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石像流血淚之謎
1994年2月2日,意大利首都羅馬附近的港口城市齊維塔威基亞,格雷戈利一家院中供奉多年的一尊隻有55厘米高的聖母石像雙目流出了血淚,此訊不脛而走,短短幾天內便轟動了整個意大利。
雕像的主人格雷戈利時年32歲,是一名電工。由於聖母像流淚,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使得他無法安寧生活。迫於無奈,他隻得在門前掛起了“謝絕參觀”的告示,自己和家人都搬到了親戚家去借宿。
據有關資料證明,在意大利的曆史上,聖像流淚、淌血已發生過多次。僅聖母像淌血的現象,在意大利從南到北就不下20起。有關專家對這尊聖母像的血淚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聖母眼裏流出來的竟然是人血。
4月3日,羅馬聖心醫學院所屬的傑梅利醫院又對這尊雕像進行了CIT掃描檢查,看石像體內是否有什麼“暗器”。最後,醫生按照慣例,在診斷書上寫道:“體內未發現異常。”此時,宗教界人士、齊維塔威基亞市的主教也就此事對記者發表講話,證實說他和其他幾名朋友親眼看到這尊聖母像流滿血淚。一時間,齊維塔威基亞市再次成為全國關注的中心。為了安定人心,以免造成恐慌,齊維塔威基亞市市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聖母流淚一事他自己沒有看見,但是如果有人願意相信,他也不反對。對於聖母奇跡給本市帶來更多的遊客和經濟收入,他則表示來者不拒,多多益善。
針對石像流淚、流血這種現象,意大利報紙介紹說:利用現代的科學手段,可以在雕像的眼睛上裝上一種化學物品,隻要雕像一動就會有液體滲出。一些意大利著名人士介紹說,隻要意大利社會一出現動蕩,這類現象就會多起來。然而種種說法,卻無法解釋石像為什麼流出的是人血。
同年4月9日出版的意大利《晚郵報》上為此發表一幅漫畫,形象地借此譏諷時政,在該漫畫中,主審法官麵對淚流滿麵的聖母像說:“你別光是流淚,你倒是說話呀!”
不久,一個由意大利神學專家和聖母學者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對此事展開了調查,以求對聖母流血淚的真相作出解釋。從事後各地報刊所作的反應來看,這一調查最後還是沒有結果。聖母石像為什麼會流血淚這一謎底,最終也未能大白於天下。黃河“幾”字形的成因
黃河有一個令人十分注目的特點,就是在流程中形成一個大大的“幾”字形,在世界萬千條河流中,獨樹一幟。黃河為什麼是“幾”字形呢?這要從河流為什麼總是彎彎曲曲的來解釋。
如果你注意的話,就會發現,每一條大的河流都是由一條主流和若幹條支流組成的。河流裏的水,主要來自天上的雨水,此外,還有地麵水和地下水注入河流中。這樣,每一條河流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不會是筆直的。河水所經之處,左右兩邊的流速也不會完全相等,有的地方河岸坍了一些變寬了,有的地方則被樹木、石頭或其他雜物堵塞,流速都會發生變化。另外,河流兩岸的組成物質也是有差異的,有的堅固,有的不堅固。種種因素,都會導致河床彎曲。河床一旦彎曲,就會愈演愈烈。這是因為水流方向直指凹岸,而且還有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從凹岸流向凸岸的橫向運動,使凹岸更受衝擊,而凸岸的地方則流動慢,力量較弱。這樣,在凹岸一方,泥沙比較容易被衝走,河床較深,河岸也較陡;凸岸因為水流較緩,泥沙不但不會被衝走,反而在這裏堆積了起來,越堆越多,使凸岸越來越凸。河道便越來越彎曲了。
黃河的彎曲也不外乎以上的原因。但黃河能成“幾”字形彎曲,則有它獨特的原因。大約在50萬年以前,黃河流經的地方並沒有大河,隻是一些湖泊和小河,像星星一樣密密分布。大約5萬年之前,陸地大變動,先是秦晉高原的小河和湖泊串通起來,形成南北走向的一條大河,又向北伸展切開了分水嶺,和內蒙古至寧夏的一段東西走向的河流彙合,形成一條“Z”形河流。不久,“Z”形河流不斷壯大,並以更大的聲威向上遊發展,打通了賀蘭山和桌子山之間的一些小河,把寧夏一帶的水係納入黃河。這樣,“幾”字形就基本形成了。後來,又經過漫長的曆史變遷,形成了今天這條從巴顏喀拉山發源而到山東省墾利縣入海的大黃河。這個“幾”字形,卻一直保持著,沒有改變。是誰最早發現了美洲大陸
1492年10月12日,偉大的航海家、探險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從那天起,他的名字便被載入史冊。然而最近有些曆史學家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真是哥倫布最先發現了美洲大陸嗎?
誰最早發現美洲?關於這一點,自18世紀60年代起,人們便開始爭論不休。
1761年,法國漢學家金勒根據中國古書《梁書》的記載,對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說法提出了異議。金勒認為,如果古書記載無誤的話,最早發現美洲者應是公元5世紀的中國僧人慧深。以後美國、哥倫比亞、墨西哥都有人發表文章,同意金勒的看法。
1987年,墨西哥的古斯塔沃·巴爾加斯教授綜合了專家們的意見,以大量的實物和圖片,寫了一本名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是中國人》的書,該書談到,在哥倫布以前大約1000年,中國南北朝宋文帝的時候,一位名叫慧深的僧人曾率人乘帆船離開中原,沿阿留申和阿拉斯加航行,到達當時被稱為扶桑國的墨西哥。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巴爾加斯的觀點。挪威考古學家就認為,最先發現美洲的並非中國人,而是挪威航海家雷夫·艾裏克。他們的說法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因為早在中世紀時,北歐就發現過一本名叫《紅色艾裏克世家》的羊皮書。書上曾提到一個長著紅頭發的挪威人發現了格陵蘭島,並將全家都移居到那兒。書中還寫道,公元1000年左右,這個挪威人的兒子雷夫·艾裏克一次駕船離開格陵蘭,朝南航行。他的小船停泊在一片從來發現過的大陸的附近,那裏滿山遍野長著野生小麥和野生葡萄。船員們稱這大陸叫“文蘭”,意思是“葡萄地”。其實,“葡萄地”就是今天的美洲大陸。1961年,挪威的考古學家挖到了雷夫·艾裏克住地的遺址以及他本人的墓地。
此外,腓尼基人和歐洲人也被認為是美洲的最早發現者。
腓尼基人的祖先居住在如今的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地中海沿岸。一些考古學家認為,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534年就曾經乘船到過美洲。在巴西,人們發現了一塊具有腓尼基文物特征的墓誌銘拓片。拓片上記載著一個來自腓尼基商人探險家團體的事跡。在墨西哥,那裏曾出土過一尊瑪雅時代的巨大的石雕,石雕上人物的麵部表情、基本特征與腓尼基人很相像。因此他們斷言,公元前後就有腓尼基人到過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