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船

早期的海戰武器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後,戰爭這個“怪物”出現了,並由陸上蔓延到江河湖海和空中。從此,專門用於水上戰爭的戰船就從普通船舶中分化並發展起來。人類最早使用的海戰武器單層甲板木船就誕生了。

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國、希臘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發源地。在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人們很早就用商船來運送部隊和補給物資。這種帶著帆和漿的又短又寬的小船主要用來支援陸地部隊,很少用於海上作戰。善於航海的腓尼基人駕著他們建造的單層槳戰船,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裏,穿越地中海,建立了許多殖民地。據史料記載,腓尼基人建造的早期戰船船身細長,速度快,船首帶有撞角,每舷配備兩層劃槳手(一層在另一層之上)。

當時的戰船是采用人力劃槳,備有輔助風帆,作戰時再收起風帆放倒桅杆。海上交鋒時主要向敵船撞擊或貼近敵船一側快速航行以破壞敵船的劃槳,使敵船喪失機動能力。也有采用接舷戰,即迅速接近敵船,用鉤子或其他器械抓住對方船舷,士兵跳到對方船上展開刀槍相見的肉搏戰。羅馬海軍是最早使用接舷戰的海軍。

古希臘海軍艦船也較為先進。泰米斯托克利執政時期,希臘雅典海軍建造了船首裝有衝角、船身又長又窄的3層槳帆戰船。該船船舷兩側各排3組船槳,船長約36米,寬6米,排水量230噸,船上配有170名無武裝的劃槳手:上層62人,中下層各54人,船上另有18~50名進行接舷戰的士兵以及12~16名駛帆和維護戰船的水手。該船是以槳為主,以風帆為輔作船的推進工具,劃槳時最大航速可達6節。其作戰武器主要是船首一隻約3米長的金屬撞角。若敵船受撞角衝擊後仍未沉沒,則由配有矛、劍、弓、標槍和盾牌等武器的士兵用接舷戰結束戰鬥。

公元678年前後,阿拉伯艦隊多次從海上攻擊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該城即將落入敵手時,一個名叫卡裏尼克斯的敘利亞人獻上了他發明的一種叫“希臘火”的武器,幫助羅馬人擊退了阿拉伯艦隊,保住了君士坦丁堡。現在看來,“希臘火”實際上是一種原始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含有硝石、瀝青、硫磺和油的混合物,點著以後投放到敵人的木質船上,便會立刻燃起大火。這種“希臘火”使阿拉伯艦隊毀沉甚多。

16世紀,黑火藥出現了,人們開始使用火繩槍,並在船前安置一門或多門火炮。直到公元1571年的勒潘托海戰為止,延續使用了2000多年的古希臘羅馬戰船時代終於結束,裝備有舷側炮的新型戰船時代正式拉開帷幕。

現代軍艦的鼻祖——獨木舟

所謂獨木舟,就是用一根木頭製成的船。現在,我們已經很難在生活中見到這種船了,然而,這種獨木舟卻是現代各類艦船的“先祖”。

在遙遠的古代,人類的祖先還處於采集和漁獵為生的時代,人們大多數聚集在有水的地方生存。可是,由於沒有水上工具,他們無法捕撈深水區的魚群,也無法追趕逃到河對岸的動物。遇到山洪暴發,很多人還會被水淹死。

當時,人們又常常發現,樹葉落在水裏會漂浮在水麵上,而石塊扔到水麵就立即沉入水底;人不小心掉進水裏,也會被淹死。

經過多次反複比較,人類終於認識到,在自然界中,有些物體會浮在水麵上,有些物體卻無法浮在水麵上。也就是說,人類不自覺地對水的浮力有了感覺。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一些膽大的原始人終於敢爬上浮木,用手抱住木頭。而在洪水滾滾湧來時,抓住樹幹的人就能浮起得生,反之就遭滅頂之災。

逐漸地,人們發現,樹葉能負荷的重量是微不足道的,樹幹越粗大,其所能承受的重量也越大,而且,圓柱形的樹幹在水裏不穩定,它會隨著水流而翻滾,遇到了風也會滾動,人在上麵坐立不穩,隨時都可能落入水中。人們根本無法在這種圓柱形樹幹上麵活動。

就這樣,人類一直在默默地探索著,其發展速度極為緩慢。直到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石斧、石锛、鍤等工具,並已能人工取火,獨木舟才有了出現的可能。

有了石斧、石锛、鍤等工具,人類開始有意識地將圓圓的樹幹削平。後來,一些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火比石斧加工木材更為方便。於是,人類的祖先根據生活中用火的經驗,把火也用來作為造船的手段,和石斧、石锛、鍤等工具配合使用。人們將樹幹上不需要挖掉的地方都塗上厚厚的濕泥巴,然後用火燒掉要挖去的部分。這樣被燒的部分就被燒成一層炭,再用石斧砍,就比較容易了。

有了獨木舟,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大了,視野開闊了,從此可以跨越水域,開拓新的天地。可以這樣說,獨木舟的出現,是人類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它為人類進一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奠定了基礎。

