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H.Maslow一九○八—一九七○年),出生於美國一個猶太移民家庭,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八年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是現代世界著名成功心理學大師。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被稱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他主張“以人為中心”的心理學研究,研究人的本性、自由、潛能、動機、經驗、價值、創造力、生命意義、自我實現等對個人和社會富有意義的問題。他從人性論出發,強調一種新人形象,強調人性的積極向善,強調社會、環境應該允許人性潛能的實現。主張心理學研究中應給予主觀研究方法一定的地位,並應突出整體動力論的重要。
馬斯洛反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和華生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馬斯洛把人的本性和價值提到心理學研究的首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組織管理、教育改革、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需要層次論在他的心理學體係中占據基礎性地位,自我實現論則為他心理學體係的核心。
馬斯洛以人性為特征的心理學形成了心理學史上的“第三思潮”,猛烈地衝擊著西方的心理學體係。《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第三思潮”是人類了解自身過程中的又一塊裏程碑。”
一九三三年,馬斯洛在威斯康馨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主要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一九四三年,馬斯洛發表了《動機理論引言》和《人類動機理論》兩篇論文,第一次把現代心理學的各個流派,包括弗洛伊德主義、華生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和有機體理論等綜合了起來,提出了心理需求層次理論基本框架,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認識的需要、對美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在學術界令人耳目一新。馬斯洛在研究人類動機時,始終強調整體動力論的貫徹,並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全人類共有的、作為似本能天性的基本需要研究之上。這為他的自我實現心理學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的萌芽。
馬斯洛隨後在自我實現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要以最優秀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而不能像弗洛伊德那樣以心理變態者、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也不能像華生行為主義學派那樣以小白鼠為研究對象,他選定了兩組人作為研究對象,概括了自我實現者的十三個特征。他指出自我實現的人並非十全十美,但他們卻是一種價值觀的楷模。
馬斯洛還提出“價值失調”理論,提出當時社會存在的許多常見精神疾病現象的治療,主要包括權力狂、固執偏見、心煩氣燥、缺泛興趣,特別是沒有生活目的和生活意義等現象。
總之,到一九五一年,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已經逐漸成熟。同年,馬斯洛出版了《動機與人格》一書,這本書使馬斯洛成為了著名人士,被公認為五十年代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一部學術著作,這也是馬斯洛的經典力作。
馬斯洛接著著手研究“高峰體驗”。他從自我實現者那裏發現他們往往頻繁地感受到極度地喜悅,體驗到心醉神迷的美妙感受。這些美妙體驗有的來自大自然,有的來自音樂,有的來自兩性生活。馬斯洛認為這不是一種迷信,而是自我實現者的一種成功享受。高峰體驗使個人的認知能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轉化,由缺失性認知發展到存在性認知,達到了對於存在價值的領悟和認識。自我的特性達到了相對完善的狀態,在這一狀態中,人們共享了自身最高程度的同一性。因此,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短暫過程,是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他相信每個人這種潛力都存在,認為這種現象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清楚的,這才應該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一九五七年,關於人類價值觀新知識的第一屆科學會議在麻省理工學院召開。馬斯洛在會上提出了他對價值觀的看法,強調價值觀是可以科學地進行研究的。他認為人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嚴重傷害到他們作為人的感情,他們就會形成不健康的價值觀,因為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
一九六○年,馬斯洛提出了“優心態群體”理論,他提出由一千個自我實現者和他們的家庭組成“優心態群體”,這就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在這個理想社會環境下,人類天生的本能就可以得到越來越多的表現,就會實現他的思想。
一九六一年,馬斯洛在弗羅裏達大學發表了“關於心理健康的一些新問題”的著名演講,他認為幽默與自嘲對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幽默能夠釋放人的潛能。他隨後出版了《存在心理學》,諸如“高峰體驗”、“自我實現”、“需要層次論”“缺失需要”、“存在需要”等概念一時非常流行,成了美國六十年代的主要時代精神。
一九六二年,馬斯洛為了學術研究,他親自到安德魯·凱依的非線性管理係統工廠進行調查。他把自己在工廠的調查研究寫成了《夏天的筆記》,最早以《理想管理》(又譯作《優美心靈管理》)為名印刷出版,在學術界和企業界流傳。在書中他闡述了有關管理學方麵的嶄新思想,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人性觀念,如開明管理、領導心理、綜效原則、人力資本、員工動機、開拓創新、革新會計、企業評判等觀點。這些管理思想幾乎成了現代管理與組織的基本原則,成為了現代管理理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一九六四年,馬斯洛發表了《宗教信仰、價值觀和高峰體驗》一書,在書中他認為高峰體驗是有組織的宗教的精華,闡述了他對宗教信仰的看法。
一九六六年,馬斯洛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這表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他又出版了《關於科學的心理學:一種探索》,對當時主流科學及其基礎進行了批判。接著又出版了《關於超越性動機的理論——人類價值的生物學基礎》,對人類天生的創造性、勇於接受挑戰等高層次需要作了進一步分析,提出了存在價值(B—價值)理論。
馬斯洛涉及非常廣泛,在許多領域都進行過探索和研究。他主要著作有一九五四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存在心理學探索》、一九六四年出版的《宗教、價值與高峰體驗》、一九六五年出版的《優美心靈的管理》、一九六六年出版的《科學心理學》、一九七一年出版的《人性能達的境界》等,這些著作顯示了他成熟的超個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
馬斯洛廣泛的研究從自我實現心理學原理出發,大大超過了心理學研究的範圍,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宗教、哲學、美學等領域,提出了對於社會、教育、管理、宗教等進行變革的構想,進而形成了內在教育論、心理治療論、社會變革論和優美心靈管理論等理論學說。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和作為最高動機力量的自我實現等概念非常有名,是他的主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