏進京不久後便能立下這種“澄清天下之誌”,除天賦和胸襟等因素外,重要的是環境的變化:由湖南變為京師。這種變化首先意味著他由一個普通老百姓變為國家官員,而且是出身清貴的天子近臣,在他麵前展開的是一條通向錦繡前程的寬闊大道。他既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了信心,又會很自然地加大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個變化的另一點是他的周圍有一個很優秀的師友圈。這個師友圈讓他通過對《朱子全書》的研讀,真正明白程朱理學的精粹,即養民胞物與之量、成內聖外王之業。
在當時讀這段話的曾氏的幾個弟弟看來,大哥未免有點矯情:難道你就對自己一身的屈伸、得失、貴賤、毀譽,真的沒有時間去憂慮嗎?真的就這樣無私嗎?事實上,曾氏也不是這樣的純粹。他對大考、遷升等關係一己伸屈的事也看得很重。解讀曾氏所説的這段話,宜從方向著眼、從大處著眼。所謂從方向著眼,即立下君子大誌後,今後努力的方向便是修煉人格,關懷眾生。以百姓社稷為懷,不再一切都從一身一家的利益出發。從大處著眼,即國事、家事、天下事,儘管是事事都關心,但得有個先後主次,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精力應放在國事和天下事上,家事宜往後挪。這就是所謂國爾忘家,公爾忘私。人的意識經過這樣一番調整後,其境界就大為提升了。
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提倡青年應當立誌,而且不妨將誌向立得高遠些。立下一個高遠的誌向後,人生的努力方向便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鮮明突出。精力和時間的分配也便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輕重得宜。一個人能在一段相當長時期裏這樣地生活,他的事業豈能不成?他的生命品質豈能不高檔?
君子慎獨
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彼小人者,一善當前,倖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倖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懍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
譯文
獨處這一現象,君子與小人都會遇到。小人因為他獨處,於是產生一個非分念頭,纍積非分念頭便生出放肆之心,如此欺騙人的事就出來了。君子因為他獨處,於是產生一個誠信的念頭,纍積誠信念頭便生出謹慎之心,如此自我鞭策的功夫更周密。那些小人,麵對著一件善事,慶幸別人不察覺,則為善不果決。麵對著一件不善的事,慶幸別人或許不會看到,則避之不力。在一人獨處的時候,性情中的虛偽一麵便出來了,這就是所謂欺。祇有君子,擔心一件善事辦得不力,則冥冥之中品行墮落,一件不善事不離去,則惟恐不良之心雖小卻無停止之時。在自己的家中都覺得有上天在監督,一顆心堅如金石,身處惟有自己一人知道的境地,應謹慎又謹慎。
評點
“君子慎獨”這句話,出於《禮記·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又見於《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即謹慎地對待無人知曉無人監督時的獨處行為。這是自修自律者的最高境界,所以聖賢祇要求君子去做,而不要求小人去做。
道光二十一年,進京一年後的曾氏便拜理學家唐鑒為師,研習程朱理學。這種研習,不是做學問,而是切切實實地將程朱所主張的那一套在自己身上實現。程朱的那一套實際上是聖人境界,與凡人境界有極大的差距,要脫離凡人境界進入聖人境界是很難很難的,人的本性使然及定力的欠缺,使得曾氏常常在一邊研習一邊又不斷地犯常人之錯。於是曾氏藉日記來天天檢查,天天反思,並將這種反思提到慎獨的高度。大約就在這段時期,曾氏作《君子慎獨論》,詳辨君子與小人獨處時的不同,説明慎獨的重要。梁氏所抄録者,係出於此文。
此段有“屋漏”一詞,其詞義與今天不同,特為略作點説明。“屋漏”出於《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古人把居室內的西北角設置小帳的地方稱之為屋漏,故而屋漏即私室的代稱。詩句的意思是説,即便在自己家裏,也不做有愧於心的事。
讀書要有誌有識有恒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至,至於有誌、有恒,則諸弟勉之而已。
譯文
知識分子讀書,第一要有誌向,第二要有識見,第三要有恒心。有誌向,則絶對不甘心處於底層。有識見,則知道學問是沒有窮盡的,不敢以一點點所得為滿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來窺測天空,這都是沒有見識的原故。有恒心,則絶對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方麵,缺一都不行。眼下各位老弟,祇有在識見這方麵不可能很快達到較高的層次,至於有誌向、有恒心這兩方麵,則完全可以期盼於自己的努力。
評點
曾氏在這裏對士人於讀書一事上提出三個要求,即有誌、有識、有恒,其實,不祇是士人,也不祇是讀書一事,我們每一個想好好活在世上的人,若希望做出一樁較大的事情,都應該有誌、有識、有恒。有誌、有恒,在此不詳說,這一段專來説幾句“有識”。