獨木舟後來演變成木板船、舢板、肪船、帆船、樓船,直至今天的種類船舶。可以這樣說,沒有獨木舟,就沒有現代艦船。戰列艦

戰列艦的興衰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較強的突擊能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麵軍艦,亦稱戰鬥艦,戰列艦在曆史上曾作為艦隊的主力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進行炮戰,因而得名。

戰列艦經曆了風帆戰列艦和蒸汽戰列艦兩個階段。風帆戰列艦出現於17世紀後期,是帆船艦隊中最大的戰艦。其滿載排水量為1000噸左右,至19世紀中期發展到4000噸左右。風帆戰列艦的艦炮,19世紀初期以前是發射實心彈的前膛炮,裝有數十門到上百門;19世紀初期以後,改為發射爆炸彈的後膛炮,多達120~130門。蒸汽戰列艦出現於19世紀中期。1849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侖”號,裝有艦炮10門,是蒸汽戰列艦的先驅。1853~1856年的克裏木戰爭推動了蒸汽戰列艦的發展。以後,蒸汽戰列艦裝備了有螺旋膛線的艦炮和能旋轉360°的裝甲炮塔,裝甲厚度大,突擊威力和防護能力得到不斷提高。20世紀初,英國建造了無畏級戰列艦,戰列艦成為海上霸主。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列艦有了很大發展,其滿載排水量由2萬噸增大到7萬噸,最大航速由25節提高到30節以上;主炮口徑由280~381毫米增大到280~457毫米;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483毫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艦載航空兵和潛艇的廣泛使用,戰列艦成為海、空襲擊的有利目標。在參戰的約60艘戰列艦中,約有1/3被擊沉或擊毀。戰後,各國尚有的戰列艦均先後退役,並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戰列艦獨霸海上的輝煌時代劃上了句號。

日德蘭海戰中的戰列艦

1916年,英國與德國之間的北海日德蘭大海戰,充分顯示了無畏級戰列艦的輝煌,使戰列艦的海上威力幾乎達到了頂峰。

日德蘭大海戰是蒸汽動力戰列艦第一次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最後一次以主力艦為首的雙方艦隊在水麵大規模交鋒。此役集結了英德兩國海軍的精華,雙方出動戰艦共254艘,其中包括44艘無畏級戰列艦。戰事曆時12小時,雙方相距遠達18千米,以強大炮火互相轟擊。但是,速度、火力和軍艦數目使雙方的指揮官來不及觀察、聯絡和有效指揮。尤其是雙方的主力艦都不敢進入對方驅逐艦魚雷的射程。結果是德國宣稱勝利,擊沉英艦14艘,可是本身損失11艘,它的艦隊始終受到英國艦隊的壓製。

日德蘭之役進一步確立了“大艦巨炮”主義理論,使各國海軍更加重視發展以戰列艦為核心、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突擊兵器的海上艦隊。

早期的戰列艦

早期的戰列艦也稱鐵甲艦、裝甲艦等。在航空母艦出現以前,戰列艦成為主宰海洋的巨型戰船達數百年之久。

17世紀~19世紀中期,是風帆戰列艦主宰海戰的階段。戰船為木質船體,最大為3桅帆船,通常設2~3層甲板,帶有輪子的火炮置於甲板之上,通過舷側門進行射擊。17世紀,戰列艦最大為1750噸,裝有80~100門火炮,艦員600~700人。18世紀,排水量增至2000噸以上設3層甲板,裝120~140門火炮。火炮多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從炮口裝填實心炮彈。19世紀中期,戰列艦排水量已達4000~5000噸,裝有120~130門從炮尾裝填爆炸彈的火炮。由於炮塔不能旋轉,所以作戰時必須將戰列艦一字排開,用舷側艦炮進行射擊。

英國1860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1873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完全去除風帆、采用蒸汽動力的“蹂躪”號鐵殼裝甲艦;1892年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鋼質裝甲艦。至此,戰列艦的發展趨於成熟,各國開始向大噸位、猛火力、重裝甲、高航速方向發展。

有史以來,戰列艦噸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號和“武藏”號,達69萬噸,航速達27節,續航力為7200海裏;裝有9門主炮,口徑460毫米,射程45千米。此外,還裝有12~20門中口徑副炮和100門左右小口徑副炮。戰列艦在水線以上的船舷、甲板、炮塔、指揮塔等部位都裝有裝甲防護,一般為150~400主毫米厚,個別部位達400~500毫米。

日本“武藏”號戰列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戰列艦曾作為海軍之魂稱雄於世長達200多年,主宰著世界海洋。1941年12月8日英國當時最新型的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駛離新加坡,阻止日軍在馬來西亞半島北岸登陸。12月10日,英國這兩艘軍艦被日本海軍岸基轟炸機發現。盡管英國軍艦向飛機猛烈開炮掃射,也抵擋不住日本飛機的狂轟猛炸,很快被擊沉了。事實證明,用戰列艦和巡洋艦奪取製海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二戰後,由於核動力、艦載機、導彈及電子裝備的大量裝備使用,使戰列艦的優勢所剩無幾,很快處於從屬地位,並被航空母艦取代。各國戰列艦

