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尋找酒神精神的話,我以為,酒神精神當如爛漫的山花,花開遍野,而非隻是園囿中的庭植。它生長於鄉土,生長於民間,是活生生的,一如我們閱讀樟樹曆史所讀到的煉丹采藥的創造精神,薈萃天下的包容精神,勇闖四方的開拓精神,鍥而不舍的奮鬥精神,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重德尚義、勇於擔當的人格精神,以及一切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誌趣。曆史悠久的四特酒是樟樹老百姓共同創造的,它的發展涵蘊著一代代勞動者的探索奮鬥,因此,在這裏,酒神精神彌漫著地氣,彌漫著樟樹人的心氣。
譬如承接曆史、持之以恒的樟樹藥交會。曆史上,出外經營藥業的樟幫及其後裔不斷回鄉探親,往往帶回各地的道地藥材參加藥王廟會,這使得藥王廟會展出的藥材品種更齊更全,且都是上等正品,故有“藥不過樟樹不齊”之美譽。藥王廟會停止於1949年。1958年10月,毛澤東主席作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的批示,隨後,江西省衛生廳建議在樟樹辦製藥廠,時任省長的邵式平在批示衛生廳這一報告時第一次啟用了“藥都樟樹”之名,也是從這一年起,樟樹延續並光大藥材交易的傳統,於每年金秋時節在樟樹舉行一年一度的全國性藥材交流會,這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三個藥交會之一,至今已舉辦四十四屆,中藥材的交易無論規模、人氣、交易量和影響力,在全國醫藥會展業都是獨一無二的。在第四十四屆樟樹藥交會上,樟樹被中國中藥協會授予“中國藥都”稱號,這是全國唯一被行業協會認定的中國藥都,卻是早已在屹立於人們心頭上、口碑中的中國藥都。
譬如追求美好、裝點生活的樟樹吳城剪紙。剪紙是老百姓的生活藝術,其來源於帽花、枕頭花、鞋花、圍兜花、背褡花、兒童涎兜花、被麵花、帳簾花等女紅,那些剪花是刺繡必備的紙樣,後來,逐漸發展為脫離刺繡而能夠獨立欣賞的剪紙藝術品,它不僅成了人們迎年慶節、賀喜拜壽的禮物,交朋結友、談婚論嫁的信物、喪葬與祭祀活動中的用品,並且,每逢過年過節、喜慶之日,心靈手巧的藝人們喜用精巧的剪紙裝點現場、營造氛圍,以此表達自己祈福避禍、追求平安祥和的美好心理和願望。有著大遺址的吳城,也有著曆史悠久的剪紙藝術,已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有專家認為,由吳城遺址發掘的青銅器,其上的許多紋飾圖案,與如今此地民間剪紙的常用花紋十分相似,手法和風格也如出一轍。又稱,樟樹有南唐時期所立的太平觀石碑,花崗岩質,姿態雄健,雖曆經滄桑,但至今整體保存較好,經千年風雨侵蝕,字多湮滅,或有可識者,字大如卵,勒石甚精,書體端莊,筆力挺拔,其精美的紋飾圖案參照的就是當地剪紙原型;臨江鎮的鍾鼓樓高達三十米,樓內銅鍾一座,重達三千餘斤,每日晨昏報時鍾聲悠揚悅耳,聲傳十餘裏。銅鍾形體粗獷壯美,鍾上有銘文和圖案,圖案古樸優雅,邊飾花紋清秀整齊,亦可見當地剪紙對鑄造此鍾的影響甚大。倘若果然,那些紋飾圖案是生活在這片風水寶地上的人們血脈相襲的心靈密碼、世代鍾情的吉祥符號嗎?曆史上,因為北人南遷,因為贛江水道,中原文化在這裏泊船上岸是很自然的事,文化的交彙融合反映在剪紙藝術裏,便形成了粗中見細、粗細有致、清新恬靜的剪紙藝術風格。我曾造訪過吳城剪紙。一屋子的婦女,老的老,少的少,怕有幾十位吧。她們有年長的剪紙傳人,也有剛剛會使剪刀的女孩子。她們經常聚集在那間屋子裏切磋技藝。我走進她們中間,就是走進一屋子的歡聲笑語,一屋子的心靈手巧,一屋子的喜慶祥瑞,一屋子的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