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因何被殺

孔子第20世代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被曹操殺掉,其中的原因始終在史學界爭論不清。

在現代多數學者中,大多認為孔融被曹操殺害是因政治見解不同,是社會矛盾所致。

遊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認為,“孔融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對派,終於被殺。”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輯的《中國文學史》則認為,“建安七子”中,孔融的“政治態度與其他6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終於被殺。”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替曹操翻案》一文中闡述,孔融被殺是由於他與曹操的“法令相抵觸”。

上述觀點都是通過政治因素來剖析孔融被殺的原因的。

也有人認為,僅僅從政治上判定其原因是不準確的。因為在許多具體問題上,孔融都表現出與曹操積極合作的態度。比如他的3首《六言詩》,在政治上對曹操大加歌頌,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中把曹操讚譽成齊桓公。他還以《崇國防疏》指責劉表,助曹操一臂之力。

隻是在後期,孔融在政治上確實對曹操有所不滿。但這能否構成被殺的原因呢?

而在史書記載中,則表述了截然不同的觀點。

陳壽的《魏誌·崔琰傳》載:“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

張璠的《漢紀》稱:“是時天下草創,曹、袁之權未分,融所建明,不識時務。又天性氣爽,頗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雖寬容,而內不能平。”

這“天性氣爽”的性情,與“外雖寬容,而內不能平”的心態,以及孔融的“恃舊不虔”與曹操的“性忌”,分明是兩種性格上的矛盾衝突。

不知孔融是否死在他的“天性氣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