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蒙恬發明的嗎(1 / 1)

古箏是蒙恬發明的嗎

箏是弦撥樂器,音箱為木製長方形,音箱上有弦,每根弦用一個可左右移動的小柱支撐。弦數曆經演變,有12、13、16、18、21、25等多種。古箏這朵中華民族樂壇的奇葩,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由於其極富表現力,早已穿越國界,不僅在日本、朝鮮、越南、新加坡等亞洲國家落地生根,近年又飄洋過海,傳到了美國、意大利和澳大利亞諸國。關於古箏的來曆,曆代眾說不一,語多異同。

東漢人應劭在《風俗通》中說:戰國時代秦國名將蒙恬發明了古箏。

有人查閱史書後發現,《史記·蒙恬列傳》中,沒有蒙恬造箏的記載,進而對應劭的說法提出異議:治學嚴謹的司馬遷生年距蒙恬卒年僅六七十年,如果蒙恬造箏是史實,太史公不太可能忽略不記。《舊唐書·音樂誌》更是對蒙恬造箏說堅決予以否定:箏,本來是秦國的樂器,相傳是蒙恬所造,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但古箏究竟為誰所造,作者卻未作交代。

有人認為,箏源於瑟,箏與瑟的主要區別就在於箏的弦數少於瑟。唐人趙璘在《因話錄》中說:秦國有個人彈奏瑟,弟兄倆互相爭搶,於是將瑟一劈兩半,因此取名叫“箏”,含爭鬥的“爭”之意。此說一出,便被許多人接受。宋、明、清及近代的不少書籍均沿襲此說,連日本的箏史著作都受其影響。《箏史知識》中說:秦始皇有兩位愛姬,為一隻25弦的瑟爭得不可開交,始皇命人將瑟一分為二,劈做兩隻箏。後來,13弦的箏傳入日本,12弦的箏流入朝鮮。

另外,郭沫若和一些日本學者則提出,箏很可能是在秦朝由西方傳入的,但此說無確據。

古箏來源之謎還有待於科研的深入和考古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