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巍峨雄偉的蒼山群峰綿延起伏,橫亙南北,宛如一挽寬廣的手臂擁護著美麗富饒的大理壩子。蒼山由十九座高聳入雲、陡峭挺拔的山峰相連組成,山中森林密布,峰頂終年積雪。峰頂雪水融化後,順著十九座山峰間的山穀奔流而下,形成十八條溪水,清冽純淨的溪水涓涓細流,小橋流水,流淌進家家戶戶,潤澤著水土豐茂的大理壩子,然後一同彙入碧波蕩漾的洱海。

碧波蕩漾的洱海,本不是海,是一個高原湖泊,南北狹長,形狀像耳朵,故名“洱海”。至於,為什麼不取名為湖,而偏偏叫海?這絕不是當地蠻人身處紅土高原,沒有見過遙遠的大海而不知海的雄偉壯闊,也不是蠻人的“夜郎自大”而自欺欺人。當你麵朝洱海的時候,你會明白她真的是海,不是湖——每當望夫雲升起,海風肆虐,海麵波浪起伏,波濤洶湧的海浪向岸邊奔來,猶如千軍萬馬洶湧而至,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洱海是白族人偉大的母親,用她溫暖寬廣的胸懷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美麗善良、勤勞勇敢的白族子孫,孕育了大理獨特豐富的民族文化,也孕育了這個美妙和諧的“妙香佛國”。

有“百二山河”之稱的蒼山洱海,景色秀麗、風光旖旎,宛如人間樂土。可有幾人會知道這裏曾經的金戈鐵馬、血雨腥風?風、花、雪、月的大理讓中原垂涎問鼎,世代戰亂不斷,烽火連天,於是錘煉出勇敢善戰的白族人民。

白族人民並非好戰,他們更渴望和平,隻是世代生活的這塊樂土需要他們誓死守護著,抵禦外來的強敵和防止內部的戰爭,永葆樂土。

曆經滄桑,幾千年的曆史演變,自傳說中的“鶴拓大理”起,曾有過白國、河蠻、昆明、葉榆、南詔、大理等數十個地方政權相繼統治,也是大理文明發展的開始。勤勞智慧的白族人民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創新、兼容並取,創造了先進燦爛的民族文化。由於不斷的戰爭讓這裏深受苦難,一心向善的白族人民接受了佛光的沐浴,於是大理遍地金蓮,家家供佛,村村造塔,從此白族人民在佛主的庇護下安居樂業,“妙香佛國”便聞名於世。

漫話曆史

時間大約追溯到八世紀的唐代初期,大唐王朝開始沉浸在歌舞升平的時候,位於西南一隅的雲貴高原上崛起一支由皮邏閣為首領的少數民族部落——蒙舍詔,定都太和後逐漸壯大,最終統治西南,與大唐王朝相抗衡。

在遙遠的大西南,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的洱海周圍生活著不同大大小小的土著部落,各有領地,互不役屬。其中有實力較大的蒙舍詔(今巍山)、蒙嶲詔(今漾濞)、浪穹詔(今洱源茈碧)、鄧(一作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越析詔(今賓川)等六個小邦國,稱為六詔(詔,古代西南少數民族首領——“王”的稱號。“南詔蠻,本烏蠻之別種也,姓蒙氏。蠻謂王為‘詔’,自言哀牢之後。”——《舊唐書》)。蒙舍詔位於六詔的南邊,故稱“南詔”。出於權謀戰略,大唐王朝利用扶持當地西南政權以牽製強大的吐蕃王朝,支持南詔先後征服西洱河地區,遷都太和城,消滅其他較大的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

南詔王皮邏閣統一六詔後,脫離了唐王朝的統治,實力不斷壯大,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國,雄霸西南地區。強盛時期的南詔國,疆域囊括了今雲南全境以及四川大渡河以南、貴州、廣西大部分地區,勢力範圍也擴張到越南、緬甸、老撾、泰國等國,影響甚遠。

南詔帝國的迅速崛起,讓周圍強大的大唐王朝和吐蕃政權受到嚴重威脅,不可小覷。於是,三個強大的政權之間相互角逐,演繹著不同大小的戰爭,精彩的曆史永遠載入典籍和傳說後人。

神話傳說

傳說,大理曆史上最強大的帝國南詔國最偉大的第四代王,皮邏閣,在山中得到仙人的指點,研習法術,能呼風喚雨、變化多端,大顯神通。他借助法力統一六詔、征服蠻部,建立起雄霸西南、與唐王朝相抗衡的南詔帝國。

後來,皮邏閣癡迷於修仙,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於是,他舍棄了國王寶座,一心歸隱,在巍寶山中修煉成仙,乘鶴遠去,雲遊四海。在他歸隱之前,他把能掌控五行、起死回生的《五行訣》和開啟五行的鑰匙留給他的曾孫——南詔國第六代王異牟尋,異牟尋死後和它一起葬於神秘的點蒼山。

傳說,如果誰能得到《五行訣》和鑰匙,打開五行,誰就能再次統領南詔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