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發 揮 品 格 的 力 量(1 / 3)

第 三 章發 揮 品 格 的 力 量

品格是金錢買不到的

一個人的人格,是他作為人而能夠擁有的最輝煌的桂冠和最高的榮耀。它,是一個人最可寶貴的財產;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個人在信譽方麵的全部財產。

高尚的人格,是人的尊嚴的最高形式的體現,是一個人價值的最大限度的展示。

每一種高尚的品格,每一種真正的美德,如勤勞、勇敢、誠實、正直、廉潔、自律,都自然而然地得到人們的崇敬。具備這些美德的人值得人們信賴、信任和效仿,這也是自然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弘揚了正氣,他們的出現使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可愛。

人格,使社會中的每一種職業——不論是政治家、知識分子,還是工人、農民——不論它是高貴還是低賤,都成為一種榮耀;它使社會中的每一個崗位都受到鼓舞。因為職業的高貴與低賤,並不表示一個人的人格的高貴與低賤。人格,它比財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榮耀都毫無偏見地得到保障,因為財富的多寡,也並不表示一個人的人格的高貴與低賤。

天才總是受人崇拜,但品格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前者是超群智力的碩果,而後者則是高尚靈魂的結晶。但是,從長遠來看,是靈魂主宰著人的生活。天才人物憑藉自己的智力贏得社會地位,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獲得聲譽。前者受人崇拜,而後者被人視為楷模,並加以效仿。

人格,它伴隨著的是時時可以湊效的影響,因為它是一個人被證實了的信譽、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結果,而一個人的人格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顯著地影響別人對他的信任和尊敬。

人格是人性的最好形式。它是道德規範在個體身上的體現。有個性的人在任何有一個好的政府的國度裏,他們都是社會的動力和民族的脊梁,因為主宰世界的主要還是道德品質。即使在戰爭中也是如此,拿破侖曾經說過:道德的力量比物質的力量強大十倍。

任何民族的力量、工業和文明全都依賴於個人的人格,也正是它構成了一個國家安全和穩定的基礎。而法律和製度隻不過是它的派生物。生態、個體、國家和種族之間的平衡與協調都隻有依靠他們才能獲得,否則,就是一句空話。正如一定的原因產生一定的結果,同樣地,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也會產生相應的結果。

一個人即使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能力平平,並且收入不微薄,但是,隻要他人格高尚,他同樣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不管是在車間、會計室、商業中心還是在議會。1801年,坎寧極有見地地寫道:“一個人的人生之路必定要通過自己的人格來獲得力量。我不會嚐試其他的途徑,我對這條道路充滿自信。它雖然不是最快的捷徑,但它是最靠得住的方法。”

或許你會崇拜有才智的人,但是,在你信任他們之前,他們必須做一些事情取信於你。對於一個你不能信任的人,他越是富有才華,就會讓你越感不安。因此,約翰·羅素爵士以深刻的洞察力指出:“在英國,向天才人物請求幫助,但聽從人格高尚的人的教導,這是一條根本的原則。”

弗蘭西斯·霍恩的一生就極有說服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悉尼·史密斯指出,霍恩將會風範長存,名垂青史。科克本爵士發表評論指出:“他的一生散發著耀眼的光芒,他的人格,他的精神,將感召每一個心地正直的年輕人。”他在38歲英年早逝,他在公眾中比任何個人更有聲望。除了那些鐵石心腸的人和那些卑鄙齷齪的人以外,所有人都尊敬、愛戴、信任和哀悼他。死去的議員從沒有人像他這樣獲得議會的尊敬。現在,每一個年輕人或許會問,他為什麼會獲此殊榮?是因為他高貴的出身嗎?而他隻不過是愛丁堡一個商人的兒子。是因為他巨額的家產嗎?而他和他的家人除了勉強維持生計外別無其他。是因為他高貴的職位嗎?而他和一個普通人一樣隻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參議員也隻當過幾年,而且也沒有產生什麼特別的影響,工資也極為微薄。是因為他的出眾的才華嗎?而他並不特別優秀,也沒有任何天才。他慎重穩健,唯一的目標就是不要出錯。是因為他雄辯的口才嗎?他語調平緩,耐人尋味,沒有任何誇張的恐怖或勸誘。是因為他高雅的舉止嗎?他隻不過是行動正確、待人親切而已。

