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正確選擇副食
幼兒副食的選擇要調配合理,做到甜鹹、幹稀、葷素、粗細搭配。而副食的選擇常包括以下的內容。
高蛋白
牛奶、雞蛋、瘦肉、動物內髒、魚類、豆類、花生。
高脂肪
肥肉、油類、蛋黃、奶油、花生、芝麻、核桃。
高糖
藕粉、山芋、甜點心、米飯、水果。
高鈣
牛奶、芝麻、綠葉菜、豆腐、無花果。
高鐵
肝類、蛋、瘦肉。
高鉀
馬鈴薯、紅棗、牛肉、花菜、蘑菇、豬肉、巧克力、藕粉。
低鈉
花生、西瓜、番茄、牛奶、蛋、冬瓜、豆芽。
低磷
海蜇、海參、粉皮、茭白、萵苣、山芋。
高維生素A
肝髒、胡蘿卜、奶油、南瓜、山芋、魚肝油。
可根據嬰幼兒個體的需要選擇以上食物,配製成混合膳食。
6.科學養腦方法
養腦、補腦除了要經常多吃些上述所說的養腦食物和補腦藥膳以外,還必須注意科學的飲食養腦方法,否則同樣達不到養腦的目的。因此,要促進腦神經細胞的活動,保證大腦的能量供應,必須重視科學的飲食養腦方法。
不容忽視的類脂
腦神經組織中脂類的含量非常多,但主要是類脂,而不是脂肪。在類脂中,各種磷脂和神經衝動的傳導有關。補充卵磷脂或豆磷脂能加強神經係統興奮和抑製功能。膽堿在體內可合成為乙酚膽堿,是突觸傳遞的重要物質,有增強記憶的作用。雞蛋黃和魚類富含脂類物質。
食物要均衡
眾所周知,1日之計在於晨,故上午的精力是否充沛就顯得非常重要。保持上午精力充沛的辦法之一是均衡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比例。一位心理學家發現,吃含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均衡早餐的人,要比隻吃碳水化合物早餐的人更充滿活力,下午也極少出現昏昏欲睡的現象。原因是單獨吃碳水化合物時,它很容易使色氨酸溢出血流進入腦細胞,大量的色氨酸在人們就寢時,會起到催眠作用,但絕不需要它出現在人們須集中精力解決難題的時候,倘若在碳水化合物中加入蛋白質,那麼較多種類的氨基酸將與色氨酸竟相進入大腦,結果隻有極少量色氨酸能進入腦細胞,從而使腦細胞保持了充沛的精力。
食物合理調配有益於腦
如前所述,大腦對於營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糖、蛋白質、脂肪,尤其是類脂、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對於大腦來說,缺一不可。而自然界中,又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因此,為了維持大腦的營養需要,就必須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食用。
現代營養學把食物分成兩大類:一類主要是供給人體熱能的,叫熱力食品,也叫主食,在我國主要是糧食。另一類是副食,主要是更新、修補人體的組織,調節生理機能的,又叫保護性食品,如豆製品、蔬菜、食油等。
主食的種類很多,它們所含氨基酸、維生素、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又互不相同,故不能用一種糧食作主食,應做到粗細糧合理搭配,幹稀搭配。副食中的肉類、蛋類、奶類、魚類、海產類、豆類和蔬菜等,都能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脂肪酸、磷脂、維生素、鈣、磷、鎂、碘等重要營養素,對人體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副食在營養上也各有長短,因此,也應搭配食用和變換食用以保證人體營養的全麵性。
日常護理
1.開始穿滿襠褲
