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因何被殺
崔浩的家族是北魏時期中原漢族士族的第一盛門,他本人博學多才,在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均作過高官,宦海生涯五十餘年,聲名顯赫。誰料,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崔浩以修國史暴露“國惡”的罪名被滅族。其宗族與親戚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遭滅門之禍。“凡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隻因修國史暴露“國惡”便株連如此眾多的無辜,這種說法很難令人信服,因而,對崔浩死因一直眾說紛紜。
有的學者根據《宋書·柳元景傳》認為,崔浩之被殺,是由於他“密有異圖”。
有的學者認為,“助佛抑道”是崔浩招致滅族之禍的根由。其依據是《魏書·釋老誌》中《高僧傳》的記載。當時佛道相爭,太子晃奉佛而崔浩事道,道教先得勝,太子晃所師事的玄高被殺。太子繼位,崔浩必然受禍。
現在一般的研究者都傾向於崔浩之被殺,是由於北魏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矛盾鬥爭的結果。
崔浩對北方士族人物多所薦拔,有時竟與太子爭執,堅持按自己的意誌行事。
崔浩主張辨別姓族門第,甚至企圖恢複五等勳爵製。崔浩企求的不僅要在漢族士庶之間加以區別,而且是要把鮮卑貴族擯斥於最高的社會階級之外。這怎能為鮮卑貴族所容?這一點有史書為證。《魏書·盧玄傳》載:“浩大欲整齊人倫,分別姓族。玄勸之曰:‘夫創製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幾人也?宜其三思。’浩當時雖無異言,竟不納,浩敗頗亦由此。”