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呢?隻是因為他的見識、勤勞。嚴格的自律和善良的心地,這些品質是許多人所望塵莫及的。是他不同凡響的人格的力量。這種人格不是先天的稟賦,不是由什麼特殊的元素構成,而是他通過後天的努力形成的。在參議院中,比他更具才華、更有雄辯口才的大有人在,但是,在道德品質各方麵的組合中,卻無人可與他匹敵。霍恩的一生表明,除了通過文化和慈善事業獲得影響外,還可以通過其他各種途徑獲得社會影響,即使在公共生活的競爭和嫉妒中,這種影響也不可抹煞。

富蘭克林也把他作為一個社會名流的崇高聲望,歸因於個人性格的正直誠實,而不是自己的才能或口才,因為自己在這些方麵都隻是一般。因此,他說:“正直誠實使我在人們中享有聲望。我口才很差,根本談不上雄辯。遣詞造句還猶豫不決,很難說正確使用語言。不過我還是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和地位低微的人一樣,對地位很高的人來說,品格使人產生信心。據說沙皇俄國亞曆山大一世的品格的力量,抵得上一套法律製度。在佛朗德戰爭期間,蒙太古是唯一不關上城堡大門的法國紳士。據說蒙太古的人格力量比一個騎兵團更有效地保護了他的家園。

人格就是力量,在一種更高的意義上說,這句話比知識就是力量更為正確。沒有靈魂的精神,沒有行為的才智,沒有善行的聰明,雖說也會產生影響,但是它們都隻會產生壞的影響。

我們或許會從中受到教育或者會覺得他們有趣。但是,我們不會去崇拜他們,這就像要我們去崇拜一位扒手的敏捷或一位在高速公路上跑馬的騎士一樣,是十分困難的。

誠實、正直和仁慈,這些品質並不是與每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但它卻成為一個人人格的最重要方麵。正如一位古人所說的:“即使缺衣少食,人格也先天地忠實於自己的德行。”具有這種品質的人,一旦和堅定的目標融為一體,那麼他的力量就可驚天地,泣鬼神,勢不可擋。他有能力實施善行,有能力抵製邪惡,有能力忍受各種困難和不幸。

當史迪芬落入那些想加害於他的卑鄙小人之手時,他們帶著嘲諷的口吻問他:“現在你的堡壘在哪裏呢?”“在這裏。”史迪芬把手放在心窩上,無所畏懼地說。正是在不幸的環境中,這位正直的人的人格閃爍出了最耀眼的光輝。在其他各方麵都已遭致失敗,但他憑著自己的正直和勇氣傲然屹立。

艾斯肯爵士是一個獨立性很強、小心謹慎而堅持真理的人。他的行為準則值得每一個年輕人銘刻在心,他說:“我早年的第一條行為準則和要求是,做我的良心告訴我那是我的職責的事情,把後果留給上帝去考慮。父母給我的教導我至死不忘,我相信他們從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我一直在實際生活中嚴格遵循,我沒有任何理由去抱怨說這種順從是一種犧牲。相反地,我發現他們指給我的是一條通向幸福和成功的道路。我也應該給我的孩子們指出一條同樣光明的道路。”

在生活中有許多虛假的品格,不過,人們並不難對此加以識別。品格是金錢所買不到的,但是,品格卻能帶來金錢,帶來一些比金錢更可寶貴的東西。一些人知道人格的金錢價值,他們會為此弄虛作假,達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克羅尼·克托雷斯曾經對一個以誠實正直著稱的人說:“我願意以1000英鎊來換取你的美名。”“為什麼呢?”“因為我可以用它賺取10000英鎊的利潤。”這個流氓回答說。缺憾的真義

怎樣麵對人生不可避免的缺憾,而不感到缺憾呢?

既然躲是一定躲不過去的,那麼就勇敢地去麵對它吧。孤單不一定不快樂,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轉身不一定不再回頭——勇敢地去麵對它,你也許就會發現缺憾的本來麵目,你也許就會發現世界的本來麵目。

人生的旅途並非處處鮮花,而要常常跟不如意結伴而行。疾病纏身、情場失意等缺憾,常常會使人忿忿不平,歎息不止。失去平緩的心態,心理容易發生心理扭曲、變形,不但影響工作情緒和生活質量,而且有害於身心健康。這時,我們就要學會自我安慰。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安慰別人,也有可能得到別人的安慰,可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我安慰,學會這樣一種心理防衛的最佳方式,通過積極的自我評價以及對自己適度的寬容,撫慰自己因失敗、挫折、不幸而痛苦不堪、深感缺憾的心靈。

