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患麻疹的護理
麻疹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孩子患了麻疹,應該隔離。此外,還要注意精心護理。
開始起病時,孩子有打噴嚏、流淚、流涕等症狀,要注意不使其受涼感冒,並要保護黏膜。要保持房間內的空氣溫暖濕潤,可以用水煮芫荽或葦根,使藥氣不斷蒸發,使室內空氣濕潤,而且病兒吸入後有利於發疹。同時要注意室內通風,但不要讓病人被冷風直吹。
如果孩子高燒,疹子出得不好,可帶孩子看中醫,中醫有“托疹”的治療方法,可以使疹子盡快出齊,縮短病程。中醫常用的是升麻葛根湯,升麻3克,葛根6克,赤芍3克,甘草3克。每天煎服1劑,疹子大量出現後便停藥。
在孩子出疹期間,要避免冷風、冷水、驚嚇等強烈的外界刺激,以免疹子被“逼”回。在出疹期可能有腹瀉、惡心、腹痛等,不用特殊治療。出麻疹不必忌口,營養豐富,但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肥膩及刺激性食物。
在發燒時,要鼓勵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可喝鮮果汁、肉汁等。
在出疹期間,要注意孩子的個人衛生,內衣要清潔,床單要勤換。皮膚刺癢不適、脫皮時,不要抓撓,可用溫水洗。
8.預防步態異常
正常情況下,1歲到1歲半的幼兒開始學習走步並能獨立行走。若您的孩子在此時仍不能站立,或行走經常摔跤,出現行走異常,則說明可能隱藏著某種疾患。
腦性癱瘓
是一種非進行性神經疾病。主要表現為動作不協調、步態不穩、足尖著地、兩腿交叉呈“剪刀步”,或出現下肢癱瘓,走路時雙膝部相互碰撞,並伴有智力低下。
小腦病變
小腦位於大腦之下,其功能是協調身體的平衡和肢體肌肉引力的協調一致。如果小兒2歲以後走步還不穩,出現左右搖擺或向一側傾斜,說話不清楚等,應考慮到是否由於小腦機能失調而引起的。
當然,各種疾病表現出的症狀和體征會因人而異。隻要家長加以重視,平時注意觀察,就能及時發現病情,為早期診治創造有利的條件。
培養方案
1.正確對待不良行為
對寶寶的要求要合適
許多父母在對寶寶的態度上,常會出現兩種極端,都不利於寶寶身心健康的成長。一種即為溺愛,對寶寶百依百順,寶寶在家中不僅是小太陽,更是小皇帝。這樣會讓寶寶過分任性、自私。另一種卻是“棍棒教育”,對寶寶態度粗暴強硬,讓寶寶無時無刻不心驚膽戰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會使寶寶膽小、內向,並在他內心留下粗暴的陰影。還有一些父母在對寶寶的教育上往往很不明確,對寶寶的要求一時一個樣,也會讓寶寶感到困惑,易造成任性,應給寶寶立一些具體、明確、適當可行的規矩。規矩一經製定,不應輕易破例,要讓寶寶習慣對他的不合理要求和不正確行為要有所約束。
這時給寶寶立些規矩是必要的。寶寶已具有了初步的道德行為的判斷力,對於“對”與“不對”,“應該”與“不應該”,“可以”與“不可以”,隻要大人耐心教誨,寶寶便會逐漸理解。規矩立後,不是死的,應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失時機教育寶寶應該怎樣,不該怎樣等。規矩應多為正麵要求,比如大人看見寶寶爬上高處,應說“快下來!”不要說“不能爬那麼高”。正麵的語言寶寶容易聽懂。規矩不要太多,否則會束縛寶寶的活動和智力的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及家中其他人如爺爺、奶奶態度要明確一致,否則寶寶不能知道他到底是錯是對,該做還是不該做。比如爸媽責備寶寶,但爺爺奶奶卻護著,這樣寶寶在爸媽麵前可能很聽話,但在爺爺奶奶麵前卻要發泄、胡鬧、任性。
父母應成為寶寶的榜樣
不要以為隻有在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才是教育兒童。事實上你們生活的時時刻刻,都教育著兒童……你們如何穿衣,如何和人談話,如何談論其他的人,你們如何歡樂和不快,如何對待朋友和仇敵,如何笑,如何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影響。
