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隨後在自我實現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要以最優秀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而不能像弗洛伊德那樣以心理變態者、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也不能像華生行為主義學派那樣以小白鼠為研究對象,他選定了兩組人作為研究對象,概括了自我實現者的13個特征。他指出自我實現的人並非十全十美,但他們卻是一種價值觀的楷模。
馬斯洛還提出“價值失調”理論,提出當時社會存在的許多常見精神疾病現象的治療,主要包括權力狂、固執偏見、心浮氣躁、缺乏興趣,特別是沒有生活目的和生活意義等現象。
總之,到1951年,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已經逐漸成熟。同年,馬斯洛出版了《動機與人格》一書,這本書使馬斯洛成為了著名人士,被公認為50年代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一部學術著作,這也是馬斯洛的經典力作。
馬斯洛接著研究“高峰體驗”。他從自我實現者那裏發現他們往往頻繁地感受到極度地喜悅,體驗到心醉神迷的美妙感受。這些美妙體驗有的來自大自然,有的來自音樂,有的來自兩性生活。馬斯洛認為這不是一種迷信,而是自我實現者的一種成功享受。高峰體驗使個人的認知能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轉化,由缺失性認知發展到存在性認知,達到了對存在價值的領悟和認識。自我的特性達到了相對完善的狀態,在這一狀態中,人們共享了自身最高程度的同一性。因此,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短暫過程,是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他相信每個人的這種潛力都存在,認為這種現象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清楚的,這才應該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1957年,關於人類價值觀新知識的第一屆科學會議在麻省理工學院召開。馬斯洛在會上提出了他對價值觀的看法,強調價值觀是可以科學地進行研究的。他認為人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嚴重傷害到他們作為人的感情,他們就會形成不健康的價值觀,因為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
1961年,馬斯洛提出了“優心態群體”理論,他提出由一千個自我實現者和他們的家庭組成“優心態群體”,這就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在這個理想社會環境下,人類天生的本能就可以得到越來越多的表現,就會實現他的思想。
1961年,馬斯洛在佛羅裏達大學發表了“關於心理健康的一些新問題”的著名演講,他認為幽默與自嘲對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幽默能夠釋放人的潛能。他隨後出版了《存在心理學》,諸如“高峰體驗”、“自我實現”、“需要層次論”、“缺失需要”、“存在需要”等概念非常流行,成了美國60年代的主要時代精神。
1962年,馬斯洛為了學術研究,他親自到安德魯·凱依的非線性管理係統工廠進行調查。他把自己在工廠的調查研究寫成了《夏天的筆記》,最早以《人本管理》(又譯作《優心態管理》)為名印刷出版,在學術界和企業界流傳。在書中他闡述了有關管理學方麵的嶄新思想,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人性觀念,如開明管理、領導心理、綜效原則、人力資本、員工動機、開拓創新、革新會計、企業評判等觀點。這些管理思想幾乎成了現代管理與組織的基本原則,成了現代管理理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1964年,馬斯洛發表了《宗教信仰、價值觀和高峰體驗》一書,在書中他認為高峰體驗是有組織的宗教的精華,闡述了他對宗教信仰的看法。
1966年,馬斯洛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這表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他又出版了《關於科學的心理學:一種探索》,對當時主流科學及其基礎進行了批判。接著又出版了《關於超越性動機的理論——人類價值的生物學基礎》,對人類天生的創造性、勇於接受挑戰等高層次需要作了進一步分析,提出了存在價值(B—價值)理論。
馬斯洛涉及非常廣泛,在許多領域都進行過探索和研究。他主要著作有1954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1962年出版的《存在心理學探索》、1964年出版的《宗教、價值與高峰體驗》、1956年出版的《人本管理》、1966年出版的《科學心理學》、1971年出版的《人性能達的境界》等,這些著作顯示了他成熟的超個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
馬斯洛廣泛的研究從自我實現心理學原理出發,大大超過了心理學研究的範圍,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宗教、哲學、美學等領域,提出了對於社會、教育、管理、宗教等進行變革的構想,進而形成了內在教育論、心理治療論、社會變革論和優美心靈管理論等理論學說。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和作為最高動機力量的自我實現等概念非常有名,是他的主要貢獻。
1971年6月,馬斯洛於加利福尼亞門羅公園逝世,享年60歲。
馬斯洛的心理學被稱為“第三思潮”,是相對於在他之前兩大思潮而言的。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第一思潮”和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第二思潮”。馬斯洛的“第三思潮”無論在思想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上,還是在心理治療方法上,都是對弗洛伊德學說和行為主義理論的突破和揚棄,他打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和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提出了一套更為進步的人類理論。
弗洛伊德心理學體係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來源於弗洛伊德本人的醫學臨床實驗。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精神病患者和心理變態者。馬斯洛曾說:“如果一個隻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精神病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那麼他對人類的信心將越來越小,他會變得越來越‘現實’,眼光會越來越低,對人的期望也會越來越小……因此,對畸形的、發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進行研究,就隻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這一點已經是日益明顯了。一個更普遍的心理科學應該建立在對自我實現人的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