1歲以前的孩子,還不會自覺控製大小便,一般都穿開襠褲。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語言、動作和心理發育上都比前一個年齡組的孩子成熟得多,通過培養自覺大小便的習慣,可逐漸讓孩子穿滿襠褲。1歲半以後孩子已能自由行動,戶外活動也多了,但對衛生常識一無所知,即使大人講了也不容易記住,玩得高興的時候,往往不管什麼地方都坐,如果穿的是開襠褲,特別是女孩,由於陰部敞開,尿道短,陰道上皮薄,外陰部不能保持清潔,地麵上的細菌等髒東西會從孩子的肛門、陰道、尿道侵入體內,引起尿道炎、陰道炎、外陰炎等。有時即使沒有細菌感染,由於陰部受不潔物的刺激,也會引起局部瘙癢,手抓後誘發炎症。另外
,這個年齡組的孩子容易感染蟯蟲,蟯蟲在肛門周圍產卵,肛門周圍的卵易於汙染孩子乘坐的大型玩具和公共便盆,如果孩子穿開襠褲坐滑梯,騎搖馬時就容易感染蟯蟲。蟯蟲一般在夜間爬出肛門,並在肛門附近產卵,引起孩子肛門周圍瘙癢,影響孩子夜間睡眠。如果肛門發癢,孩子用手抓癢,可能又會通過吸吮手指而引起自身再感染。
孩子穿開襠褲,還容易養成玩弄生殖器的壞習慣,孩子從小有了這種不良習慣,長大後容易犯手淫,同時孩子玩弄生殖器,也有損傷生殖器的危險。冬天氣候寒冷,如果孩子穿開襠褲,四麵透風,容易著涼。當孩子會走路,大小便會有所表示或自己坐盆大小便時,就應給孩子穿上滿襠褲,訓練他自己解褲子,或囑咐他在大小便前要告訴大人,幫他解褲子,這樣做雖然比較麻煩,但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2.莫穿拉鏈褲
有些家長為了圖方便或者趕時髦,喜歡讓孩子穿拉鏈褲。但孩子特別是男孩子穿拉鏈褲是非常危險的。小男孩在小便後自己拉動拉鏈時容易把生殖器的皮肉嵌到拉鏈中去,這時拉鏈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得,稍一拉動,小孩就痛得哇哇直叫,使孩子遭受皮肉之苦。因此家長在為孩子選購衣服時,不僅要考慮方便、美觀,更應考慮的是安全,符合衛生要求。
3.注意好的睡眠
這個年齡孩子活動量大,為了使小兒晚上睡得好,身體得到充分休息,家長應在晚上孩子入睡前為孩子做好睡前準備。睡前不應讓孩子做劇烈的運動,不講新故事或看新書,以免小兒興奮過度,影響入睡。可以和小兒一起說說歌謠,聽一些柔和的音樂或者讓小兒獨自玩一些安靜的遊戲和玩具。如果小兒暫時還不想睡,家長不要勉強,更不要用恐嚇打罵的方法,強迫孩子入睡,如用大灰狼、大老虎、鬼神、打針等小兒感到可怕的事情和東西來恐嚇孩子,這種做法會強烈刺激孩子的神經係統,使小兒失去睡眠的安全感,容易做惡夢、睡眠不安,影響大腦的休息。在睡前嚇唬孩子,還會形成惡性條件反射,使小兒在成長過程中害怕貓、狗等其他小動物,不敢獨睡,不敢走進黑暗的房子,性格變得膽小懦弱。如果用打針來嚇唬孩子,以後孩子就會對治病形成恐懼心理,影響小兒對治療疾病的配合。如果經常用一些“鬼神”來嚇唬孩子,孩子就會覺得世上真的有“鬼神”,從而產生一些謬誤的觀念。入睡前室內燈光應暗一些,電視、收音機的聲音要放低,大人說話的聲音也要相應放輕,拉好窗簾。睡覺前應為小兒洗手、洗臉、洗屁股,使小兒知道洗幹淨才能上床,床是睡覺的地方,應保持清潔,並逐步形成洗幹淨就上床,上了床就想睡的條件反射。上床前要讓孩子解空大小便,以免尿床,睡眠時應給小兒脫去外衣,最好換上寬鬆的衣服,使小兒肌肉放鬆,睡得舒服。上床後就不能允許孩子再玩耍嬉鬧,讓他知道上了床就該安靜地睡覺,這樣小孩就容易進入夢鄉。
從小讓兒童養成單獨睡覺的習慣,既利於兒童的身體健康,又可培養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被子不要做得太大太厚,便於隨氣溫變化增減件數。為防止兒童睡覺後亂踢被子,可以在靠近頭部一邊的被子的兩角縫上兩根布帶,拴在床上。另外,商場上買的兒童睡袋也適合於兒童單獨睡覺時用。但睡袋要經常洗曬。枕頭用蒲絨、蕎麥皮、穀皮和木棉做枕心為好,使兒童感到柔軟舒適。
4.注意別尿床
