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從小教育女孩,自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不能把命運寄托在別人身上,而要積極努力地學習、工作、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女孩不但能建立起自信,也能樹立積極的價值觀,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
麵對略顯柔弱的女孩,媽媽絕不可以再把“柔弱”的標簽貼在孩子身上,而要多在孩子心中播撒自信的種子。當女孩做成了一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媽媽都要鼓勵一下,這樣,好的行為被肯定之後就會轉化成自信,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能行。
媽媽對女孩行為的肯定越是真誠、及時,孩子從中獲得的力量越大,就會對自己有一個積極的評價,覺得自己具備完成某些事情的能力。如果女孩沒有做好某件事,媽媽也不要諷刺、挖苦孩子,以免傷害孩子脆弱的心靈。
2.教會女孩與外界相處
一個容易受外界影響的人是不會有大出息的,因為他會失去自我,而一個輕易就失去自我的人,是因為缺乏立場、信念,容易在關係的網絡裏迷失方向。所以,我們要培養女孩與外界相處的能力。
女孩需要與外界相處,主要是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當下,我們在教育上的弊端就是忽視了培養孩子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來自於孩子與自然的接觸,孩子在自然環境中獲得的鍛煉等,這是培養孩子對自然環境熱愛的基礎。
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需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有心的媽媽能發現女兒從躺在搖籃裏起就表現出與人交流的傾向性,她們仰著小腦袋,尋找說話的人,並發出“咿呀”的聲音。這個時候我們要跟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充分享受到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這樣,她們的安全感才會非常好地建立起來。安全感是自我發展的基石,一個擁有良好的安全感的孩子,他對人際的邊界就會掌控得非常好,不會越界,被侵犯後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可以說,安全感是一切原則、規則、法則形成的根本。
成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安全感建立起來後,家長還要從孩子的溝通能力、交往能力、人格修養、個性品質等方麵來培養女孩。
女孩雖然渴望建立某種關係,但是遇到陌生人的時候,她們卻非常謹慎,常常會先和對方交流一段時間,熟悉起來後,才肯交往。所以,當家裏來了客人,如果女孩表現得不夠熱情,媽媽不要責備孩子,要耐心等待你的小公主熱情起來。
小的時候,女孩渴望和父母、親人、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被他們喜歡。即便女孩天性不喜歡獨立和競爭,也難免會有和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為了減輕因此而帶來的痛苦,媽媽要引導孩子寬容地對待他人、妥當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家是對女孩影響最大的外界環境。所以,爸爸媽媽不但要互敬互愛,而且要孝敬老人、愛護孩子、努力工作。這樣,女孩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環境是安全的。女孩從父母那裏學會了如何與家庭成員相處,有一天走進新的家庭,也能巧妙地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3.幫助女孩“脫敏”
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感知覺方麵,女孩比男孩更為感性,觸覺、嗅覺較敏感,聽覺能力較強。在注意力方麵,女孩的注意力多定向於人,對人際關係很敏感,並在這種關係發生變化時能很快地適應。
敏感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孩子的智力活動,但是也會帶來各種負麵的影響。比如,一個女孩有某項缺點,當別人談論相關的話題的時候,她恰巧聽到了一些,就會想他們是否在說自己,甚至會因此不快或者是討厭這些人。
媽媽要幫助孩子從小樹立自信,積極、坦然地麵對自己的優缺點,保持一種“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淡定情懷。女孩“脫敏”了,不輕易陷入自尋煩惱的旋渦,才會快樂。
特別是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隻要女孩知錯了,認錯了,媽媽就不要表現出對女孩的厭惡情緒,以免女孩因為過於自責而變得自卑。媽媽反倒是可以安慰孩子:“以後改過就好了,改正了依然是好孩子!”這樣更利於女孩成為一個有勇氣的人。
4.支持“早慧”的女孩
女孩大腦左半球神經末梢的發育早於男孩,具有良好的語言推理能力,她們學習說話、書寫、造句比較省勁,所以,看起來比同齡的男孩更能言善辯,上學後很少出現閱讀問題、記憶偏差問題。所以,在學校的前幾年,成績排前幾名的幾乎都是女孩。
鑒於女孩在語言方麵比較早慧,媽媽可以抓住時機,把與語言相關的學習往前提、往寬裏擴充,比如,學學寫作、講講故事、背背詩歌、學學表演等,有助於開發女孩的智力,培養閱讀興趣。
總之,媽媽要懂得女孩在語言、理解力、注意力方麵比男孩發育得早這個優勢。同時,女孩長大後,如果在學習上表現出對物理、數學等科目的厭倦情緒時,媽媽要明白這跟女孩的空間感知能力比較差有關,應鼓勵女孩參加一些提升班,在這些弱勢科目上多花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