戰列艦

戰列艦裝有大口徑艦炮,帶有裝甲防護和較強突擊火力,能在遠洋作戰,是海軍的主要艦種之一。它主要擔負海上作戰、支援登陸和攻擊岸上目標等任務。20世紀30年代,戰列艦的發展達到頂峰。二戰後,戰列艦的地位逐漸被航空母艦取代。各國均不再建造戰列艦,艦隊中的戰列艦也紛紛退出現役;一時間,戰列艦幾乎銷聲匿跡。現代的戰列艦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經過多次現代化改裝。

“俾斯麥”號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艦長241.55米,寬36術,吃水10米;標準排水量41637噸,最大航速30.1節,續航力為1.5萬海裏。全艦火力較強,裝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重型高炮、8座雙聯裝37毫米中型高炮、40門機關炮,以及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此外,艦上還搭載有4架“阿拉多-19”式水上飛機,以及18艘小艇。該艦的裝甲厚實堅固,舷側有魚雷防護係統。

“依阿華”級戰到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艦長270.4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4.5萬噸;艦體最厚裝甲達430毫米。改裝後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安裝了8座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魚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3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6座雙管127毫米火炮、4座“密集陣”近程武器防禦係統。艦上設有直升機起降平台。

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戰列艦,是除了航空母艦外,威力和噸位最大的水麵戰艦。由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於1943~1944年間建成服役,共建造4艘,即“依阿華”號、“新澤西”號、“密蘇裏”號和“威斯康星”號。

依阿華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5.8萬噸,動力裝置由8座鍋爐和4台汽輪機組成,采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為212萬馬力。其航速可達33節,當航速12節時續航力為1.5萬海裏。人員編製為1651人。本級戰列艦有的是5座四聯裝40毫米炮,全艦通體有裝甲防護,水線處307毫米,重要部分達430毫米厚,是世界L裝甲最厚的水麵艦艇,遠遠超過小型艦艇和中型艦艇。它的裝甲足以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轟擊,“飛魚”導彈擊在戰列艦的裝甲鋼板上會彈回去,爆炸衝擊波隻能劃傷裝甲。

該級艦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裝了反艦、防空、反潛武器裝備和電子設備。拆除了4座雙聯裝127毫米副炮,改裝了4座八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和3架“拉姆普斯”輕型多用途直升機,保留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27毫米副炮。後來還計劃在後甲板上加設一層飛行甲板和增設機庫,可載12架AV—SB“鷂”式垂直起降飛機或拉姆普斯輕型直升機。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主要戰艦,也是世界上僅有的4艘現役戰列艦之一。1941年開始建造,1943年下水,1944年在美國海軍服役,曾於1958年3月8日退役,80年代初經現代化改裝又重新服役。

本戰艦滿載排水量5.73萬噸,艦長2704米,寬33米,吃水深116米;最大航速33節,續航力為1.5萬海裏;艦上人員1518人,其中軍官為65人。

艦上有重裝甲防護,舷裝甲厚度307毫米,甲板裝甲厚35~121毫米,炮塔裝甲厚432毫米,指揮塔側部裝甲厚440毫米,頂部裝甲厚183毫米。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原裝備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0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20座四聯裝40毫米多管自動高炮,49門20毫米自動高炮。改裝後的主要武器有8座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架,4座四聯裝“捕鯨叉”導彈發射架,3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6座雙聯裝127毫米火炮,4座156管20毫米火炮。406毫米艦炮是當今世界上口徑最大、威力最強的艦炮,射程可達38千米以上,每發炮彈重達1225千克,全艦共載有1220發炮彈。“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曾發射了大量的“戰斧”巡航導彈攻擊伊拉克境內的目標,其攻擊性強、命中率高、突然性大。

此外,本戰艦還有先進的雷達、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和電子戰係統。

“君主”號戰列艦

世界上第一艘鋼質戰列艦是英國樸次茅斯工廠於1892年開始建造的“君主”號戰列艦。其標準排水量1.4萬噸,全長125米,航速165節。

裝備有雙聯裝343毫米炮兩座,152毫米炮10門。該艦水線處的裝甲帶厚457毫米。該艦建成後,人們就發現其航行性能極佳,武器配備合理。

很快,英國人在兩年內建成了7艘同級艦。後來,“君主”號的主副炮布置、防禦方式、動力配置、高幹舷設計等均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標本。因此,船史學家們甚至將“君主”號稱為“近代戰列艦的鼻祖”。巡洋艦

通常來說,巡洋艦應是一種比驅逐艦排水量大、武器多、威力強,在海戰中起骨幹作用的用於遠洋作戰的較大型水麵艦艇。在沒有航空母艦的艦艇編隊中,巡洋艦是編隊的核心;在航母編隊中,巡洋艦負責航母的側翼掩護,並可擔任旗艦。必要時可單艦進行戰鬥活動。巡洋艦常作為突擊兵力用於海上攻防作戰、登陸編隊和運輸船隊護航、支援登陸或抗登陸作戰等。

在17~18世紀的帆船時代,巡洋艦是指那些裝備火炮較少、口徑較小、一般不直接參與戰鬥,而主要執行巡邏及護航任務的快速炮船。

19世紀中期,最好的巡洋艦是英國造的多桅帆船“阿拉巴馬”號,該艦裝有蒸汽機,用螺旋槳進行輔助推進,排水量1040噸。

19世紀末,巡洋艦主要是裝甲巡洋艦和水平裝甲巡洋艦。

現代巡洋艦無論是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一般都裝備對空、對艦和反潛導彈。同時裝有中小口徑火炮,並載有直升機,電子設備較多,彈藥數量大,作戰半徑較大。因此,巡洋艦有較大的威力。一般公認巡洋艦的排水量在7000噸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巡洋艦