小兒經常夜間尿床是一件讓家長感到非常頭疼的事,但並非不可避免。小兒夜間尿床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在熟睡時不能察覺到體內發生的信號。如果家長為小兒製定合適的生活製度,盡量避免能夠導致小兒夜間尿床的因素,如晚餐不能太稀,少喝湯水,入睡前1小時不要讓孩子喝水,上床前要讓孩子排盡大小便,入睡後家長要定時叫醒孩子排尿,一般孩子隔3小時左右需排一次尿,也有些孩子晚上可以不排尿,家長要掌握好小兒排尿的規律。夜間排尿時,一定要孩子清醒後讓其坐盆排尿,很多5~6歲甚至更大些孩子尿床,都是由於幼兒時夜間經常在朦朧狀態下排尿而形成的習慣。一般孩子通過以上辦法,都可以成功地避免尿床。也有些小兒剛開始可能不配合,一叫醒他就哭鬧,不肯排尿,這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注意觀察小兒排尿時間、規律,在小兒排尿之前叫尿,時間長了,形成習慣,就不會尿床了。即使偶爾小兒的被褥尿濕了,家長也不要責備孩子,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心理緊張,使得症狀加重。
5.創造良好生活環境
對於獨生的小寶寶,做父母的很自然會為他提供各種各樣的玩具和物品。常見的現象是給孩子的玩具太多、太雜,顯得“刺激過剩”,反倒使孩子無所適從,也不利於培養寶寶有條理的習慣。
許多專家研究表明,給孩子過多的玩具,會使孩子性格散漫,導致孩子興趣不專一,注意力不易於集中。給孩子適度的幾個玩具,隻要啟發孩子多想些玩的方法,激發孩子動腦動手的效果更好。
但是,這並不是說要剝奪孩子盡可能多地探索環境的機會。這一時期的寶寶,會在家裏爬上爬下,找東找西。你很可能會為了避免孩子把家裏搞亂而把零散東西收拾起來,這當然可以理解,也可以防止出危險,但你不要試圖讓家裏保持一絲不苟的整潔。如果把房間裏所有的雜物都收拾起來,反而對孩子不利,這會使他失去許多操作、學習的機會。
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對處於嬰兒時期的孩子來說,即使是用手摸東西也是寶貴的體驗。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粗細、軟硬、輕重不同的物品,使孩子經受多種體驗。”寶寶懷著好奇和興趣去擺弄各種物品,從中學習各種物理知識和心理經驗,有時不免把東西打翻、弄破,這表明了寶寶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如果為了成人需要的整潔而將物品全都收起來,對發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不利的。
6.培養良好飲食習慣
定時進餐。飯前半小時要讓寶寶保持安靜而愉快的情緒,不能過度興奮或疲勞,不要責罵孩子,以免影響食欲。如果寶寶正玩得高興,不宜立刻打斷他,而應提前幾分鍾告訴他:“快要吃飯了”;如果到時他仍然迷戀手中的玩具,可讓寶寶協助成人擺放碗筷,這會轉移他的注意力,增加對進食的興趣,做到按時進餐。
吃飯時不說笑,不玩玩具,不看電視,保持環境安靜,培養寶寶專心進食的習慣;要根據寶寶一日營養的需求安排飲食量,使寶寶養成定量進食的習慣。如果寶寶偶爾進食量較少時不要強迫進食,以免造成孩子厭食。進餐時不能催促孩子,要讓孩子細嚼慢咽;應為寶寶準備一條幹淨的餐巾,讓他隨時擦嘴,保持進餐衛生;要讓寶寶咽下最後一口才能離開飯桌;注意飯後擦嘴和保持桌麵幹淨。
應按食譜安排每日孩子的飲食,盡可能根據當地的情況和季節選用多種食物,培養孩子愛吃各種食物,不挑食、不偏食。飯桌上特別可口的食物應根據進餐人數適當分配,培養寶寶關心他人,不獨自享用的好習慣。要注意桌麵清潔,餐具齊全、衛生,飯菜冷熱適度。
耐心培養寶寶正確使用餐具和獨立吃飯的能力。父母可在碗中裝小半碗飯菜,要求寶寶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吃飯。要教寶寶每次用勺裝飯不宜太多,防止撒飯;當孩子吃得差不多時,父母再給予幫助把飯喂完,保證孩子吃飽。在寶寶進餐的技能尚未完全掌握時,要耐心指導,切忌粗暴處理或包辦代替,養成孩子的依賴性。要鼓勵寶寶自己吃完碗裏的食物,對寶寶的進步要及時表揚,以增強寶寶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1歲半左右可開始培養寶寶學習使用筷子,自己用餐巾擦嘴、擦手。在照顧寶寶飲食時,要細心講解或提問各種食物的名稱、顏色、烹調方法,使寶寶既獲得知識,又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7.培養大小便習慣
