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耗能大,它要求在瞬間提供數十億到數百億焦耳的能量。而且目前的貯能裝置所貯存的能量都非常有限,很難滿足這一要求。

超導技術的發展,為激光武器提供了新的能源。采用由超導材料做成的超導閉合線圈就是一種理想的貯能裝置。因為在超導線圈中的電流是一種持久的電流,隻要將線圈保持超導狀態,則它所貯存的電磁能便會毫無損耗地長期保存下去,並可隨時把強大的能量提供給激光武器。激光武器一旦有了超導貯能器,就如虎添翼,好比是有了一個機動靈活而又容量無比的彈藥庫,可時刻保持高度的戰備狀態。一旦受到敵方飛機、坦克、導彈等的侵犯,便可隨時給予有力的回擊。

超導發射裝置

利用超導技術來發射航天飛機,這是專家們多年來的夢想,但因受技術條件的限製而難以成為現實。近年來國際上超導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為實現這一夢想創造了技術條件。

計劃中用來發射航天飛機的超導磁懸浮發射裝置,由一條長3500米的水平導軌與一條2000米高的垂直導軌相連接,形成一個接近於90°的弧形陡坡。導軌采用新型常溫超導材料。

發射時,龐大的航天飛機在磁懸浮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導軌前進並逐漸加速,當到達終端的弧形軌道後,便隨弧形軌道而改變前進方向,並以每小時500~600千米的速度飛離發射裝置。與此同時,航天飛機的發動機點火並開始工作,靠它自身的動力直刺蒼穹。

采用超導磁懸浮發射裝置,可以取代用火箭發射航天飛機的傳統做法。這樣可以減輕航天飛機自身的重量,增加有效載荷,並且推力大、耗能少、起飛速度快、安全可靠,可以多次重複使用,能節約大量經費。

專家們認為,還可用超導材料製成超導電磁炮、超導火箭發射架、超導磁力儀、超導陀螺儀、超導雷達天線、超導接收機和超導衛星等等。可見超導材料的發展前景是極其誘人的。次聲武器

遠在二戰期間,前蘇聯的強擊機曾在德軍陣地上空反複進行超低空飛行,尖嘯刺耳的噪聲使德軍官兵驚恐萬狀。這便是把聲音作為武器的一種嚐試。

十多年前,在法國馬賽附近的一個“次聲研究所”,秘密地研製了一種新式武器—次聲武器也叫聲波槍。據介紹,在試驗中曾不慎誤傷了一名研究人員,並導致十幾千米之外的一些無辜喪命。國外曾有人撰文這樣說:“這種武器能夠消滅一座城市或某一地區的人。那些躲藏在秘密掩體裏的人,躲藏在諸如坦克、潛艇或其他貌似牢不可破的機器裏的人,都難以幸免。”這種說法或許言過其實,但次聲對人和動物具有殺傷作用,卻是不容置疑的。

所謂次聲,就是聲波的振動頻率低於20赫的聲音。普通人耳能聽到的聲音,其最低頻率在16~23赫這個範圍內。這裏為何有個“範圍”呢?就是因人而異。低於16赫的聲波,是任何人的耳朵都聽不到的,而隻能作為一種振動被人察覺出來。

低頻振動對人體和動物具有很大的危害,甚至具有破壞性。

許多自然現象都能產生次聲波,如火山爆發、地震、打雷、台風、龍卷風等等;其他如核爆炸、發射火箭、放炮以及飛機的長行等,也都能產生次聲波。

物理學告訴我們:振動波的頻率越高則其方向性越好,但卻衰減得越快,因而其傳播距離也越近。相反,由於次聲波的頻率很低,所以它在傳播中衰減得很慢,因而能傳播得很遠。發射大炮時所產生的次聲波,在幾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以外仍能用儀器接收到;氫彈爆炸時所產生的次聲波甚至能夠圍繞地球跑上好幾圈。次聲波除了跑得遠以外,它還有另外一個特點,那就是“無孔不入”、“見縫就鑽”。

次聲波是怎樣危害人體健康的呢?

人體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細微的有節奏的脈衝式振動。這種振動的頻率通常為7~13赫。人體在甚低頻區的共振頻率為4~8赫。因此那些頻率低於10赫的次聲波,可能使人體發生“共振”而遭到傷害。

次聲波傷害人體後的主要症狀是昏暈、頭痛、嘔吐、心痛、呼吸困難、恐慌、眼球震顫等;有的人還會出現昏迷、站立不穩和產生酒醉似的感覺;重者還會出現肌肉痙攣,甚至形成精神錯亂;在高強度次聲波的作用下,有的人會出現耳聾以至全身癱瘓,重者甚至導致死亡。

軍事專家們預言:在未來戰場上,次聲致聾武器與激光致盲武器將配合使用,使對方的作戰人員成為聾子和瞎子,使之完全喪失作戰能力甚至自行死亡。基因武器

在介紹基因武器之前,這裏先簡單說說什麼是基因。

基因是控製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它是由DNA構成的。DNA是構成基因的物質基礎。在生物工程中,用來控製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就是DNA中所包含的四種核苷酸。組成DNA的核苷酸雖然隻有這麼四種,但它們可以有許許多多的排列順序,而不同的排列順序就可以決定不同的信息,即遺傳密碼。

基因武器又稱遺傳武器。它是采用遺傳工程的方法,按照設計製造者的意圖,通過基因重組,即通過重新排列DNA中那四種核對酸的排列順序,把一些特殊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微生物體內,使之成為一種具有顯著抗藥性的致病菌。例如人體內的大腸杆菌本來是一種非致病微生物,在通過改變其基因之後,就變成了一種致病菌。

由於這種致病菌利用了人種生化特征上的差異,因此它隻對特定遺傳型的人種才具有致病作用,而對除此以外的其他人種並不起作用。這樣,基因武器的設計製造者就可以“有選擇性地”利用這種武器來對某些特定的人種進行殺傷,而不會同時傷害處在同一環境中的其他人種。

基因武器正是通過致病基因來感染人體的,而人們所感染的致病基因,隻有設計者才能知道其遺傳密碼,因而也隻有他們才能夠解救染病者。這正是“解鈴還需係鈴人”!其他人要在短期內來“破譯”這種密碼是不大可能辦到的。因此受害者隻能坐以待斃,其他旁觀者“愛莫能助”!

盡管基因武器目前還隻是處於研究探索階段,但它已經引起一些有責任感的科學家的憂慮。這種憂慮,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愛因斯坦等著名科學家對於原子武器的憂慮。軍用機器人

據專家們估計,機器人產業將會成為21世紀少數幾項能主宰經濟的高技術產業之一,就像汽車、化工、鋼鐵等工業曾經主宰了20世紀60~70年代的經濟一樣。隨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機器人的勞動分工也越來越細,包括工業機器人、農牧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軍用機器人、極限作業機器人、太空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