1922年,英、美、日、法、意5國簽定為期10年的華盛頓條約,對戰列艦的威力、噸位和數量等都進行了嚴格的限製。各海軍大國立即轉向發展排水量1萬噸以下、火炮口徑203毫米以下的巡洋艦。1930年,上述5國又在倫敦簽署了將華盛頓條約延期5年的新條約。為了擴充實力,英國建造的巡洋艦完全按190毫米炮設計,先裝152毫米炮使之成為輕巡洋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很快就換裝了203毫米炮。

大戰中,巡洋艦向大噸位、大威力和高航速方向發展。美國建造的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排水量1.4萬噸,裝有3座三聯裝203毫米主炮;阿拉斯加級重巡洋艦排水量則達3萬噸,裝有3座三聯裝304毫米大口徑艦炮,儼然與戰列艦一樣成為海上巨型堡壘。

各國為了彌補戰船之不足,由快速商船和輔助艦船改裝成許多輔助巡洋艦,並有一定數量的自動炮。

現代巡洋艦發展為兩大流派

戰後,隨著核動力、導彈和電子裝備的發展,以大口徑艦炮為主的高速巡洋艦迅速退出曆史舞台,美國重點發展為航母護航的防空型巡洋艦。在其戰後建造的8級巡洋艦中,有5級采用了核動力。常規動力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其前後122枚MK41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成力強大,而“宙斯盾”相控陣雷達係統更是開一代水麵艦艇之先河。

前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世界L最大的巡洋艦,排水量達2.8萬噸,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艦艇。該艦最多可裝載500枚左右防空、反艦和反潛導彈,還可攜3架直升機,因而成為世界上火力最猛的一種巡洋艦,被人們稱為真正的“武庫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滿載排水量3000~4000噸級的巡洋艦,動力裝置以燃油蒸汽輪機為主,航速由25節增至30節,艦炮多為127~152毫米口徑,最大達190毫米。

戰爭期間,用快速商船改裝了一批輔助巡洋艦,裝備一定數量的艦炮、魚雷和水雷等,以彌補巡洋艦數量的不足。

戰後各國建造的大型商船還預留炮座,以備緊急改裝成巡洋艦。這時期,各國的巡洋艦有幾種,其中一種是重巡洋艦,其垂直裝甲厚約76~203毫米,水平裝甲厚約51~127毫米,排水量1~2萬噸,航速32~34節能與戰列艦、航空母艦在遠洋協同作戰。它裝有8~9門主炮,口徑在203毫米以上分裝在3~4座炮塔中,射程37千米左右,主要用以消滅敵巡洋艦和攻擊岸上目標。此外還裝有10~16門副炮,口徑在130毫米以下,多為高平兩用數十門自動炮,用於抗擊小型艦艇和飛機的來襲。有的還裝有3~4架水上飛機,用以校正艦炮射擊和進行偵察。

另一種是輕巡洋艦,排水量5000~10000噸左右,航速35節,續航力1萬海裏,裝甲厚約51~127毫米。輕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2毫米以下,裝有6~12門主炮,其作用是攻擊輕型艦艇和陸地目標。有的裝127~133毫米艦炮,用於對空防禦和攻擊小艇。有的主炮口徑88~127毫米,副炮8~12門,另配幾十門小口徑炮。此外,還配有魚雷、水雷和深水炸彈等,一般裝2座3~5聯裝魚雷發射管,攜水雷80~100枚,還可攜2~4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

俄羅斯“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各國巡洋艦

巡洋艦是在排水量、火炮、裝甲防護等方麵僅次於戰列艦的多用途大中型水麵戰艦,能在較長時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進行遠洋機動作戰。它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係統、精密的探測計算設備和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具有較高的航速、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好的耐波性。通常由數艘組成編隊,或參加航空母艦編隊擔任翼側掩護,常作為編隊的旗艦。必要時可單獨執行戰鬥任務。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是一艘由美國建造,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僥幸逃生的巡洋艦,曾服役於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1951年,阿根廷花費780萬美元才買下了這艘老艦,經現代化改裝後,改名為“十月十七”號,於1951年10月17日編入阿根廷海軍編隊,1956年又改名為“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本艦全長1844米,最大寬度21米,滿載排水量13645噸,最高航速325節,能以15節的航速連續航行7600海裏。裝備兩座4聯裝“海貓”式艦對空導彈和兩架直升機以及近80門各種口徑火炮,為阿根廷海軍第2主力戰艦。

“加利福尼亞”號巡洋艦

“加利福尼亞號”巡洋艦是美國海軍第3代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本艦於1970年開始建造,1971年9月下水,1974年服役。

全艦長1817米,寬186米,滿載時排水量1.1萬噸,航速為30節,艦上人員編製540人,其中軍官28人。

艦載武器裝備有2座單管127毫米炮和2座6管20毫米密集陣武器係統;2座中程艦空導彈發射架和2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配備導彈80枚;1座八聯裝反潛導彈發射裝置和2座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