把便盆放在固定的地點,便於寶寶排便時自己找到便盆。成人根據寶寶大小便規律及時提醒孩子大小便。一般寶寶在喝水或奶後10分鍾左右有小便;大便最好在早餐或晚餐後定時讓寶寶坐盆,因為飽餐後會引起腸道蠕動,利於排便。這樣,寶寶就能形成在固定時間、地點坐盆排便的習慣。寶寶大小便時要有人看護,但不要給孩子講故事、看圖書和吃食物,以免影響寶寶的注意力。
夜間可根據寶寶的排便規律及時把尿,把尿時要叫醒寶寶,在其頭腦清醒的狀況下進行。隨著寶寶年齡增長,應培養寶寶夜間能自己叫父母把尿的能力;夜間小便的次數,也可逐漸減少或不尿。一般到2~3歲時不再尿床。
冬天要指導孩子便前脫掉或拉下外麵的罩褲,扒開棉褲,使寶寶不尿褲子。
在照顧寶寶大小便時,鼓勵他開口說話,如“爸爸,尿尿”,“寶寶大便”,“大便臭”等,訓練他的表達能力。
注意事項
1.叫寶寶坐盆不能過勤,每次坐盆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5~10分鍾為宜。
2.當寶寶坐盆排便後,要加以讚賞。不要對寶寶的大小便表示厭惡,以免寶寶產生心理困惑。
寶寶尿床防治
1~2歲寶寶夜間尿床是正常生理現象,為減少夜間尿床的次數,使寶寶2~3歲以後不再尿床,可采用以下辦法:
1.建立合理的生活製度,避免過度疲勞以致夜間睡得太熟。
2.晚餐不要太鹹,餐後要控製湯水、牛奶等液體的攝入量,以減少入睡後的尿量。
3.睡前不宜過於興奮,必須小便後再上床睡覺。
4.夜間睡眠太熟的寶寶,白天一定要睡2~3小時。
5.注意觀察寶寶尿床時間,以便及時喚醒寶寶把尿。
6.寶寶尿床後不要責備、恐嚇,以免造成緊張、恐懼心理。
7.白天可訓練寶寶有意識控製排便的能力,如當寶寶要小便時,可酌情讓其主動等幾秒鍾再小便等等。
疾病預防
1.維生素A中毒
維生素A在魚肝油中含量很高,有人為了防止孩子缺鈣,往往給孩子吃過量的魚肝油,有的人甚至把濃縮魚肝油作為補品長期過量服用,造成體內維生素A蓄積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嗜睡或煩躁、骨疼等。如果孕婦服用過量,還會造成胎兒齶裂畸形。所以說不要把魚肝油做營養劑來大量食用。
2.維生素D中毒
魚肝油中除含有較大量的維生素A外,也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D對預防佝僂病有一定作用。但如果用量過大會出現:不思飲食、多尿、惡心、嘔吐、低熱等症狀。如果到醫院裏做有關方麵的檢查,可進一步發現血鎂升高,膽固醇含量高於正常值,有時心電圖會出現異常情況,甚至腎功能會有損害。
3.中毒防治方法
孩子在誤服藥物等有毒物品後,在短時間內就有異常表現。
誤服化學毒物後,可出現口腔、咽喉、上腹部燒灼感、疼痛,口腔內黏膜發白或有水泡。可有肌肉抽搐、說話困難、流口水、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昏迷。
誤服藥物,可視藥物種類,症狀輕重緩急不一樣,表現也較複雜。主要是惡心嘔吐、抽搐、呼吸脈搏或快或慢。精神神經出現異常。
要弄清孩子誤服了什麼,如果不是腐蝕性的物品,如農藥、汽油、稀料等,要讓孩子吐出,減少對毒物的吸收。如果是腐蝕性毒物,就不能吐,以免再次損傷口腔和食管。
立即送醫院,帶好原來裝毒物的容器。
4.帶孩子看病學問
兒科病人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孩子自己不會敘述病情,要由家長述說。在臨床上可以見到有的家長敘述病情幹脆利落,有的拖泥帶水,也有家長一問三不知,簡直不像是帶自己的孩子看病。其實,醫生要了解的主要是這些疾病從發病至就診時的全部過程,包括主要的症狀,發病的時間、部位、程度、伴隨的症狀。對於主要症狀,家長應盡量說得準確,例如“間斷發燒3天”,“腹痛1小時”,“咳嗽1周”等,而不要說:“從奶奶家回來就發燒”,“從我下班回家他就肚子痛”,因為醫生沒法知道你是哪天從孩子奶奶家回來或是幾點鍾下班回家的。
