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指三一八慘案。一九二六年三月,日本帝國主義者借軍閥混戰中奉軍戰事失利,便主動出麵援助,以軍艦進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守軍,國民軍亦開炮還擊,於是日本便聯合列強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議,要求中國軍隊撤出津沽防禦。北京各界民眾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這種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於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門集會抗議,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遭段政府殘酷鎮壓,死者四十七人,傷者一百五十餘人,造成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互相勾結屠殺中國民眾的大慘案。
182即俄國曆史上著名的“流血的星期日”事件,彼得堡工人因反對開除工人和要求改善生活,帶著眷屬到冬宮請願;俄皇尼古拉二世卻命令士兵開槍。結果,有一千多人被擊斃,兩千多人受傷。這天是星期日,史稱“流血的星期日”。
183“子孫繩繩”,繩繩,相承不絕的樣子。語出《詩經·大雅·抑》。
184言語道斷,佛家語,原意是不可言說,這裏表示悲憤到無話可說。
185死地,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一些反動人士在晨報上發表文章誣蔑愛國青年是被利用,同時該文還惡毒攻擊“共產派諸君故殺青年,希圖利己”。
186“沒齒而無怨言”,沒齒,終身之意。語出《論語》。
187即《愛與死的搏鬥》,是羅曼·羅蘭所作的劇本,寫於一九二四年,以法國大革命為題材。文中所舉的就是加爾對庫爾跋齊所說的話。劇本情節如下:議會議員庫跋齊因反對羅伯斯庇爾捕殺丹東,對議會判決丹東死刑,他放棄投票,並中途退出會場;同時他的妻子在家中接待一個被通緝的吉隆德派分子而被人告發。他的朋友政治委員會委員加爾來到他家裏並告之,委員會要他公開宣布對被通緝者的態度;在他拒絕以後,加爾便給予兩張事先準備好的假名假姓的護照,勸他帶著妻子一同逃走,並告訴他已得到羅伯斯庇爾的默許。
188賈德耀,三一八慘案的凶手之一,時任段祺瑞臨時執政府的國務總理,安徽合肥人。曾任北洋政府陸軍總長。
189鍛煉,在這裏是羅織罪名的意思。
190許褚,三國時曹操部下名將。“赤體上陣”的故事,見小說《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裸衣鬥馬超》。金聖歎,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滸》、《西廂記》等書。
191這是陳西瀅攻擊魯迅的話。語出《閑話》。
192即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和他的代表作《堂吉訶德》。
193衛道的新聞記者,圓穩的大學校長,指成舍我、蔣夢麟等人。據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上海《時事新報》和同年五月一日廣州《向導》周報第一五一期報道,自標榜“撲滅赤化”的奉軍及直魯聯軍進占北京,並采取槍斃《京報》社長邵飄萍等嚴厲鎮壓手段後,北京報界和學界一片恐慌,《世界晚報》成舍我、《中美晚報》宋發祥和“素號穩健的北大代理校長蔣夢麟”等均先後逃匿。
194“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好壞同歸於盡的意思,語出《尚書》。
195指一九二○年七月北洋軍閥直皖兩係之間的戰爭。直係軍閥以曹錕、吳佩孚等為首;皖係軍閥以段祺瑞、徐樹錚等為首。戰事於七月中旬開始,不數日皖軍潰敗;北洋政府於七月底免去段祺瑞一切職務,並通緝徐樹錚、曾毓雋、朱深、李思浩等十人。除李思浩外,其他九人都逃入日本公使館。下文所說的廣告,見於《北京日報》。
196伊卜生(1828—1906),今譯易卜生,挪威劇作家。主要作品有《玩偶之家》、《國民公敵》等。
197“改成中本”,指的是《語絲》從八十一期起由十六開本改為二十開本。
198紅卍字旗,當時軍閥王芝祥等用佛教慈善團體的名義所組織的世界紅卍字會的會旗。
199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的《閑話》中,誣蔑死難的女師大學生楊德群。《現代評論》第三卷第七十期(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登有女師大學生雷榆、李慧等五人給陳西瀅的辯誣信,說明楊德群平時“實際參與種種愛國運動及其他婦女運動”,當日與同學們一同出校,“沿途散發傳單,意氣很激昂”,反駁了陳西瀅的不實之詞。
200“直接或間接用蘇俄的金錢”等,是陳西瀅誣蔑當時文化教育界進步人士的話。
201山格夫人,今譯山額夫人,美國人。一九二二年四月曾來我國從事宣傳。
202“有些誌士”,這裏指那些反對節育宣傳的人。
203大師兄,義和團中較小的頭領。義和團練拳,約以二十五人為一團,每團立一頭領,稱為大師兄。
204段祺瑞曾著《二感篇》,對國內外時局發表看法。這裏的“外冒篇”是對段祺瑞的諷刺。
205八字,舊時用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來記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得兩字,合為“八字”。迷信認為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人的命運禍福。
206對於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學家,指陳西瀅、徐誌摩等。
207季茀,即許壽裳(1883—1948),字季茀,浙江紹興人,教育家。作者留學日本弘文學院時的同學。
208指許詩堇,許壽裳兄許銘伯之子。Sirup Simpel 德語:純糖漿。
209德語:H女士(即許廣平)。
210“特別國情”,這是一九一五年袁世凱陰謀複辟帝製時,他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散布的一種謬論。聲稱中國自有“特別國情”,不宜實行民主政治,應恢複君主政體,為袁世凱稱帝製造輿論。這裏借作對藥房欺詐行為的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