艦上的電子設備有作戰指揮係統、雷達裝置和聲呐係統。作戰指揮主要有海軍戰術數據係統和各種火控係統;雷達裝置有對空警戒雷達,對海搜索雷達、導航雷達、電子對抗雷達等。

“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是美國設計製造的一艘導彈巡洋艦。本艦於1980年開工建造,1981年下水,1983年開始在美國海軍服役。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護航空母艦編隊,對付空中攻擊。

該艦滿載時排水量9500噸,艦長1725米,寬168米,吃水深95米,采用常規動力,總功率8000馬力,航速30節,續航力6000海裏。艦員編製358人,其中軍官33人。

艦內劃分防火區,設有專門的電磁門隔離,上層建築全部用鋼製並加敷耐火氈,關鍵部位用高強度厚鋼板保護。

艦上裝備的全自動指揮控製中心“宙斯盾”係統,由雷達、計算機係統、指揮決策係統、武器控製係統、戰備檢查係統以及與武器配套的火控與發射係統等部分組成。

該艦的攻防火力很強,作戰能力全麵,有較先進的標準導彈,射程達48千米、艦載導彈122枚。艦上還裝備有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2座127毫米炮,2座6管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程武器係統,2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此外,還裝有兩架“拉姆普斯”直升機。

美國班布裏奇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班布裏奇組僅造一艘,即“班布裏奇”號,1962年服役。它是美國海軍繼“長灘”號巡洋艦與“企業”號航母後的第3艘核動力水麵艦艇。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為8592噸。長1723米、寬176米。吃水77米。動力裝置為2座DZG型壓水堆和2台蒸汽輪機,總功率6萬馬力,航速30節,當全速航行時續航力為15000海裏,編製548N。該艦裝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2座MK—10型雙聯裝“標準”中程艦空導彈發射架,配各導彈80枚;1座MK16型八管“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和2具MK32型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2座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

美國特拉科斯頓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美國班布裏奇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班布裏奇”號(CGN-25)

特拉科斯頓組僅建造一艘,即“特拉科斯頓”號。它於1963年6月開工,1967年5月服役,是美國海軍第4艘核動力水麵艦艇。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9127噸。長1719米、寬177米、吃水94米。動力裝置為2座D2G型壓水堆和2座蒸汽輪機,總功率6萬馬力,航速30節,編製499人。該艦裝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1座MK10型雙聯裝“標準”艦空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架;2具MK32型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1座單管127毫米主炮和2座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l架艦載直升機。驅逐艦

驅逐艦是一種以導彈、魚雷、火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麵艦艇。現代驅逐艦一般滿載排水量3000~8000噸,最大航速30~38節,續航力3000~6000海裏,能適應複雜海況下的作戰,有較強的抗打擊能力,並配有較完善的三防能力。驅逐艦按任務可分為反潛驅逐艦、防空驅逐艦和導彈驅逐艦。導彈驅逐艦以導彈為主要作戰武器,兼備中小口徑火炮,以及魚雷、深水炸彈,可執行對艦、防空、反潛的綜合性作戰任務。反潛驅逐艦主要任務是攻擊潛艇,配有較強的反潛武器和反潛設備,如必備反潛直升機、火箭助飛魚雷、深水炸彈和先進的聲納等。防空驅逐艦以對空防禦為主,裝備有較多的防空導彈和對空火炮,主要對付敵方的飛機和導彈,保護己方艦隊。

早期專門對付魚雷艇的驅逐艦

19世紀60年代前,人們發明了一種用水雷作為攻擊武器的水雷艇。這種艇將水雷拖曳於艇後,以觸及敵艦使之重創或沉沒。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魚雷問世之後,便很快裝艇使用。到1890年,世界主要海軍國家已建成800餘艘魚雷艇,對大型軍艦形成很大威脅。1893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批“哈沃克”號和“大黃蜂”號遠洋魚雷艇,排水量240噸,航速27節,是當時最快的戰艇,裝有3座魚雷發射管和4門艦炮。這種專門對付魚雷艇的戰艦當時被稱作魚雷艇驅逐艦,此為驅逐艦的始祖。

早期的驅逐艦以蒸汽機為動力,機動能力很差,1899年被蒸汽輪機取代,航速提高到30節,排水量增至1000多噸,已具備了隨艦隊遠洋作戰的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已成為艦隊的重要作戰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驅逐艦排水量增至2000噸左右,到大戰結束時,已達3500噸左右。航速也相應增至35~40節,成為最快的戰鬥艦艇。驅逐艦的武器配備也逐漸增強,魚雷發射管由單管發展為雙聯裝、甚至五聯裝,艦炮由1~2門75毫米炮增至3~6門130毫米炮,作戰威力有很大提高。各參戰國投入二戰的驅逐艦總數達1800艘之多,使驅逐艦成為參戰機會最多的水麵戰船。

驅逐艦

驅逐艦是以導彈、水中武器、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性能的中型軍艦;是海軍艦隊編成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該艦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麵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襲擊岸上目標等。

世界上最早的驅逐艦是英國在1893年建造的。隨後,美國和中國都相繼建造了在當時噸位較大的驅逐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德、俄、法、美等國共建造了近600艘驅逐艦。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導彈驅逐艦。

