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申斯的成功,一是在於他始終關注社會問題,能夠觸動選民的心;一是他自己從小打工,最後用打工所得的700美元資助了一場成功的市長競選。我不是說每個美國孩子都能當選市長。相反,大多數青少年表現的政治冷漠,使塞申斯的參與精神顯得格外珍貴。但是,塞申斯的成就確實反映了美國教育出來的孩子的一些共同特點,那就是“能折騰”、敢想敢幹、富於行動能力。同時,他的當選,表現了自治社會的優美之處。人說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有自治的天賦,看來此言不虛。人家連個孩子也懂治理之道。很難想象,我們這種應試教育,能夠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更難想象,我們的製度,會使公民在管理自己的社會方麵如此早熟。
2005年,美國選出了曆史上最年輕的市長:邁克爾·塞申斯(Michael Sessions)。他是一個剛剛在2005年9月22日度過了自己18歲生日,並登記獲得投票權的高中生。這次以一個臨時候選人的身份,在選舉中擊敗51歲的原任市長而當選。
事情發生在密歇根州距離底特律100英裏的一個小市,名叫希爾斯代爾(Hillsdale),人口8200。在此之前,美國曾有過兩位19歲的青少年當選為市長。但這兩位不僅年齡比塞申斯大一歲,而且那兩個市規模也小得多。所以,這次塞申斯當選,一下子成為全國新聞。
塞申斯是個罕見的政治動物,上高中二年級時就開始談論競選市長的問題。這次動了真。開始父母對這樣的事情非常懷疑,後來則成了他的支持者。塞申斯最大的支持者,大概是市消防隊。那些消防隊員,被他的激情所感動,覺得市裏需要這樣的朝氣,而塞申斯也並非隨便玩玩。他競選前,認真研究了市裏麵臨的問題,然後決定自己的立場。當地的經濟,由於受全球化中企業把低端工作“外包”到國外的影響,十分蕭條,有大量的失業。塞申斯自己的父親就丟了工作。因此,他決定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確定自己的競選綱領。同時,他用自己暑期打工掙的700美元來資助自己的競選,走家串戶,使選民了解自己。由於年齡,他引起了格外的注意,上了美國晚間笑星戴維·萊特曼(David Let terman)主持的午夜喜劇節目,因此全國知名。
這個高中生,在2005年11月8日的選舉中,僅以兩票之多擊敗現任市長。因為地方小,市長屬於業餘型,沒有辦公室,沒有辦公桌、文件櫃。他的前任,每月僅領250美元的津貼。不過,塞申斯並不敢掉以輕心,沒有上任就開始緊張起來,拚命學習治理之術,並成立包括被他擊敗的前市長在內的顧問委員會。他稱自己麵臨的最大的挑戰,是讓人們把他這個孩子認真對待。經過一段學習,他的信心與日俱增。他甚至已經開始談論連任的問題。
塞申斯在家鄉當了市長,自己的學業怎麼辦?現在還不得而知。不過,依照美國的規矩,有這樣的成就,未來上名校怕是有足夠的資本了。
塞申斯的職位雖然不像紐約市長那樣重要,但他的政治才能已經讓許多人驚歎。有人甚至覺得,他未來說不定會當總統。這話雖然有些異想天開,不過塞申斯的故事,在教育上給了我們諸多啟示。
我一直強調,美國的教育,自始至終強調對社會的服務:孩子從小要為自己打工,為社會打義工。由此了解社會,鍛煉自己的能力。塞申斯的成功,一是在於他始終關注社會問題,能夠觸動選民的心;一是他自己從小打工,最後用打工所得的700美元資助了一場成功的市長競選。我不是說每個美國孩子都能當選市長。相反,大多數青少年表現的政治冷漠,使塞申斯的參與精神顯得格外珍貴。但是,塞申斯的成就確實反映了美國教育出來的孩子的一些共同特點,那就是“能折騰”、敢想敢幹、富於行動能力。同時,他的當選,表現了自治社會的優美之處。人說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有自治的天賦,看來此言不虛。人家連個孩子也懂治理之道。很難想象,我們這種應試教育,能夠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更難想象,我們的製度,會使公民在管理自己的社會方麵如此早熟。
我們的教育體製,我們的社會,什麼時候能給我們的孩子創造些塞申斯那樣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