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是測量模型恐龍的體積。將模型放入一個木箱內,然後往箱內倒入細沙。當沙把模型恐龍完全蓋往後,將沙麵刮平,並在箱壁上用筆畫出沙麵的高度。把模型從箱內取出。然後又將沙麵刮平,用筆在箱壁上畫出麵的第二個高度。這樣我們很快就能計算出“恐龍的體積”。
第三步是計算恐龍的實際體積。模型的體積與倍數相乘就得出恐龍的實際體積。
第四步是計算恐龍的體重。恐龍的體積已經有了,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恐龍的比重,知道了比重,再乘以體積,恐龍的體重就知道了。問題是恐龍早已絕滅,誰也弄不清它的比重究竟有多大。
當今世界上活著的爬行動物中,隻有鱷類與恐龍比較接近,而且與恐龍沾親帶故。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隻有借用鱷類的比重代替恐龍的比重。
這樣,恐龍的體重就測出來了,雖說不一定十分精確,但比盲目估計要接近實際多了。恐龍的武器
早期的恐龍,在動物世界裏,不管是強大的,還是弱小的,都有自己的防禦或進攻武器,恐龍也不例外。個頭都不大,而且“武器裝備”也不精良,那時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
但隨著時光的推移,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下,大家就拚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搞起了“軍備競賽”。
大型的肉食龍發展的是進攻性的武器。它們嘴裏長著匕首般的尖牙,後肢趾端有彎彎的尖,還有粗大有力的尾巴,這些都是它們的“常規武器”,是用來捕殺獵物的。
植食龍中半數以上身披厚重骨甲,它們著力發展防禦性、自衛性的武器。它們對付肉食龍各有奇招:有敵來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能跑的趕緊溜之大吉,能爬樹的躲到樹上去,水性好的就潛入湖泊之中。
有的恐龍身披厚重“鎧甲”(如甲龍),敵人來了,隻需匍匐在地一動不動,背上的堅硬骨甲使肉食龍無從下口,就像現在的刺蝟和烏龜。
還有許多植食龍常常在自己的尾巴上搞一些小名堂,如劍龍、甲龍等,尾端生有許多堅硬的骨刺或錘狀物,遇到敵人可當作狼牙棒或戰錘使用。
近年發現在許多蜥腳類恐龍尾巴的末端長有骨質錘狀物(有的是鞭狀物),大尾巴猶如流星錘,是相當厲害的自衛武器。幾頭恐龍圍成一圈,尾部朝外,操起尾錘,肉食龍如果不識趣,硬要撲上來,定會被打得眼冒金星,鼻青臉腫。
此外,植食恐龍那巨大的身軀本身就是最佳的防禦武器,還有他那柱子般巨大沉重的腳也是一件武器,它高抬前腳猛踩下去,能把敵人踩翻在地,爬不起來。
植食恐龍裏裝備最好的是角龍類。它的頸部有骨質盾板保護、眼眶上部也長有許多尖銳的角。它的角如果戳到敵人身上,那一定會戳出個大血洞,連最凶猛的霸王龍,也怯它幾分。
角龍的祖先武裝原來很差,但在白堊紀後期,為了適應環境進化出銳利的角和厚實的“披風”作為武器,與其他恐龍相比,其“裝備”是夠“精良”的!劍龍的打扮
劍龍的打扮與眾不同,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弓形脊背上的那些垂直生長的巨大三角形骨板。這些骨板在脊背兩側分成兩行,平行交錯地排列著,一邊10多個。它從頸部一直排到尾部,在離尾端不遠處突然消失,,而被幾根尖利的骨刺所代替。它這身“奇裝異服”在恐龍中是罕見少有的。
脊椎動物的骨骼形態,總是與它們的用途緊密聯係著的。科學家對劍龍背上的骨板的功能作了深入的研究。
最初他們認為,骨板可能是一種保護性的防禦裝置,既可以對自己的脊背起保護作用,也可以用來嚇唬敵人。
經過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劍龍骨板內部多孔,一點不結實,能否起到防身作用很難說,而且它大部分裸露在外,沒有骨板保護,如食肉恐龍從這些部位下口也很方便。這樣說來,脊背上的骨板也就成了華而不實的東西了。但它有可能是用來吸引配偶的。
後來科學家又從骨板化石上發現,這些骨板是骨質薄片,上麵布滿了血管網,所以又得出了劍龍的骨板是用來調節體溫的,是一種冷卻散熱器。每當劍龍需要提高體溫時,它就把骨板側麵朝向太陽,便通過骨板的血液溫度升高,把熱量傳向全身;需要降低體溫時,就躲在蔭涼處,通過骨板散發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