——麵對缺憾,要告訴自己這是合乎自然的事情。缺憾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人人必領的“快餐”——既“光顧”我,也“光顧”他,這是合乎自然的事;總是一帆風順、事事如意,這隻是一種良好的願望,實際並不存在。這樣想,我們在缺憾麵前就不會傷心哭泣,而會發現缺憾之美,領略缺憾之美,相信自己總有路可走。

——缺憾似乎不講情麵,其實卻具有慈母之心;缺憾對於我們的渴望似乎是冷淡的,其實卻在鼓勵我們。沒有缺憾的生命是萎縮的生命。

——沒有缺憾是神話,擁有缺憾才是事實。天才也有缺憾。人類應當傳承一條真理,即“人類因為缺憾而存在,因為缺憾而永恒”。

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懂得缺憾的真義,那麼缺憾就會在他的麵前顯露它殘酷的一麵:假如一個人40歲還沒有升遷到主任,那就幾乎永遠不必再想這個位子了,因為臨退休爬上來已經嫌遲,既然不可能再由主任的位子往更高階層爬,那不如乖乖地待在下麵,免得影響了其他有衝力的人!假如一個人20歲時不美麗、30歲時不健壯、40歲時不富有、50歲時不聰明,那這個人就幾乎永遠失去美麗、健壯、富有和聰明的機會了!

不懂得缺憾的真義,就無法領悟這個世界的另一麵。這個世界是不等人的,它殘酷得甚至不能給予失敗者一點同情心:幾個人執行秘密戰鬥任務,其中一個不幸受傷,無法繼續前進。為了怕他被俘之後泄露軍機,造成整個行動的失敗,領導者不得不將那人滅口;幾個人同去爬山,以繩索相連攀援峭壁,一人失足,懸在半空中,費盡方法不能解救,而其他人卻可能因此都被拖下深穀。這時,隻有割斷繩索,將那人犧牲。這樣,我們不必責怪任何人。

人,隻要有一種信念,隻要有所追求,那麼就有缺憾相伴。在自重、自覺、自製引致的生命崇高境域裏,缺憾就是奮鬥者的重要標記,就是成功者的禮物之一。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在奮鬥中就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都能適應。

雖然很多人長期的奮鬥多有俗套和圓滑,雖然他們留下了很多缺憾的行跡,卻也留下了很多成功的奧秘。他們的成功和人們的成功一樣,就是洋溢的生命力突然衝決缺憾的堤壩。

懂得缺憾的真義且滿身缺憾的人,一般不會因襲任何傳統,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他們的去路。對他們而言,缺憾的路標全部是指向前方、指向成功之境的。後發製勝顯然是滿身缺憾者成功的奧秘之一。

大部分人的行為都受控於波動的情緒。一個人可能產生的情緒有疲倦、不安、痛苦、愛、沮喪、孤獨、快樂、興奮、生氣、無聊、鬆弛、難過、缺憾……人生有著太多的情緒,缺憾在其中顯得太微不足道,甚至已經被淹沒了。

如果你一直處在缺憾的狀態,例如肩膀一直垂著,走起路來雙腿仿佛有千斤之重,覺得情緒甚差,那麼你得深吸一口氣,抬起頭來,挺起胸膛,臉上堆滿笑容。這個動作或許有些可笑,不過隻要你做得勤快,它便能使你快樂,帶給你很多樂趣。熱情、渴求、感激、和氣、溫柔、幽默、快活、好奇、自信……這些狀態可以幫你找到久違的自信,讓你的臉上掛上笑容。

笑是所有情緒中最受人歡迎的,從缺憾中綻開的笑容是最美的。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情緒,可是我們已經真正體驗到的又有多少?從缺憾中綻開笑容,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我們應該去仔細體驗。

回顧一下真正屬於你的走出缺憾的曆程。要知道,即使其他人也可能了解這些曆程,但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並不見得了解那些細節,隻有你自己心裏最清楚,你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擔憂了多少時間,進行了多少次計劃,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以及自己情緒上所受的影響。這些細節,都是值得你獨自回味的。

如果選擇你得到他人認同的某一個成功事例,回憶自己為走出缺憾而付出的真正代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讚揚自己,你將使自己感到滿意。要努力回憶自己為成功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用去了多少時間,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正如一座大廈是由無數磚頭建成的一樣,你的成就也是多種原因促成的,是那些具體的工作使“精美的建築”得以竣工。肯定自己的成就,就要認同並感激它們。