有些家長把自己的猜測和想法當作病情告訴醫生,如覺得孩子咳嗽可能是感冒了,看病時不是告訴醫生咳嗽的時間和程度,而是告訴醫生“這孩子感冒3天了”。實際上這不是病情,孩子是不是感冒應該在檢查病人之後由醫生來判斷。
在回答醫生問題時,要盡量具體。例如,醫生詢問腹瀉的次數,有的家長隻回答“不少次”、“每次換尿布都有”,這使醫生無法判斷腹瀉的情況。
在病人很多,醫生很忙的情況下,要求家長敘述病情既要詳細,又不能模糊,比如醫生問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燒,有的家長回答:“昨天我休息,帶孩子到姥姥家去,去時還好好的,在姥姥家也挺好,可回家的路上,孩子有點沒精神,我以為他玩累了,也沒在意。晚上一試表,發現發燒了。”其實隻需要回答關鍵的一句話“昨天晚上開始發燒”,就可以了。關於你昨天是否休息,到姥姥家還是奶奶家,以至於你自己的想法,都與病情無關,多說這些浪費了時間,對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又沒有任何幫助,家長除了要向醫生介紹主要病情之外,還要介紹一般情況。如精神狀態、食欲、大小便等。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全托,有的孩子由奶奶或姥姥照顧,父母帶孩子看病前,要先向了解孩子情況的老人或阿姨詢問一下病情,以便告訴醫生,避免在醫生問診時一問三不知。如果幾位家長一起帶孩子看病,最好由一位最了解孩子病情的家長向醫生敘述病情,千萬不要七嘴八舌,弄得醫生也不知該聽誰的。
患有神經係統疾病時,醫生可能要詢問一些出生時的情況,對於一些遺傳病還要詢問家族中的一些情況。這些,家長應實事求是地回答,既不要含糊其辭,也不要憑想當然來編造,聽不懂的地方可以請醫生稍加解釋後再回答。在看病時,還應主動告訴醫生孩子過去的身體情況,如肝、腎疾病、血液病等。這樣醫生在開藥時可以盡量避免使用對這些疾病有影響的藥物。孩子曾經有過對某種藥物過敏的曆史更要說清楚,以免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孩子是慢性病或複診時,為了使醫生了解前幾次病情。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要盡量帶病曆本或底方,以供醫生參考,同時也避免重複檢查。
如果孩子腹瀉,可以找個火柴盒或裝中藥丸的小盒子,留取一點大便標本,帶到醫院,否則化驗時還得等孩子大便留標本,耽誤時間。
另外,家長帶孩子看病之前,應該先給孩子做做工作,給孩子講清:“你現在生病多難受啊,我們到醫院請醫生看一看,聽一聽,拿點藥回來吃,病就好了,就不難受了。”還可以說:“我們去看看醫生是怎麼給小朋友看病的,將來你長大了也當醫生,給小朋友看病。”總之,要讓孩子有思想準備,爭取孩子合作,而不要抱起來就走。孩子本來就有病,突然來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見到生人,自然會格外緊張。所以,有的孩子一進診室就恐懼得大哭不止,既增加診室噪音,又影響看病。
較小的孩子,在進診室之前,應先進廁所把把尿,免待看病時尿到醫生身上,家長也很尷尬。
看病時,千萬不要給孩子化妝,雖然化妝後孩子顯得很漂亮,但卻影響了醫生對孩子麵色的觀察。就診時,最好也不要吃東西,免得滿嘴的食物渣,使醫生看不清口腔黏膜和咽部的情況。
在向醫生敘述病情時,不要把孩子抱在懷裏,而應讓孩子麵向醫生,同時給孩子解開衣服,這樣可以節省時間。醫生在聽您講病情的同時,就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表情、麵色、精神狀態、營養情況,這些對於醫生診斷病情都有幫助。
一旦醫生戴上了聽診器檢查孩子,就不要再說話,保持安靜,有利於醫生聽診。
不同年齡用藥量不同,在醫生開藥時,要告訴醫生孩子的實際年齡(周歲),不要說虛歲,如果孩子最近稱過體重,也可以告訴醫生孩子的體重,以便醫生計算藥量。
醫生開好處方以後,家長應收好處方,不要交給孩子拿,不要撕破。可以抱孩子到一邊穿衣服,以免影響下一位病人就診。