60年代,美、蘇、英、法、加拿大、日本等國將反潛直升機裝上了驅逐艦。

美國“伯克”級導彈驅逐艦

許多國家的驅逐艦的武器、指揮控製係統、動力裝置都有相應的改善。其發展趨勢是增強預警、攻防、機動、適航性能力,采用先進的裝置和新技術,提高抗擊製導武器的能力。各國驅逐艦

“無畏”級驅逐艦

“無畏”級驅逐艦是前蘇聯設計製造的新一代大型導彈驅逐艦。該艦滿載時排水量8500噸,全艦長162米,寬19.3米,最大航速30節,艦上有官兵350名。

該艦火力較強,具有遠、中、近3層反潛火力。艦上武器裝備主要有2座單管100毫米全自動主炮和4座6管30毫米副炮,8座SA—N—8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四聯裝SS—N—14反潛導彈發射裝置,2座12管反潛火箭發射架和2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此外,還有反潛直升機2架。電子設備有作戰指揮係統、電子對抗係統、對空搜索雷達、對海雷達、導彈製導雷達、炮瞄雷達、導航雷達等。

“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是英國設計製造的一艘導彈驅逐艦。全艦長125米,寬14.3米,滿載時排水量4100噸,航速29節,續航力為4000海裏。全艦共有人員312人,其中軍官26人。

艦載武器裝備有1座單管114毫米全自動炮,2門單管20毫米炮和“海標槍”中程艦空導彈係統。“海標槍”係統主要用於區域防空,截擊高低空飛機及來襲導彈目標,並具有對艦攻擊能力。“海標槍”導彈最大射程65千米,最小射程45千米。艦載武器裝備還有2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一架“山貓”直升機,機上掛載反潛魚雷。

艦上的電子設備有一套自動武器係統,一部遠程對空警戒搜索雷達,一部中程對海搜索和目標指示雷達,2部目標跟蹤照射雷達和一部導航雷達。此外,還有電子戰設備和聲呐等。

該艦於1982年5月4日在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被阿根廷飛機發射的導彈擊沉。

“斯普魯思斯”號驅逐艦

“斯普魯恩斯”號驅逐艦是美國研製建造的一艘用於反潛作戰和水麵對空作戰的導彈驅逐艦。該艦建於1972年,1975年開始在海軍服役。滿載排水量8040噸,艦長171.7米,寬16.8米,吃水深8.8米,最大航速33節,續航力為6000海裏。

該艦是目前世界上噪音最小的艦隻,水下噪聲分貝不及其他艦艇的1/4。艦艇在燃氣輪機進氣管中裝有消音裝置,活動部件塗有膠性漆,所有機械部分都有減震支座、並選用低轉速的螺旋槳,使它在發現和接近水下目標時噪音很小、從而具有很高的反潛作戰能力。

1986年開始改裝,主要裝備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導彈射程130千米;八聯裝“海麻雀”對空導彈發射架,並配備100枚導彈;6管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程武器係統2座;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1座,配導彈24枚;2座127毫米高平兩用火炮,備彈600發;2座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配反潛魚雷14枚。最主要的是改裝時還裝備了“戰斧”巡航導彈,可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

此外,該艦還配有直升機2架。艦上的作戰指揮中心裝備有以反潛作戰為主兼具對海、對空作戰能力的“海軍戰術數據係統”,它能綜合使用雷達、聲呐、通訊、導航、敵我識別、電子偵察等設備傳來的信息,協助艦長正確判斷情況,輔助決策,迅速、準確地指揮導彈、火炮、魚雷、直升機攻擊水下、水麵及空中目標。

艦上的電子設備也很先進,有雷達報警和幹擾係統、通信係統和“塔康戰術導航係統”等。

德國漢堡級導彈驅逐艦

漢堡級是聯邦德國建造的首批驅逐艦,在1959~1968年間共建4艘。首艦“漢堡”號,1959年動工,1964年建成服役。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3340噸,滿載排水量4680噸。長1337米、寬134米、吃水62米。動力裝置為2台蒸汽輪機,雙軸,總功率6.8萬馬力,航速34節,續航力為6000海裏/13節。編製268人。該級艦裝有:2座MM38雙聯裝“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4管“博福斯”375毫米可回轉反潛火箭發射裝置;3座單管100毫米炮;4座雙管40毫米炮。

法國喬治·萊格級反潛導彈驅逐艦

喬治萊格級是法國海軍首次采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的軍艦,又稱C70型。首艦“喬治·萊格”號於1974年動工,1979年服役。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3830噸,滿載排水量4300噸(D640~643),4580噸(D644~646)。長139米、寬14米、吃水5.7米。動力裝置為2台燃氣輪機和2台柴油機,總功率5.8萬馬力,雙軸,航速30節,續航力為8500海裏/18節。編製218人。

喬治萊格級艦裝有:2座MM38四聯裝“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八聯裝“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發射裝置;計劃用2座雙聯裝“辛伯達”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取代20毫米炮,2座六聯裝“薩德拉爾”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取代20毫米炮,發射“西北風”導彈;1座單管100毫米炮;2座“布萊達”30毫米炮;2座“厄利孔”單管20毫米炮;2座固定式魚雷發射管,備10枚ECANLS魚雷;2架“山貓”MK4型直升機。