人生不是苦旅,別把境況看得那麼壞。習慣於自我懲罰。自我折磨的人,一般視野比較狹窄,思維比較封閉。他們的眼睛隻是死死盯在自己遇到的困難、挫折和失敗上,結果把困境看得越來越嚴重,以致被自己壓得抬不起頭來。

與那些缺憾更多的人比較,你會不會長歎一聲,然後便有“冬逝春到”的感覺呢?如果有,你就會抹去對人世的許多不平,對人生的許多哀怨。

自我解嘲是人們心理防衛的一種方式,是生活的藝術,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幫助,也是對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它並非逆來順受,不思進取,而是隨遇而安,放棄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重新設計自己,追求新的目標。一個人要做到自我解嘲,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為什麼一有缺憾就拚命去補足?正因為我們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憾,我們的未來才有無限的生機和無限的可能性。這,何嚐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隻改變你能改變的事

實際上,自信的力量是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相信自己始終伴隨著我們。在我們跨出第一步時,我們就相信自己會走;在我們說出第一句話之前,我們就相信自己會說。因為我們先相信,所以我們會去完成它。反之,如果我們根本不相信,那我們就不會去行動,許多機會便是這樣從身邊悄悄溜走的。

通往自信的關鍵是自律。自信使我們能以智力、體力來迎 接任何挑戰,但那隻有在我們能完全控製自己時才能達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克服自疑的心態,而使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至。我們不能等那個不肯定的自我給我們允許才行動,我們可以勇往直前地去做。

“上帝允許我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給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並給我智慧區分它們的不同”。這個古老的禱告有助於我們分辨出自己該在何處用力,該在何處適可而止。有些限製是真的,不是靠你的毅力可以改變的。尼爾·奧斯汀天生一雙變形的手,他的父親說:“兒子,你是絕對沒辦法靠你的雙手維生的,所以你最好盡力發展你的腦子。”尼爾接受了自己的限製,成為了圖書館界的領導者和受歡迎的作家。

那些憤怒地跟天生限製過不去的人經常會變得刻薄和有挫折感,慢慢失去自信。因 為他們懷有對自己不真實的理想,經常會有“方桌腿放進圓洞中”的感覺。他們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無力改善或隻能有限改善的事情上。經常的失敗會把他們打垮,使他們失去起碼的自信。這種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不可能的夢想”上,遭受打擊是難免的。當然,“不可能的夢想”有時是偉大的和令人振奮的,但如果用一生之歲月來追求一個不可能的夢想則是下下策。人們應善於用“實際的夢想”來代替那種“不可能的夢想”。

但是,更多的限製是劃地為牢。曆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在開始時都是“這是絕對做不成的”。其他人的意見或者我們的疑問常常會削減我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有時不過是一種感覺,如果我們以一種肯定的態度去反應這種感覺,那麼久而久之,它自然就會變成一種實在的行動,而我們的這種感覺,也會更強,自信自然會逐步增長起來。

至少有95%的人,其生活多多少少受到自卑感之害,數百萬不能成功與幸福的人,也受到自卑感的嚴重阻礙。

從某個角度來看,地球上每一個人都不如另一個人或另一些人。你知道你舉重比不上保羅·安德森,擲鉛球比不上白利·歐布萊恩,跳舞比不上亞瑟·毛瑞,這些事情你知道得很清楚,但你不應因為比不上他們而產生自卑感,使你的人生黯淡無光,也不該隻因為某些事情無法做得像他們那麼有技巧,而覺得自己是塊廢料。

自卑感的產生不是來自“事實”或“經驗”,而是來自我們對事實的結論與對經驗的評價。例如:你是個舉重不行的人,或跳舞不行的人,但是,這並不是說你是個“不行的人”。安德森與毛瑞沒辦法替人動外科手術,他們是“手術不行的人”,但這並不意味他們是“不行的人”。這全部決定在我們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拿什麼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自卑感之所以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並不是由於我們在技術上或知識上的不如人,而是由於我們有不如人的感覺。

不如人的感覺,產生的原因隻有一種:我們不用自己的“尺度”來判斷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我們這樣做,毫無疑問地,隻會帶來次人一等的感覺。因為我們想,我們相信,我們假設應該以某些人的“標準”來向他們看齊,所以我們覺得憂慮,不如人,因而下個結論說我們自身有毛病,然後這個愚昧推理過程的邏輯結論是:我們沒有“價值”,我們不配得到成功與快樂,我們如果不覺得抱歉與罪過,就無法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與天賦,不管我們有多行。