5.暑熱症家庭護理措施
暑熱症又稱為“小兒夏季熱”。主要表現為發熱並伴有多渴、多飲、多尿和少汗的“三多一少”症狀。而到秋涼後則可退熱而自愈。遇有這種情況,首先要去就診,讓醫生檢查和做一些必要的化驗,排除了其他感染性疾病時,就可以按如下的方法進行護理。
降溫
首先是改變氣溫環境,可暫時在異地居住或將小兒置入有空調的房間,使病兒置身於適宜的氣溫下,有的即可退熱。暑熱症的護理可采用溫水浴,方法是:以34℃~35℃左右的溫水沐浴,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鍾,分別在上、下午及晚上臨睡前進行,宜至體溫下降和恢複正常後逐漸減少和停止。進行時應注意避免受涼。患兒發熱較高時,用冷毛巾濕敷孩子的頭部,也可用40%的酒精或燒酒浸濕藥棉後作全身揩擦(酒精擦浴法)。若出現高熱抽搐時就要找醫生進行處理。
注意營養
由於小兒長期發熱,身體消耗較大,因此要給予易消化、富有熱量、蛋白質及維生素B、C的流食或半流食,並讓小兒喝些西瓜水及清涼飲料。
適當防治
對於暑熱症,西醫以對症治療為主,若伴有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但一般不宜長期、盲目使用。對本病的預防。主要是增強小兒體質,住室要通風透涼。可在病情好轉時於當年秋季用太子參煎湯給孩子喝,並於下年盛夏前多喝些清涼飲料,如綠豆湯、烏梅水、銀花露等,往往可以防止次年發病或減輕病情。
6.預防肘部脫位方法
1歲半以上小兒活潑好奇而且好動,經常出現肘部關節的損傷,尤其易發生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因為小兒時期肘關節囊及肘部韌帶鬆弛薄弱,在突然用力牽拉時易造成橈骨頭半脫位。家長在給孩子穿衣服時,動作過猛,孩子不聽話,大人突然用力地牽拉均可造成脫位。如果出現過一次肘關節脫位,很容易再出現第二次,第三次,形成習慣性半脫位。
橈骨頭半脫位以後,孩子立即感到疼痛並哭鬧,肘關節呈半屈狀下垂,不能活動。到醫院複位後,疼痛自然消失,可以抬肘拿東西。
培養方案
1.培養孩子的禮貌
一個懂禮貌的孩子無疑是惹人喜愛的,在此向父母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以身作則。兒童擅長於模仿大人的行為,因此從提高自己的禮節入手,是最基本的方法。
在家裏如能表現良好的用餐禮節,那麼在公共場合的表現也不會差。從孩子5歲起,便開始教他從飯前洗手開始的用餐禮節。
善於利用客人來訪的時機。在客人來訪之前,和孩子將介紹、寒暄過程預演一番,並且告訴他說“請”和“謝謝”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認生”,或有“人來瘋”的現象,不妨輕柔地提醒他注意禮貌。客人離去後, 指出孩子行為失當之處,但對他們表現得體的地方,不要忘記稱讚一番。
2.激發興趣愛好
幼兒一天天長大,想讓他多學一些技能,以便適應現代社會,但又感覺幼兒很累,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提供機會讓幼兒掌握環境,便能更好地把我們的期望傳達給幼兒。比如,讓幼兒自己尋找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直接給他,這便是在向他傳達一種信息:他可以依靠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
幼兒在遭受挫折後會變得沒動力,沮喪失望。為幼兒提供機會,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能增強他們對自己的信任感。他們會明白,自己某一特定行動會得到某種預期效果,通向成功之路是靠他們自己的堅定決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構築的。