馬克思說:“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和慎重。”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生活習慣、性格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孩子和父母具有天然的聯係,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都離不開父母,看到的是父母,聽到的也是父母。的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
雖然1~2歲的寶寶模仿積極性很高,但他們對是非善惡卻無法判斷,所以父母怎樣,寶寶也是怎樣,如一些父母困惑“寶寶怎麼會罵人呢?沒誰教他呀?”其實這都是寶寶跟大人學的,這位家長一定常罵人。正如俗話說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應以身作則,讓寶寶身心健康地成長,給寶寶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優良的性格品質。隻有自己先做到做好了,寶寶才能跟著模仿。
2.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寶寶在1歲半以後,隨著寶寶發音器官的日趨成熟,寶寶說話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他能聽懂的詞也多了,一般寶寶在18~21個月時能掌握50多個詞語,到2歲時可掌握130個左右。有時在遊戲、交流中,你還能聽到寶寶說出1個你從未專門教過的詞。這個詞可能是他對你說話的模仿,也可能是從其他地方學來的。
寶寶的語言能力從會說1個詞,逐漸出現2個詞的疊加,甚至3~4個詞的組合,慢慢地發生著質的飛躍,如會說“寶寶要睡覺”、“媽媽抱”等。寶寶開始逐步從成人的言語習慣中來掌握語言的語法結構。逐步學會使用一些基本句型。但寶寶這時說的詞句仍主要是一些非常短的不連貫的語言,大人需結合寶寶的手勢、表情來判斷具體的意思。不僅詞彙量在增加,詞彙的種類也在增加。以前一般隻會說常見的名詞、動詞,現在逐步增加了形容詞、副詞,如“大的”,“不”等。此外在發音上,寶寶也逐步準確,並且寶寶這時喜歡模仿大人發音,比如一首押韻的兒歌,你隻要給他唱幾遍,他就會跟隨你唱出最後押韻的字。
說話的積極性是發展寶寶語言能力的契機,父母應抓住這一機會,將語言練習自然地穿插到日常生活中、遊戲中。比如早上給寶寶穿衣時就可以教給他幾個詞或一兩句話,邊穿衣服邊練習,充分利用時間。或在和寶寶遊戲活動中,比如外出逛動物園,可告訴他一些動物的名稱,如老虎獅子等有什麼樣的特征,結合具體動物給寶寶留下較深的、具體的印象。還可以教寶寶唱兒歌。在和寶寶看圖畫書、講故事中,大人可一邊講,一邊問寶寶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讓寶寶複述一段簡短的故事。寶寶有時還會一個人在玩玩具時自言自語,嘰嘰咕咕個不停,但你又聽不清他具體說什麼,這是一種非交流性質的語言,寶寶原本也沒打算說給誰聽。這時大人可以不打斷寶寶,讓他自得其樂,也可以加入和寶寶對話交流,但注意要圍繞寶寶本來的話題,一般是寶寶正在玩的遊戲或玩具。
隻要父母認真想想,生活中處處有語言,處處也都存在發展語言的機會,但要注意教寶寶的話,應結合寶寶的情緒和興趣,讓寶寶在學習語言中感到樂趣,自然主動地學習。而不是刻意地、枯燥地學習,否則寶寶會一點興趣與熱情都沒有,在你教他說話時不積極主動地與你配合。而且,大人在教寶寶說話時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寶寶,在寶寶遇到困難時要耐心幫助。當寶寶取得進步時應及時鼓勵,在愉快的情緒下,潛能才會得到很好發揮。與寶寶的對話中,大人應盡量用規範的語言。不要重複寶寶錯誤的兒語,而應逐漸地糾正過來。對寶寶的錯誤發音更不要加以模仿、嘲笑,而應及時糾正。這樣寶寶說話的積極性就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培養寶寶大膽說話的好習慣。