日本村雨級多用途導彈驅逐艦

村雨級是日本海上自衛隊90年代末建成的一級多用途導彈驅逐艦,首艦“村雨”號於1993年動工,1996年建成服役。標準排水量4550噸,滿載排水量5100噸。長150米、寬16.4米、吃水4.8米。動力裝置為COGAG方式,2台SM1C燃氣輪機,功率4.163萬馬力;2台LM2500燃氣輪機,功率4.3萬馬力。雙軸,航速30節。編製166人。

美國“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

該級艦裝有:2座四聯SSM—IB“捕鯨又”艦艦導彈發射裝置;16單元MK—48型”海麻雀”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16單元MK—41型“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垂直發射裝置,2具68型3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11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1座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尾部設有機庫,可搭載1架SH—60J海鷹”多用途/反潛直升機。護衛艦

護衛艦主要用於反潛護航以及偵察、警戒、巡邏、布雷、支援登陸、對岸對艦攻擊等任務。乍看起來,護衛艦與驅逐艦所完成的任務和裝備都很相似,但護衛艦一般比驅逐艦噸位小、武器弱、航速低,然而因為其機動性好、造價低廉,受到各國海軍的青睞,是一種更為普及的艦種。現代護衛艦按排水量大小可分為中型和小型兩種;按其作戰使命可分為反潛、防空和對海二種類型,這點又與驅逐艦相似。

20世紀70年代以來,護衛艦一般都裝備了導彈,滿載排水量達2000~5000噸,航速達30~35節,加強了攻擊能力和防衛能力。許多還配備有反潛直升機,並且更新了動力、電子係統和聲納、火控、指揮係統等,能夠兼負起驅逐艦的戰鬥任務。

護衛艦的麵貌已經今非昔比,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驅逐艦和護衛艦已經很難分得清楚。護衛艦在冷戰後的今天顯得特別重要,各國護衛艦也因此成為種最有發展前途的艦種。各國護衛艦

“佩裏”號護衛艦

“佩裏”號護衛艦是美國設計製造的一艘以反潛武器、導彈、火炮為主要武器的輕型軍艦。該艦用於護航、偵察、警戒、布雷、支援兩棲登陸作戰等任務,是遠洋艦隊中的輕騎兵。

該艦1977年建成並編入海軍服役。滿載排水量3500~4100噸,艦長138米,寬13.7米,最高航速30節,續航力4500海裏。

該艦擔任區域防空和對敵艦攻擊任務的主要武器是設置在艦前主甲板上的導彈全自動發射裝置,既可發射“標準”對空導彈,又能發射“捕鯨叉”反艦巡航導彈。彈倉在發射裝置的下方,裝有“標準”和“捕鯨叉”導彈共40枚。反潛任務主要由2架艦載直升機完成,機上裝有先進的反潛探測設備和2枚反潛魚雷。此外,還有1門76毫米全自動速射炮,1座“火神——密集陣”近程防禦係統,2座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

“佩裏號”護衛艦有艦員204名,其中軍官14名。他們有美國海軍水麵艦艇中最好的居住條件,平均每人居住麵積為19.6平方米。該艦曾參加1980~1988年間的兩伊戰爭,1987年5月17日晚,在波斯灣執行巡邏任務時,被一架伊拉克戰鬥機用兩枚“飛魚”掠海導彈擊中,未造成重大損失。

公爵級導彈護衛艦

公爵級是英國皇家海軍最先進的一級導彈護衛艦,又稱為23型,首艦“諾福克”號於1985年動工,1990年建成服役。標準排水量3560噸,滿載排水量4200噸。長133米、寬16.1米、吃水5.5米。動力裝置首創燃氣輪機與電力推進聯合動力方式,使安靜性、經濟性顯著提高,續航力較過去提高一倍。由2台斯貝燃氣輪機和4台12RPA200CZ柴油機組成,總功率3.92萬馬力,雙軸,航速28節,續航力為7800海裏/15節。編製174人。

該級艦裝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32單元“海狼”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2具三聯裝固定式324毫米魚雷發射管;1座單管114毫米高平兩用炮;2座“厄利孔”30毫米炮;l架“山貓”HMA3/8直升機或1架EH101“默林”直升機。

裏維埃艦長級護衛艦

裏維埃艦長級是法國海軍早期建造的護衛艦,首艦“裏維埃艦長”號1957年動工,1962年建成服役。該艦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1750噸,滿載排水量為2250噸。長103米、寬11.7米、吃水4.8米。動力裝置由4台柴油機組成,總功率1.6萬馬力,雙軸,航速35節,續航力7500海裏/15節。編製167人。該級艦裝有:4座單發MM38“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2具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座四聯裝305毫米增程深彈發射器;2座單管100毫米炮;2座單管30毫米炮。尾部可停放輕型直升機。

法國拉斐特級導彈護衛艦

拉斐特級是法國海軍最新一級輕型護衛艦,首艦“拉斐特”號於1990年動工,1996年3月服役。滿載排水量3600噸。長124.2米、寬15.4米、吃水5.5米。動力裝置為4台柴油機,總功率2.11萬馬力;l軸,航速25節,續航力為7000海裏/15節。編製138人。

