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多數恐龍還是喜歡群居的,像有些小型的肉食恐龍,如虛骨龍單獨覓食成功的機會不大,倒不如成群地一起棲息,覓食。這種情形和早期的人類——原始人差不多,集中集體的力量去搏鬥,生存下去。恐龍的皮膚

現在,我們要想知道恐龍的皮膚狀況,也必須從化石上研究。

恐龍的皮膚很難保存為化石。從發現的少數皮膚印膜化石來看,大部分恐龍具有與現在爬行動物相似的皮膚:粗糙、堅硬、有鱗甲或角質突起。

霸王龍類的肉食恐龍皮膚很粗糙,上麵長有一排排高出表麵的大鱗片。

梁龍、雷龍和馬門溪等蜥腳類恐龍的皮膚與蜥蜴近似,有比較粗糙的、顆粒狀的鱗片,但比霸王龍平坦。

鴨嘴龍的皮膚上布有多邊形的角質突起或小瘤,這種突起在體表各處的大小不同。

劍龍的皮膚上有細小的鱗片,與現在的蛇和蜥蜴差不多。

角龍的皮膚有成排的、大而呈紐扣狀的小瘤,從頸部一直排列到尾部。

甲龍的皮膚最有趣,它身披堅硬的甲板。甲板上長有大的瘤或刺一樣的突起,像古代武士的鎧甲。

一些學者推測,進化較快的肉食龍,如窄爪龍,皮膚上可能長有毛發之類的東西;有的則可能長有鳥那樣的羽毛。

恐龍的皮膚的結構總算有皮膚印膜化石參考,至於皮膚的顏色,那就無從參考了,因為很難找到關於皮膚顏色的化石。

於是,各種各樣的猜測又產生了,有的認為它們皮膚的顏色是單色的,比如棕色、褐色或灰色等等,但有的人卻認為它們的皮膚的顏色肯定是彩色的,而且色彩絢麗。現在爬行動物皮膚的顏色大多數有亮麗的顏色,所以有的人認為恐龍的皮膚顏色應該是可以變的。

一億多年前遍布全世界的數以億計的恐龍,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的演化,該是各種各樣的恐龍都可能存在。恐龍的牙齒

恐龍的牙齒,數霸王龍的最為可怕。在它的大嘴巴裏,參差不齊地長著很多巨大的、匕首般的利齒。它的牙齒微向後彎,邊上呈鋸齒狀,最大的足有20厘米長。真是刀光劍影,寒氣逼人。

霸王龍的牙齒清楚地顯示,它是一個凶猛的吃肉的恐龍。被它咬住的動物,恐怕是很難逃脫的。

所有喜歡吃肉的大型肉食恐龍,都長有這樣厲害的牙齒。仔細觀察一下它們的牙齒,你就會發現,牙齒的形狀全都一個樣,隻是大小略有不同。科學家稱它為“同型齒”。

吃植物的恐龍也長著同型齒,但不像肉食龍那麼尖銳鋒利。它們的牙齒有如勺子形狀的,有如釘棒形狀的,也有如葉片形狀的。它們中鴨嘴龍的牙齒最為奇特,多達2000多個,葉狀的牙齒一個挨一個,密密麻麻排成數行,像銼刀一樣。大概鴨嘴龍吃的植物比較粗糙,所以才長出這樣怪的牙齒。

恐龍一般都是同型齒。這種牙有缺點,功能不夠齊全,在撕咬、切割或壓碎食物方麵很管用,但卻不能咀嚼食物。所以恐龍吃東西是“囫圇吞棗”式的吃法。

更有趣的是,恐龍等爬行動物的牙齒生長,總是以新替舊,老牙磨光了,就會長出新牙,一生中要換好幾次。

有趣的是,有的恐龍的嘴裏一顆牙也沒長,例如似鳥龍就是不長牙的恐龍。與恐龍血緣密切的鳥類也沒有牙。其實它們原來都是長有牙的,後來退化了。

不過,這些無牙的恐龍都長有鳥那樣的角質喙以及特殊的消化器官,這就是不長牙的秘密。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恐龍各具特色的牙齒吧。

腕龍:這種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龐然大物牙齒相當大,呈菱形。當然,並不是龐大的食草性恐龍都長這樣的牙齒,像梁龍的牙齒就是細細的,像鉛筆一樣,可以靈活地把草葉耙進嘴裏。

擬櫛龍:這種草令性恐龍嘴裏長著成排的頜牙,這樣,它有著很大的咀嚼麵。

腫頭龍:腫頭龍的嘴裏長著細碎的牙齒,排列緊密,植物一到它的嘴裏,便會被嚼得粉碎,腫頭龍樣子威猛,很有鬥誌的樣子,但是,它隻是一種素食性恐龍,以植物為食。

劍龍:劍龍全副武裝的樣子,其實隻為了防禦,它也是一種草食性恐龍。在劍龍嘴後部的顎邊,長有很多樹葉形狀,帶有鋸齒的牙齒,它們整齊地排列著,嘴的前部呈現喙狀,小而無牙。它的咀嚼功能不是很發達,靠胃石來防止消化不良,所以,平時到嘴裏的樹葉呀、嫩枝之類的東西也隻是粗粗地嚼兩下,然後,再連枝帶葉地交給胃石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