許多父母錯誤地認為,掌握環境就是掌握某項新技能,因而會瘋狂地讓幼兒多學些課外課程,弄得幼兒忙亂不堪,疲於奔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樣反而不利幼兒掌握通向成功的技能——過分被外界因素控製反而使幼兒失去內在動力。
3.培養孩子的童年經驗
大腦決定著人的智慧和才能,也是情感的物質基礎,但它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定型的,它隨 著寶寶的成長而不斷完善,最快的發展時期則是在童年。
童年是養成一生情緒特征的重要時機。這段時期的經驗一經形成,便不會因日後的經驗輕易改變。童年的經驗會在情緒調節中樞中形成恒久的聯結,而所謂童年經驗又與父母給與的情緒教育很有關係。
心理學家高特曼指出:“父母的確可透過情緒教育改變孩子迷走神經被激活的門檻。譬如說,可教導孩子客觀辨識情緒,而不采取批判的態度,遇到困境時嚐試不同的解決方式,而不一定要動手打鬥或退縮自衛。”在適當的教養下,孩子能抑製迷走神經的活動,進而避免過激 反應,具體的結果是孩子比較乖。
每一項情商都有其關鍵的發展期,多占據幼時數年的時間,這是很有道理的。每一個時期都是協助孩子培養情緒習慣的契機,如果錯失良機,長大後便很難彌補。正因為童年時期留下的創傷長大後仍會留下恒久的傷痕。因此,你要特別留心孩子的童年經驗。
事實證明,最重要的情緒經驗來自親子的互動,有的父母能充分認知嬰兒的情緒需求,教養中便時時灌輸同情心的教程。
同樣,發現有些父母根本無視孩子的情緒變化,全憑個人喜怒任意打罵。
以上這兩種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孩子早年扭曲的性格或被忽略的情緒在成長後隻能用心理治療來解決。
但如果我們能在一開始就悉心培養孩子的情商,又何必等到以後來補救呢。
4.認識能力的訓練
認識能力的訓練2歲小孩的兜裏,什麼破爛都有:糖紙、瓶蓋、石頭子、畫片等,他們把這些破爛都視為“寶貝”,也正是通過玩這些“寶貝”,發展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認知能力。
家長可以結合這些零零碎碎的東西教孩子認識事物特征。例如:這張糖紙是透明的,這張是不透明的;這個瓶子是圓的,那個瓶子是方的;這個瓶蓋是鐵的,那個瓶蓋是塑料的……無形中就能夠教孩子很多知識,培養了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另外,帶孩子上街、上公園時,一路上見到的東西,都可以講給孩子聽。如:這是公共汽車,這是卡車,這是小汽車,那是鬆樹、楊樹……還可以教孩子識別顏色。這一切都會使孩子的觀察能力逐漸地敏銳起來。
5.數學能力訓練方法
很多孩子到2歲已經會數1、2、3、4、5甚至更多了。但他們根本不理解數字的概念。因此必須聯係與數字有關的生活小事,反複訓練,才能逐漸使孩子對數字有所認識。
家長可以拿兩個蘋果,告訴孩子:“這是幾個蘋果啊?我們數一數,1,2,是2個。現在你拿一個蘋果給爸爸。”還可以拿其他的實物或玩具,反複訓練,讓小兒感知1和2的實際意義。等他對1和2的概念明確了,再教3、4……也可以通過撲克牌遊戲,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
準備一副比較漂亮的撲克牌,增加寶寶的興趣,教寶寶分辨每張撲克牌的不同點。如顏色區分、點數區分、圖案區分等。還可以教他玩拉大車的遊戲或從小排到大、從大排到小的順序排列。根據孩子每天玩的情況給予適當鼓勵。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孩子對物體的分辨能力和對數字的識別能力。
6.繪畫能力訓練方法
1歲多的孩子很喜歡塗塗畫畫,可以給孩子一根細木棍讓他在沙土地上畫,也可以給他一支鉛筆或蠟筆,讓他在紙上畫。家長可以先向孩子示範一下如何畫直線、畫圓圈、畫螺旋形,讓孩子學著去畫,即使他亂畫也不要去管他。當他畫了圓圈,雖然不圓也要鼓勵他,每天讓他畫1~2次,每次10~15分鍾,孩子會越畫越好。對自己手和手臂的控製能力也就會越來越強。亂塗亂畫是學習書寫、畫畫的萌芽階段,它能夠訓練孩子動手靈活、精巧,並能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7.動作能力訓練方法