該級艦裝有:2座四聯裝MM40“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響尾蛇”CN2艦空導彈發射裝置,發射VTI導彈。第2批3艘艦將被SAAM垂直發射裝置取代,該係統帶有16枝“紫菀”15艦空導彈;1座單管100毫米高平兩用炮;2座“吉亞特”20毫米近防炮。艦尾為直升機機庫和直升機起降平台,可載1架AS565MA“黑豹”或“超黃蜂”直升機,上可攜載AM—39“飛魚”空艦導彈。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級導彈護衛艦

在“哈利法克斯”級導彈護衛艦服役之前,加拿大海軍有4級共20艘護衛艦,即50年代建造的7艘“聖勞侖特”級和7艘“雷斯蒂古什”級,60年代建造的4艘“麥肯齊”級和2艘“安納波利斯”級。這20艘艦的主船體完全相同,隻是上層建築和武器配置有所不同。30多年來,這些護衛艦一直是加拿大海軍水麵艦艇的主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護衛艦的艦體已嚴重老化,艦載武器和電子設備也已變得相對落後,盡管這些艦在服役期間均經過不同程度的現代化改裝,但其總體性能已不能滿足現代海上作戰的要求。這些情況下,加拿大海軍決定建造12艘新一級的導彈護衛艦,即“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以對其水麵艦隊進行現代化更新。

“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的建造計劃始於80年代初。首批6艘定購於1983年6月,第二批6艘定購於1987年12月。該級首艦“哈利法克斯”號於1987年3月19日開工建造,1991年6月28日完工。按加拿大海軍慣例經過1年時間的海上試驗後於1992年6月29日正式服役。

該級艦的“魁北克”號、“裏賈納”號和“卡爾加裏”號由加拿大船舶工業有限公司建造,其餘9艘由聖約翰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國際上及加拿大國內的30多家公司和廠商獲得了該級艦的有關合同。可以說該級艦集中了當今世界比較先進的技術與裝備,故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

“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輕載排水量4300噸,滿載排水量4750噸,艦長134.1米,水線長124.5米,寬16.4米,型深11米,吃水5米。從上述數據可以發現,“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的長寬比僅為8.17,這使該級艦從外觀看比較平穩。這樣主要有2點好處:一是提高了抗縱搖能力和尾部浮力,由此產生的抗縱搖穩性力可以平衡聲呐球鼻首重量所施加的縱搖力矩,使首部在風浪很大時不致埋首過深,因而適航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二是增加了艦上容積,可布置更多的武器裝備。

“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的艦體設計使用壽命為30年。它采用了縱橫混合骨架結構,主艦體由高強度鋼焊而成,內部隔板采用輕質合金或非金屬材料,這為該級艦提供了足夠的強度和相對輕的重量,並使該級艦可以在北極具有碎冰區的海域航行。艦體采用了模塊化建造方法,縮短了建造周期。12艘艦從開工到下水的時間平均僅為14個月,最短的僅為8個月。

為了提供良好適航性,該級艦采用了高幹舷平齊甲板設計,艦首略微上翹。幹舷折角采用圓弧過渡,一方麵解決了甲板上浪積水問題,可以防止在高寒區艦麵結冰;另一方麵還有利於減小縱向彎曲應力集中,提高了抗衝擊能力,同時還減小了雷達反射截麵,提高了隱身性。

深吃水及良好的線型使該級艦在大風浪中航行時聲呐導流罩躍出水麵的幾率大為降低,並減輕了艦底海浪抨擊。為減少雷達反射麵積,該級艦舷側艦體有一定的外飄。為減小艦體周圍湍流及艦體共振,艦體的水下部分開孔較少。

上層建築為分置式,主要包括甲板室、排煙管圍壁及直升機庫3大部分,均采用低合金鋼建造,在高受力區域使用了高強度抗拉鋼,重要部位敷有輕型裝甲。這使上層建築可經受較強的空爆、水下爆炸及本艦武器爆炸的衝擊,提高了抗毀性。安裝在甲板上的側壁均有一定角度的內傾,轉角處均采用圓角過渡,減小了雷達反射麵積。主、副桅為矩形網絡結構,采用空心鋼建造,上麵安裝有各種天線。在保證足夠強度的基礎上,盡少地使用了交叉連接件,使隱身性有所提高。

“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采用CODOG型柴燃聯合動力,主動力裝置為2台通用電氣公司的LM2500燃氣輪機和1台法國SEMT—皮爾斯蒂克20PA6—V280MPC柴油機,雙軸、雙變距槳。

LM2500燃氣輪機為單循環、雙軸旋轉式燃氣輪機。它由1台燃氣發生器及1個動力渦輪構成。電液壓啟動係統可在60秒鍾內使渦輪由冷車狀態運行至空載轉速。2台燃氣輪機采用對稱方式布置在主機艙內,並且各自放在一個隔聲熱罩內,該罩可使燃氣輪機運行時機艙噪音得以減弱,並可阻止燃氣輪機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熱交換。罩上安裝有通風管以利於燃氣輪機散熱。20PA6—V280MPC柴油機為四衝程水冷式柴油機,帶有2個渦輪增壓器,也使用了隔聲熱罩。燃氣輪機和柴油機均使用減振安裝,極大地減小了振動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