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接受了“我應該像某某人”的觀念或“我應像其他每一個人”的錯誤觀念。事實上並沒有“其他每一個人”的通用標準,況且“其他每一個人”都是由個人組成的,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有自卑感的人,為了要取得優越地位所作的努力,隻會使錯誤更加牢固,他的感覺是發自“我不如人”的錯誤前提。他整個“邏輯思想”的內涵與感情也源自這個錯誤的前提。他覺得不適合,因為他比不上別人,所以他的藥方是使自己跟別人一般好,若要覺得舒服,就要使自己比別人優越。努力地想取得優越地位,會招來更多的困擾,受到更多的挫折,有時甚至會導致以前沒有的神經機能病。他變得比以前憂鬱,而且“愈努力”憂鬱愈加深。

卑下與優越是一枚銅幣的兩麵,隻要了解這枚銅幣本身是假造的,問題就解決了。

你應該認識到:你不“卑下”,你不“優越”,你隻是“你”。

你身為一個人,不必與別人比較高下,因為地球上沒有人和你一樣,也沒有和你同一等級的人。你是一個人,你是獨一無二的,你不“像”任何一個人,也無法變得“像”某一個人,沒有人“要”你去像某一個人,也沒有人“要”某一個人來像你。

上帝並沒有創造一個標準人,也沒有在某人身上貼標簽說“這個才是標準”人。他使人類有個別獨特之分,猶如他使每一片雪花有個別獨特之分一般。

上帝造人,有高矮、大小、肥瘦、黑白、紅黃之別,他並不偏好某個大小、形狀與膚色。有一次林肯說過:“上帝一定愛普通人,因為他造了許許多多。”這句話錯了,並沒有所謂的“普通人”——人沒有所謂“高級”或“普通”的格式,如果他說:“上帝一定愛不普通的人,因為他造了許許多多。”這句話或許更接近事實。

不要拿“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因為你不是“他人”,也永遠無法用他人的高標準來衡量自己;同樣的,他人也不該以你的標準來衡量他們自己。隻要你了解這個簡單、明顯的真理,接受它,相信它,你的自卑感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要過分關心別人的想法。你過分關心“別人的想法”時,你太小心翼翼地想取悅別人時,你對於別人真正是假想的不歡迎過分敏感時,你就會有過度的否定反饋、壓抑以及不良的表現。

無論何時,你不斷有意地監視你的舉止、言詞、態度時,你一樣會顯得抑製並且神經過敏。

過分謹慎也無法使你好好表達;它隻會閉塞、限製、抑止你創造性的自我,而使你給別人以一個不良的印象草草收場。

使別人對你產生良好印象的方法是:絕對不要有意地“想”讓別人對你產生好印象,絕對不要為了有意構想的效果而行動或不行動,絕對不要“猜疑”別人對你有什麼印象或別人如何評論你。

愛默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論自信》中寫道:“在每一個人的教育過程之中,他一定會在某時期發現,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不論好壞,他必須保持本色。雖然廣大的宇宙之間充滿了好的東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塊給他耕作的土地,否則他絕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種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沒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什麼和知道些什麼,而這都是他必須去嚐試求取的。”對此,伊笛絲·阿雷德太太的體會是非常深刻的。

伊笛絲·阿雷德太太從小就特別敏感而靦腆,她的身體一直太胖,而她的一張臉使她看起來比實際還胖得多。伊笛絲有一個很古板的母親,她認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總是對伊笛絲說:“寬衣好穿,窄衣易破。”而母親總照這句話來幫伊笛絲穿衣服。所以,伊笛絲從來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上體育課。她非常害羞,覺得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樣”,完全不討人喜歡。

長大之後,伊笛絲嫁給一個比她大好幾歲的男人,可是她並沒有改變。她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滿了自信。伊笛絲盡最大的努力要像他們一樣,可是她做不到。他們為了使伊笛絲開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隻是令她更退縮到她的殼裏去。伊笛絲變得緊張不安,躲開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壞到她甚至怕聽到門鈴響。伊笛絲知道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又怕她的丈夫會發現這一點。所以每次他們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她假裝很開心,結果常常做得太過分。事後伊笛絲會為這個難過好幾天。最後不開心到使她覺得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道理了,伊笛絲開始想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