3.培養全麵發育
1歲左右的孩子,各方麵較前都有了進步,不能再隻讓孩子玩玩彩球、彩帶,搖搖嘩啦棒了。這時教育的重點應放在接觸生活實際,了解周圍環境,發展認人識物的能力、獨立行走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上。
1歲左右的孩子能站立了,但行走還不夠穩,這時可以給孩子買幾樣帶輪的帶響的玩具。如學步車、小推車、一拉就叫的小木鴨等,以提高孩子學走路的興趣。在這一階段孩子視野開闊了,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各類事物都比以前增加許多,但記住的還不多,會說出來的就更少了。因此需要大人反複地教,把玩具或某種東西放在他的麵前,告訴他這個東西叫什麼,是做什麼用的,鼓勵孩子說出來。如在吃飯前把桌子放好,再擺上吃飯用具筷子、勺、碗等,教孩子認識,再結合可口的飯菜,能很快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這樣孩子學起來容易,如果拿一些很抽象的詞教孩子,沒有實物,孩子不易接受。
1歲以後,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認識事物,可以到動物園看看各類動物。周歲左右的孩子,對一些事物非常喜歡,不但想看,而且還想摸。家長可讓他摸摸家養的貓、兔、小鳥,但不要用動物嚇孩子。
在實際生活中還有許多知識,需要家長認真堅持教孩子,比如,孩子每天吃水果之前,家長可把蘋果、梨、香蕉、橘子等水果拿給孩子看,給他講其形狀、顏色、味道等,然後再給孩子吃。另外,還可以給孩子選購一些嬰兒畫冊,要內容簡單、色彩鮮豔、圖形較大的,一邊看一邊講給孩子聽,時間不能太長,一般5~10分鍾即可。在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中,免不了要摔跤,有時還把衣服弄得很髒。父母不要責怪孩子,要鼓勵孩子,讓他自己站起來,不要怕,要勇敢地繼續往前走。在教孩子早說話得不要操之過急,慢慢來,更不要哄嚇。因為學習說話並不是教得多學得就多,這要靠語言中樞神經的發育逐步成熟。當然,如果到了語言中樞發育成熟階段,沒有人教孩子說話,他也不會說話的,如果教孩子說話過於著急,甚至恐嚇,容易使孩子形成“口吃”。
這麼大的孩子,可以與大人玩簡單的遊戲了,孩子們都愛玩捉迷藏,一旦捉到,孩子會高興得直叫。也可以把玩具藏到不易找到的地方,讓孩子去找,他會很認真地尋覓“狗熊哪去了?”“汽車放在哪啦?”他會東轉轉、西瞅瞅,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找到了,他會表現得極為高興,連喊帶叫。這些令孩子愉快而有趣的遊戲可以鍛煉孩子的智能和身體感覺,體驗空間的位置,這是發展孩子空間知覺的重要方法。
1周歲的孩子,手更加靈活了,不但能拿住東西,而且還能鬆開,這也是一大進步。還能用拇指和食指準確地捏取大米或線繩,能把一塊積木搭在另一塊積木之上,還會把小玩具塊放在小桶裏收起來。
在這一段時間,還要訓練孩子獨自站立、蹲下、邁步及走路。在冬季,室內要盡量安排出寬敞安全的活動區,注意將花盆、熱水瓶、火爐放好,注意電插孔要封好,防止碰、燙著孩子,防止孩子小手放進插孔內觸電。天氣好時,最好在室外活動。
4.訓練動作功能
模仿動物舉止與叫聲,發展語言能力,鍛煉運動的平衡能力。
從動物圖片上,找到他喜歡的圖卡。如小狗、小貓、小雞、小鴨、小羊等。可以給他講故事、唱兒歌,一邊講,一邊讓孩子出示圖片。如:
小雞唱歌嘰嘰嘰,
小鴨唱歌嘎嘎嘎,
小狗唱歌汪汪汪,
小羊唱歌咩咩咩,
小貓唱歌喵喵喵。
一邊說還可以一邊做動作,這樣反複遊戲後,再讓寶寶模仿動物的叫聲和動作。
培養寶寶勇敢進取的精神,鍛煉平衡技巧能力。
在兒童遊樂場,找一約有成人腰高的小滑梯,大人從側麵將寶寶抱上滑梯,再扶著他從上麵慢慢滑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寶寶就會自己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