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養育孩子都有一個目標,就是要孩子長大後有出息,特別是女孩。一旦她們有出息,家庭、事業雙豐收,父母懸著的一顆心就放下了。對於媽媽來講,還有什麼比養育了一個有出息的女兒更讓她自豪的呢?
很多家長認為,天資聰穎的孩子容易被培養成有出息的人。於是,當自己的孩子不是那麼光彩奪目,沒有取得傲人成就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為孩子不是成才的料。家長是多麼地狡猾啊,他們用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推卸掉了自己教育理念不先進、教育方法不科學的責任。
那麼,孩子沒出息,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關於人的個性和成長的研究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將人的智能分為8種,即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也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都並不比別人差!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智能結構都為孩子提供了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發展自己、成就自己的資本。每個孩子都具備成才的資質,都可以有出息。因此,養育一個有出息的孩子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發展成他最宜於成就的人”的過程。教育的關鍵點就在於去找到孩子的優勢智能,激發孩子的潛能,把優勢智能發展成孩子的特長。
那麼,我們如何實現這一點呢?為了幫助各位家長順利地把女孩養育成有出息的人,我特意編寫了《養育有出息的女孩》家庭教育讀本。當然,想讓孩子有出息不是大喊口號就能實現的,而要先懂她們的心理,了解她們的行為、心理、人格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發現、發展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的品格。
當下,有很多家長,麵對家裏好吃懶做、貪玩上網、不愛學習、早戀逃學的女兒頭大如鬥,有的甚至扔掉工作專職伺候她們,可是卻發現自己的孩子依然沒有別人的孩子懂事、上進,還經常惹是生非。
有一位媽媽看到自己的女兒與其他的孩子相比簡直太遜色了:學習不夠努力,成績差;懶惰,不會做任何家務,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無奈之下,她隻能放下自己經營多年的生意回歸家庭。她決定對女兒嚴加管教,讓女兒健康成長。於是她為女兒規劃了每天的生活內容,在時間安排上精確到了分秒,不讓孩子有任何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結果,沒幾天,女兒就跟著男同學從學校跑了,說是不想做父母眼裏的犯人,要追尋屬於自己的愛和幸福。麵對女兒的反抗,這位媽媽泣不成聲。
任誰麵對這樣的孩子,都不能不心焦。成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個年齡段都有著一定的發展任務。每個階段都發展得好,孩子必然出色。如果每個階段的成長任務都沒有完成,那麼,孩子的發展就會不斷地有欠缺,終有一天會缺點滿身,行為不靠譜。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孩子的行為判斷他曾經受過什麼樣品質的家庭教育。如果一個女孩身體瘦弱、言行粗魯、不懂得如何與男孩相處、好吃懶做、沒有主見,就說明她的父母沒有遵照女孩的心理發展特點來養育她,結果,女孩沒有女孩的樣,更不要說有出息了。行為是心理的映照,行為不好說明孩子的心理品質也很差。而這一切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如果真的等到女孩的缺點顯現出來再開始教育,那麼,就會變得特別不容易。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朱慶瀾曾經把孩子一生的教育比喻成三道染缸,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恰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習得各種各樣的行為。如果一個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好比雪白的絲染上了紅紅的底色;進了學校,如果再受到良好的教育,則好比那紅紅的底子又加上一層紅色,自然變成了大紅;到了社會上,哪怕遇著壞朋友、壞染缸,想把他變成黑色,他那大紅的底子,一時也總不會變。如果再交到好的朋友、遇到好染缸,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好。相反,如果家庭教育沒有做好,那麼,以後的教育做得再怎麼好,都難以成為炫目的朱紅。因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為了幫助家長從一開始就把教育做對,我編寫了這本書送給家長們。本書從女孩的身心特點出發,詳解她們在各個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從而指導家長養育出身心健康、德才兼備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