快2歲的孩子已經走得很穩,跑得很好了。應該訓練他單腳站立,開始會站不穩,因為他還掌握不了身體的重心變化。訓練一段時間後,他就會站得很穩了。還可以訓練他蹬小三輪車,騎車的時候,眼睛要平視前方,手要扶車把,腳要蹬,身體要坐正,哪一點沒有弄好,車都無法前進。這使全身肌肉都必須協調,同時也鍛煉眼睛,鍛煉頭腦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
8.空間知覺能力訓練
快2歲的孩子應逐漸發展空間知覺,小兒一般是先學會分辨上下,而後是分辨前後,最後才懂得左右。
為了發展孩子的空間知覺,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例如:“把桌子底下的畫片撿起來。”“把床上的毛巾被遞給我。”這樣做可使孩子理解上和下。和孩子一起玩遊戲時,一邊跑一邊喊:“後邊有人追來了,咱們快往前跑吧!”或者說:“你在前邊跑,我在後麵追。”讓孩子掌握前和後的概念。戴手套的時候,一邊戴一邊說:“先戴左手。喲,右手還沒戴手套呢!咱們再戴右手吧!”穿鞋、穿襪子時也這樣,一邊穿一邊說。脫襪子時可以問他:“先脫左腳呢,還是先脫右腳?”反複訓練,孩子很快也會記住左右。讓孩子掌握空間概念是比較困難的,如果隻是空洞地講,孩子很難理解,必須結合實際,反複訓練,才能逐漸掌握。
9.智力開發要注意
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水平。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開發兒童智力,為更好地掌握知識奠定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命運幾乎取決於家庭環境和教育。
破除天才論
遺傳因素對人的智慧發展是有影響的,但不是起著決定性作用。“天才”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是靠後天教育影響形成的。
不要揠苗助長
應尊重孩子的成長特點,遵循兒童智力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因勢利導,不可超越孩子智力發展的可能性。
要有毅力
人才的培養周期性長,不可一勞永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培養不出人才來的,必須持之以恒。同時,注意方法多樣化和靈活性,不管多麼好的方法,沒有好形式絕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智力發展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不能分開的。
比如,學習興趣、意誌、性格是智力發展的動力,並能彌補智力的不足,改善大腦的工作狀態。
10.智商訓練遊戲
認物體
方法
給小兒看一張畫有雞等四種動物的圖畫。先指著雞問幼兒:“這是什麼?”提問可以重複幾次,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問話。不管他是否說出雞的名稱,可繼續指著每一幅圖提問:“這是什麼?”對他作出的任何反應都給予表揚,以鼓勵他作出更多的反應。繼之可用畫有六幅畫的小卡片,詢問幼兒其中每幅畫的名稱。問每一幅畫時,應讓幼兒有兩次機會說出它的名稱。對沒有說出名稱的畫,可對他說:“指給我看哪個是“××”或“把你的手指在××上。”這個測試讓幼兒說出畫的名稱以後緊接著做,或者以後再做,要看小兒對這一測試是否還有興趣。
認識“上、下”的概念
方法
先指著桌子上的花瓶等物或根據周圍環境布置,告訴幼兒:“花瓶放在桌子上麵,椅子放在桌子下麵,被子放在床上,鞋放在床下麵”等。反複學習後,讓幼兒完成有關指令,如“把積木放在桌子上”,“把小凳放在桌子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