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戰時期,德國在研製V-1和V-2導彈的同時,還研製了用來對付英美轟炸機群、比高射炮更有效的地空導彈,如“龍地草”和“萊茵女兒”導彈,以及反坦克、反艦導彈等。這些導彈在進入應用階段之前,戰爭就結束了。
戰後,美、蘇等國在V-2導彈的基礎上,開始發展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第一代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主要是戰略導彈和防空導彈。如美國的“宇宙神”、“大力神”,蘇聯的SS-6洲際導彈等。導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地麵存放和發射,易被來襲導彈擊毀;使用液體推進劑,隻能在發射前臨時加注,發射速度太慢;命中精度低,國際公算偏差為3000~8000米。這一階段的遠程、高空防空導彈有美國的“奈基”Ⅰ、“奈基”Ⅱ和蘇聯的“薩姆”防空導彈。這些導彈已開始采用固體燃料。第一代導彈是目視瞄準、手控有線製導的反坦克導彈。
第二代導彈
第二代導彈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這一代導彈將陸基導彈由地麵發射改為地下井發射;潛射導彈由水麵發射改為水下發射。美國有陸基洲際導彈“民兵”Ⅱ,水下發射的潛地導彈“北極星”A2。蘇聯在此期間發展了SS-9、SS-11、SS-13陸基洲際導彈和SS-N-4、SS-N-5潛地導彈。與此同時,還發展了對付中低空目標的防空導彈。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也提高了命中精度,同時發展了車載、機載反坦克導彈。
蘇SS-13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第三代導彈和第四代導彈
第三代導彈是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發展了集束式和分導式多彈頭。采用了激光、毫米波等製導係統,由導彈自己追蹤目標。
第四代導彈是20世紀70年代初研製的,機動發射的陸基戰略彈道導彈。如美國的“潘興”Ⅱ導彈、蘇聯的SS-20導彈等,都是采用車載機動發射。此外,還加緊機動式多彈頭研究。
目前,戰略導彈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用於戰爭威脅和最後解決事端的打擊武器。戰術導彈也已成為戰場各種武器中射程最遠、命中精度最高、殺傷力最大、最難進行有效防禦的一種武器。軌道式導彈
軌道式導彈是將彈道式導彈的彈頭送入地球衛星運行的軌道上並控製彈頭在目標區上空製動,使其再入大氣層以攻擊目標。由於彈頭運行的軌道通常不足一圈,所以又叫部分軌道武器。軌道導彈和洲際導彈沒有多大區別,隻是彈頭和製導係統更複雜一些。
1957年8月對日,蘇聯的P-7洲際導彈發射成功。接著又研製成功SS-9洲際導彈。
與此同時,1958年11月,美國阿特拉斯導彈,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後,首次試飛9000千米成功。它重約100噸,速度是音速的1.5倍。同年12月,又將一顆阿特拉斯導彈送入地球軌道。
1959年12月,它的飛行距離達1萬千米。此外美國還研究了大力神土星和新星等大型導彈。
這些大型洲際導彈都可視為軌道式導彈。軌道式導彈可以攻擊地球上的任意目標,突防能力很強。因為在製動發動機點火使彈頭下降前,反導係統無法判斷軌道導彈究竟從哪一點開始下降進行攻擊,由於它的軌道比彈道導彈的軌道低的多,從開始下降到擊中目標的時間隻有幾分鍾,因而造成對方的反導係統來不及反應就被擊中。不足的是,軌道導彈有效載荷小,技術複雜,為使彈頭入軌,導彈必須加速到7.9千米/秒,需要較大的運載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