所謂識,就是一個人對自身和自身之外世界的瞭解與看法。人的“識”,以所知為基礎。知積纍得越豐富,對人和事的瞭解就有可能越清楚,看法也就有可能越接近其本質。知的積纍來自多種途徑,讀書固然是最重要的一條途徑,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便是閲歷。看的多,感受的多,經歷的多,知也便自然多了。人的識,以“見”為可貴。通常將此稱之為見識或識見。識的最後落腳點乃在於對人事的認知與判斷,這個認知的準確度與判斷的正確否,便是“見”。它與知有關,但又不完全取決於知的多寡,而與一個人的思維力、領悟力、創造力關係更大。人們常説的書獃子、兩腳書櫃、書蛀等等,便是指裝了滿肚子書本資料卻沒有自己見識的人。由於缺乏最後落腳點,這種所謂知識再多也作用不大。而“見”又以遠見和創見尤為寶貴。因為有遠見,則可預為準備;因為有創見,人類文明纔得以發展。以筆者看來,曾氏所提出的誌、識、恒三者中,識最為難得,也最為重要。
人生宜求缺
凡盛衰在氣象,氣象盛則雖飢亦樂,氣象衰則雖飽亦憂。今我家方全盛之時,而賢弟以區區數百金為極少,不足比數。設以賢弟處楚善、寬五之地,或處葛、熊二家之地,賢弟能一日以安乎?凡遇之豐嗇順舛,有數存焉,雖聖人不能自為主張。天可使吾今日處豐亨之境,即可使吾明日處楚善、寬五之境。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於我,我當以所餘補人之不足;君子之處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於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來書有“區區千金”四字,其毋乃不知天之已厚於我兄弟乎?兄嚐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復》之至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夬》也者,《垢》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於凶;既凶矣,則由悔以趨於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
今吾家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闕齋。蓋求缺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此則區區之至願也。家中舊債不能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辦,諸弟所需不能一給,亦求缺陷之義也。內人不明此意,時時欲置辦衣服,兄亦時時教之。今幸未全備,待其全時,則吝與凶隨之矣,此最可畏者也。賢弟夫婦訴怨於房闥之間,此是缺陷,吾弟當思所以彌其缺,而不可盡給其求,蓋盡給,則漸幾於全矣。吾弟聰明絶人,將來見道有得,必且韙餘之言也。
譯文
舉凡興盛與衰落都體現在氣象上。氣象旺盛,儘管飢餓也感覺快樂;氣象衰敗,儘管溫飽也會令人擔憂。現在我們家正處在全盛的時候,而賢弟認為區區數百兩銀子是很小的一筆錢,夠不上一個數目。假如將賢弟處在楚善、寬五的位置,或者處在葛、熊兩家的位置,賢弟能夠安心過得了一天嗎?人所遭遇到的處境是富是窮是順利是多挫折,這是有天數安排的,即便是聖人也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天可以使我今天處在富裕順利的境地,也就可以使我明天處於楚善、寬五的境地。君子處於順境時,戰戰兢兢地常覺得老天特別厚待我,我應當用自己的多餘部分彌補別人的不足處。君子處於逆境,也戰戰兢兢地常覺得老天厚待我;並不是真正地厚待,而是與那些更糟糕者比,我已得到厚待了。古人所説的“處境要看不如我的”,就是説的這個意思。來信中有“區區千金”四個字,豈不是太不知上天已經厚待我們兄弟了嗎?兄曾經研究過《周易》的大道理,琢磨宇宙間盈虛消息的規律,從而知道人生在世是不可能沒有缺陷的。太陽升到中天後便開始西斜,月亮圓滿後隨即虧缺,天有它的不足,地在東南邊缺失,沒有總是完美而不虧缺的。《剝》卦之後緊接著的是《復》卦,君子認為這是可喜的。《夬》卦出現後,《垢》卦便跟著來了。君子認為應該產生危機意識。所以,在遇到吉利的時候,常會因忘乎所以而走向凶危;在遭到凶危時,則又會因警惕自省而走向吉利。故而君子祇知道有警惕自省。存警惕自省的意識,於是保守它的欠缺,而不敢去追求圓滿。小人則常常追求圓滿,圓滿一旦得到,恥辱和凶危也便隨之而來了。多數人常常有缺陷,而我一個人經常圓滿,在上天規律中的屈與伸這方麵,難道能這樣不公平!
現在我們家祖父母、父母健在,兄弟姊妹整齊,京師中沒有可以比美的,也可以算得上萬全之家了。故而我祇求缺陷,以“求闕齋”來作為寓所之名,目的在於以其他方麵的欠缺,來求取家中祖父母、父母的齊全。這就是我小小的胸中最大的願望了。家裏的老債不能夠全部還清,祖父母父母的衣服不能夠多置辦,各位兄弟所需要的不能夠都滿足,也是求取缺陷的內容之一。你們的嫂子不明白這裏麵的深意,時時刻刻想置辦衣服,為兄的也時時刻刻在教導她。如今幸而沒有完全齊備,等到完全齊備時,則恥辱與凶危也便隨即到了。這是最可怕的事。賢弟夫妻在私房裏訴説著不滿,這就是缺陷。賢弟應當想怎麼樣來彌補這個缺陷,但又不能夠有求必應,如果全部滿足了,則又接近於圓滿了。賢弟是聰明絶頂的人,將來於天地間的大道理有所理解時,必然同意我的這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